请问捷克斯洛伐克(Czech & Slovakia)、捷克(Czech Republic)、斯洛伐克(Slovakia)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吗?还是同一个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消失了的国家,仅仅存在于历史中。
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联邦制国家,原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后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人口1563.8万(1989年),其中捷克人约占64%,斯洛伐克人约占30%,其余为匈牙利人、日耳曼人、波兰人等。
这个国家是目前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前身,而再往前,那就是奥匈帝国了。奥匈帝国再往前那就是“哈布斯堡帝国”,这个扯起来那就没完了。所以咱们就从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的诞生讲起,之前的历史渊源,咱们略过。
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语:Slovenská republika),简称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斯洛伐克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于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并于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09年1月起加入欧元区。
捷克共和国,简称“捷克”,国土面积78866平方公里,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捷克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于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拥有极高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2016年4月15日,捷克共和国拟更改国名简称,由原本形容词“Czech”改成名词“Czechia”。
话说一战之后,曾经的欧洲列强奥匈帝国,四分五裂,被肢解为多个民族国家。除了作为主体帝国存在的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国家以外,还有巴尔干诸国,即黑山、克罗地亚等等。还有就是中欧两精英,捷克和斯洛伐克。他们在独立之后,随即就组建了联合政府,于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所以捷克斯洛伐克是奥匈帝国崩溃之后,在它的领土上诞生的一个新国家。但这个新国家却在各方面都继承了太多旧帝国的色彩。首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由捷克部分和斯洛伐克部分组成,其中捷克部分在旧奥匈帝国属于内莱塔尼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奥地利部分。而斯洛伐克通常也被成为“上匈牙利”,是匈牙利王国领土的一部分。其中斯洛伐克首都符拉迪斯拉发原本被叫做普雷斯堡,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匈牙利王国的首都。
在奥匈帝国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所在的地区被称作波西米亚,是中欧工业革命开展最早、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因此,独立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还发展得挺不错,其工业实力很强,能排进欧洲前六,超过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除了能够制造出性能出色的机枪和火炮,还可以生产飞机和坦克,甚至连军舰上的火炮都可以制造出来,强大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了当时的意大利。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军火产量甚至超过了英法的总和。军工产品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王牌,位于布尔诺市的“斯柯达兵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兵工厂之一,在欧洲仅次于德国克虏伯。其生产的轻武器、火炮等武器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当年的捷克造在咱们抗日战场上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斯柯达兵工厂”和咱们熟知“斯柯达汽车”并不是一码事儿,虽然他们都发源于于德国。虽然“斯柯达汽车”在二战时期也曾被迫转战军火。但这是两家公司,如今的“斯柯达兵工厂”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军工企业,CZ系武器,非常受欢迎。大家千万不要被网上的无良帖子给忽悠了。
扯远了,咱再说回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这个国家被德国攻陷,直到1945年再度被苏联解放。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取得解放的,因此在战后理所当然成为了苏联阵营的成员之一。所以这时候的捷克斯洛伐克改名了,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捷克斯洛伐克改变了意识形态,国家主体转向多党制,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时候的其国名又变成了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因为导致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同组成一个国家的理由不再存在。
对捷克共和国强大的德国少数民族或斯洛伐克强大的匈牙利少数民族的恐惧消失得如此之慢,生活在捷克部分的人与生活在斯洛伐克部分的人之间的隔阂开始加剧。
布拉格推行的捷克斯洛伐克主义使捷克人民在联邦内部处于特权地位(首都是捷克,政府中大多数人是捷克人),但这是斯洛伐克人民不能接受的。斯洛伐克人民要求更多的自治权,这有助于斯洛伐克的民族主义倾向增强。
另一方面,捷克人民希望推动更多的经济改革,不愿意给予斯洛伐克更多的自主权。
但尽管有这些倾向,斯洛伐克和捷克人民并不想打破联邦!
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盟共和国正式解体,分别成为了今天的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相互独立的国家。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应该是当时的华约国家里面发展得最好的,当初的“布拉格之春”便是最好的例子(后来被苏联无情镇压)。而这也是其解体后的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再今天能大大领先东欧各国的原因之一。基础摆在那儿的!
至于后来捷克斯洛伐克为何会分裂,其实就是一个民族问题。这个国家原本就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为了压迫本国少数民族而基于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就是弱者抱团取暖,而在二战结束后已经不存在说互相战争吞并这么一种严重的外部威胁,两个民族其实就没有了继续在一起的理由了。只不过那时候苏联压着而已。
而且一直以来,捷克比斯洛伐克的要发展得好,从11世纪起捷克被纳入到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哈布斯堡王朝在捷克实行相对较为开明的君主制度,捷克的工商经济由此繁荣起来,进入到近代的工业化时代后捷克成为了中欧工业革命开展最早、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相比之下斯洛伐克则成为了农奴庄园国家,其教育、文化水平等所造成的思想观念与捷克差别很大。这实际上已埋下了两个民族日后出现分歧的种子。
此外,早在独立之前捷克的工业产量就已占到奥匈帝国总产量的80%,捷克还是奥匈帝国中信仰、出版、教育最自由的地区之一,布拉格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前面说过的奥匈帝国享誉世界的斯柯达兵工厂就位于波西米亚境内。
所以两个民族在国家权力分配上,捷克人是占据主导地位,斯洛伐克的心里不是太平衡。这就导致了这个民族出现严重的分歧,无法统一。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坛发生剧变,新上台的政府仍试图维系联邦的统一。然而这时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面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处境,在这一过程中捷克人主导的联邦政府坚持自由化放开物价,然而这却损害到了斯洛伐克的利益:斯洛伐克的工业化程度一直低于捷克,加之其少数民族地位,所以长期以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一直在经济上对其比较照顾。可如今捷克斯洛伐克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政府从经济转型的大局出发而大幅削减了对斯洛伐克的经济补贴。斯洛伐克自然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了。
于是借着国内两个党派分别在两个地区大选中获胜的契机,双方和平分手。
1992年斯洛伐克通过全民公投宣布脱离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成立一个独立国家,双方友好分手,史称天鹅绒分离。捷克斯洛伐克在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分裂成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目前捷克人口大约1000万,斯洛伐克大约500万人,双方均是欧盟成员国之一。
从现在来看,这次分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双方的分歧得到了解决,可以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
现在两国都已经是高收入国家了,捷克人均收入超过两万美元,而邻居斯洛伐克也有着一万七八的人均GDP,妥妥的发达国家。
如果我们看到前南斯拉夫解体之后残酷的流血争端,看到持续至今的俄国车臣冲突,看到英国的北爱尔兰和西班牙的巴斯肯问题,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裂不仅表现了这两个民族对和平的深刻热爱,更表显了他们坚定的自信与责任感。这个分裂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是同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类似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其语言真正分离也只有数百年时间。历史上捷克受日耳曼文化影响最大,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的区别化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10世纪左右,匈牙利王国吞并了斯洛伐克,因此斯洛伐克受匈牙利文化影响很深。从11世纪起,捷克人追随了奥地利,而斯洛伐克则归属匈牙利王国。哈布斯堡王朝人18世纪开始实行开明的君主制度,捷克的工商经济由此繁荣起来,并很快发展成为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到20世纪初时捷克的工业产量占帝国总产量的80%,捷克还是奥匈帝国中信仰、出版、教育最自由的地区之一,布拉格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学术中心。
而斯洛伐克就没有这么幸运和自由了,他们一直被匈牙利人主宰,其教育、文化水平等所造成的思想观念与捷克差别很大。这将为以后的分裂埋下深深的祸根。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国、斯洛伐克国。在欧洲,捷克是重要的工业国家,其工业生产力排名世界第七位,大名鼎鼎的捷克式轻机枪便是捷克的杰作,而斯洛伐克则是农业国。在现代社会下工业国的经济产出自然要远远超过农业国,久之,双方自然产生矛盾,捷克认为斯洛伐克一直在占他们的便宜。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将捷克成立为保护国,而斯洛伐克则独立出去成为德国的仆从国。1945年,苏军攻占捷克斯洛伐克,两国再次联合成立为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颁布《科希策会议》纲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平等民族的共同国家,但宪法中规定:斯洛伐克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执行权,国防、外交、贸易则不属于斯洛伐克直接管辖。
重新建国后,两国的经济实力仍然继续拉大,而苏联对于发展不错了捷克也是另眼相待。到1989年,东欧风云突变,苏联帝国也终于支撑不下去。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数十万人的游行,要求独立,其中斯洛伐克民族政府提出输油管线、铁路、邮政、银行等分离,捷克对于分离持反对态度。为了解决两地之间矛盾,捷克方面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结果适得其反,斯洛伐克独立意愿更加强烈,无奈之下,捷克只得同意独立,1993年1月1月,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手,分别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同文同种的兄弟,如何在政客挑拨下辛酸分家?
在苏东剧变铁幕倒下之际,社会主义阵营应声瓦解,被压抑已久的民族主义再次呼啸而出,一大波新兴的民族国家趁势而起。
除了苏联解体之外
一大波东欧、中欧、巴尔干国家也要跟着飘摇
相比快速解体的南斯拉夫和苏联,外界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更有可能保持国家统一。因为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既没有历史积怨,边界清晰,也没有居住地域和人口混居方面的矛盾,在文化和种族方面也比前两者更有亲缘。在分离之前,在民调中也只有11%的捷克人和17%的斯洛伐克人愿意选择分家。
有的国家最终解体了
有的国家再次统一了
可惜这个国家最终还是没有能保持统一,变成了两个独立的民族国家。
这是怎么回事呢?
聚少离多
捷克与斯洛伐克人同属于西斯拉夫人,原本同在一国(大摩拉维亚王国)内。捷克在西,山岚环抱;斯洛伐克在东,北面临山,南部是平原。
大摩拉维亚王国鼎盛时期
基本相当于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当年也是一中欧大国
两者在文化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宽容一些完全可以认为是同一民族。但这两批人也确实在历史上聚少离多。
其实两国边界很短
而且相互通畅简直亲如一家
最早的分离是在公元9世纪匈牙利人的先人马札尔人入侵时。捷克人凭山据守,后归入神圣罗马,成为新教国家。斯洛伐克则被游牧民族扫荡,接受了天主教信仰,匈牙利大公的加冕典礼就在今天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举办。
源于游牧民族的匈牙利王国
立足于匈牙利草原并向北吞并斯洛伐克
但再向西拿下捷克就很难了
牧场跟不上是个重要原因
到了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次“大分流”。
在西欧,城市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城镇和工业大行其道;而在东欧,统治者开始收紧对农民的控制,被束缚在土地上以榨取更多原材料产出。最明显的分野便是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意志人的统治捷克城市高度发达,而斯洛伐克则成为了农奴庄园国家,这为两国后来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东欧离稳定的民族和国家格局还很遥远
半东欧的斯洛伐克也好不了多少…….
这种区别直到1526年两者都被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也没有改变。
捷克由奥地利王室统治,作为帝国的工业心脏,工商经济极为繁荣。到了20世纪初,捷克的工业产量占了帝国总产量的80%。经济强大,捷克人就有话语权,从王室争取到了信仰、出版和教育自由,让首都布拉格又成为了中欧文化与学术中心。
一大波捷克造
斯柯达汽车的前身就是一家兵工厂
1859年创建在捷克西部城市
在1868年被奥地利斯柯达伯爵买去并改名
作为奥地利最重要的兵工厂之一曾与德国克虏伯齐名
斯洛伐克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了,仍然由民族主义爆棚的匈牙利人统治,失去了民族自治的权利。斯洛伐克孩子从小都只能学匈牙利语,成年人也不能组织合法社团,没有自己的工业系统,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全面落后于西边的兄弟。
托庇于中欧强权奥匈帝国
大家表面上都是奥皇的平等子民
但其实民族林立、各有各的地盘、还分三六九等
奥匈这个复杂度,可见奥地利人也是尽力而为了
一战后,奥匈帝国成为废墟,两个分离已久的民族就像饱受相思之苦的哥俩,迫不及待地拥抱了彼此,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
宣布独立!捷克斯洛伐克诞生
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很快斯洛伐克人就发现,捷克这个哥哥太强势了。
在政治上,捷克人承包了过去由匈牙利人担任的各种公职,从法官、大中小学教师到基层公务员,以弥补斯洛伐克缺乏知识分子的弱点,这就带有了几分内部殖民的意味了。
西边的捷克人、中部的斯洛伐克人、东端的西乌克兰
这个新国家内部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上,捷克力推去宗教的现代教育,同斯洛伐克的宗教团体起了冲突。捷克人认为自己是在“支援边疆”、“开启民智”,斯洛伐克老夫子却觉得这是败坏传统道德。
其实两国都属于新教-天主教的过渡地带
今天的捷克天主教人口已经大于新教
在经济上,斯洛伐克工业企业大量倒闭,农业也因为土地制度始终没有大的发展,两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人口过剩的影响就是整体社会冲突的增加,这种隔离与冲突最终变为了一场斯洛伐克自治运动。这种思潮在1938年被希特勒所利用,在纳粹占领布拉格之后,建立了斯洛伐克附庸国。时间虽短,但却使斯洛伐克人一尝国家的滋味。
让你稍微品尝几年……
同时有一大批捷克和斯洛伐克人逃到了海外
继续与纳粹战斗到底
学习老大哥
战后两国受到了苏联影响,开始建立社会主义联邦国家。而苏联先进的民族制度也成为了两国再次合并的希望。
这一套苏式的民族制度的思路有三:
1.政治上将“民族关系”提到相当的高度,建立“族群联邦制”或“民族自治区制”。在这种体系之中,族群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先按照族群建立各民族的政党,然后将政治和经济权力在各民族党之间分配。
苏联自己的复杂民族状况所带出的经验
就成了给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
譬如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宪法规定,在联邦层面,最高立法机关由两院制构成——人民院和民族院。人民院有150人,以等额人口为选举基础。民族院有150人,75名代表来自捷克,75名代表来自斯洛伐克。
此外苏式的民族制度还倾向于照顾弱小民族,比如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和胡萨克(Gustáv Husák)就先后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党和国家的领导。相当多的斯洛伐克人进入联邦政府,成为政府高级官员,分享联邦的权力。
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于1971年访问东德
2.经济上联邦政府也有意照顾落后的斯洛伐克,大力投资基础建设,让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捷克。1970年~1985年,捷克斯洛伐克国民收入只增长了80%,工业生产增长了95%,而同时期斯洛伐克地区国民收入增长了3倍多,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斯洛伐克的人均收入大概相当于同期捷克人的90%。
3. 社会上,国家对斯洛伐克境内的宗教活动大为警惕,把所有的教堂都被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并关闭了所有的修道院,断绝了同梵蒂冈的外交关系。宗教组织效忠于国家,要求信徒少参加宗教活动,以减少因宗教分歧而产生的分裂情绪。
斯洛伐克的修道院
三管齐下成果显著,斯洛伐克人却并不满意。
在政治上,他们抱怨国家虽然具有联邦的形式,但党是最高领导,党的中心又在布拉格,实际上还是捷克人做主。
在经济上,由于斯洛伐克主要负责在钢铁、石油等重工业和军火工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在斯洛伐克地区,这让斯洛伐克人认为布拉格是在把捷克的环境污染搬到斯洛伐克处理,心里又有不满。
最为失败的就是宗教政策。斯洛伐克人笃信天主教,1970年仍有70%以上的斯洛伐克人是天主教信徒。他们躲在家中进行宗教活动,强化了自己被迫害的形象,继续加深了对联邦政府的敌意。
虽然信仰不一样
但是民族美食油饼儿还是要一起吃的
苏联的民族政策最终落得两头不讨好的窘迫局面,让两个相近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他我意识。
和平分手 满是遗憾
1989年11月,原捷克斯洛伐克崩溃,新政权应运而生,试图继续维持联邦制度。
捷克人主导的联邦政府实施休克疗法,坚持自由化放开物价,大幅削减或停止国家补贴(实际上是减少捷克对斯洛伐克的转移支付),沉重打击了斯洛伐克。斯洛伐克独立前的失业率甚至接近12%,是捷克地区的两到三倍。
这让斯洛伐克意识到现在自己还不如以前受到照顾,更没有理由和捷克人在一起了。
这三年的困难和衰退可以说是非常严重了
于是极短时间内斯洛伐克就冒出了八十多个政党,其中相当一部分就喜欢利用族群议题来赢得选票。很快有9个政党公开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斯洛伐克独立”。
捷克方面的回应是强调“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两者都是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的一部分。但斯洛伐克的一些政治人物却不认同这一说法,认为这是对斯洛伐克族群的压制与消解。在他们看来,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是独立的民族,原先的联邦国家是一个政治联盟而非同文同种的民族联盟。
此时连民主英雄哈维尔都压不住了
苏式民族政策的后遗症开始暴露了。同样撕裂捷克斯洛伐克的还有苏式时代遗留的价值观之争。
原有制度解体后,捷克人迫不及待地拥抱西方和自由化,而斯洛伐克人则对旧生活还有留恋。当年一份调查显示,37%的斯洛伐克人说他们支持共产主义体制(捷克只有15%),2/3的斯洛伐克人认为高失业率是联邦政府的过错,而相同比例的捷克人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统治时期的不幸遗产。
布拉格可是有着反抗传统的城市
简言之,维系国家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
面对这种形势,联邦的拥护者们决定让步,提出分享更多权力,改变过去那种中央管制结构,将联邦政府变成小政府,只负责外交、国防、制定经济战略、货币发行等事务,经济与社会管理权将下放给各共和国。
暂时被安抚的斯洛伐克同意了这个提议,民调也显示大多数人民并不希望分裂。
无论如何,此时的民调还是清晰的显示了大众的想法,
希望独立的人并没有占到主流
这个时候政治掮客就要出来搅局了。
斯洛伐克的梅恰尔此时“挺身而出”,大骂自由派领导人都是捷克的跟屁虫,出卖斯洛伐克。他率领的党派后来也通过选举成为了斯洛伐克的执政党。
而捷克方面主政的是一个彻底的自由派克劳斯,在他看来梅恰尔控制下的斯洛伐克已经不值得争取了,应该从底层发动颠覆,重新赢回兄弟。
瓦茨拉夫·克劳斯(左)梅恰尔(右)
联邦的拥护者们试图通过全民公投阻止独立。可立法规定公投需要执政党的支持,梅恰尔当然不会同意,公投计划只能流产。建制派的所有努力均告无效,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混世魔王般的政客操控民意,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1992年7月17日,梅恰尔所控制的斯洛伐克议会宣告斯洛伐克主权地位。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不复存在。
就这样,在大部分国民都不愿意独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解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