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五代十国是最大的乱世?
什么?五代十国是我国前史上最乱的乱世吗?可能有读者会提出对立意见了。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前史文明,称得上浊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以及今日咱们要回到的这个五代十国时期。那么问题来了,已然浊世有这么多(其实只要四个),为啥要说五代十国是最乱的呢?
要想比个凹凸,那就得拿数听说话。为此小编专门搜集了一些材料,用来证明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么乱——
五代合计53年,均匀每代10.6年,仅中心政权就有15人过了一把皇帝瘾,均匀每人享国3.55年。这其中有7人篡位称帝,占46.67%,篡位者中又有5人是杀掉自己的父兄篡位,占71.40%,还有一些欲行篡位却又失利的,以及非中心政权的没有归入计算。
要想看懂上面的数据,小编得给各位具体介绍一下前史背景:所谓“五代”是指被史家所认可的正统王朝,它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前面为啥都要加一个“后”字呢?这是因为这些国号之前都现已存在过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它们短寿的原因。)
五代从公元907年开端,一直到公元960年完毕,前前后后合计53年。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里面有三个都是被兵变推翻的,剩下两个也是亡于兵火祸。鲁迅有诗云“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区区五十三年间,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这种大王旗的变幻频率,千古以来所未曾见,简直是骇人听闻。
另外,五代的战乱,将皇帝的神圣外衣剥褫干净,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句话的威力,简直不逊于陈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往高高在上、神圣威严的皇帝,原来也不过如此,什么天命,什么天子,都挡不住丘八手里的那把刀。——这对于那些传统士人来说,更是天塌地陷一般的大恐惧。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快,说五代十国就要先从它的形成说起,唐朝实行的是藩镇制度,唐朝前期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末年朝廷无能藩镇割据,导致各地的军阀势力不断扩大,最后唐朝支撑了150年就垮下去了!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的最终一位皇帝李柷(唐昭宣帝),篡位称帝。自此拉开了五代十国的缤纷前奏。
大唐这个最大的障碍垮掉以后,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从上到下都是被圣光笼罩,像是受到神圣的指引,于是纷纷宣布独立,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就出现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即: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在当时是最具影响的,但是朝代太多后世为了和以前的朝代进行区分(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样的称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所以在每个朝代的前面都加了一个后,不知道这是不是它们短寿的原因。这就是:五代,关于十国本场就不说了,因为十国都是一些很小的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五个国家。
这时候轮到另一位五代英豪上台了,他就是后汉的开国之君刘知远,他一看契丹人不走了,所以十万火急。对契丹人说:“要是你们不想回去,那就一辈子也别想回去了。”契丹人一听就不愿意了,心想家里边还有老婆孩子呢,就这样契丹人弃华夏而去,后汉政权得以粉墨上台。只可惜后汉是五代我国祚最短的政权,前后只要四年。
后汉的第二位皇帝是隐帝刘承佑(也是后汉的最终一位皇帝),被托孤大将郭威杀死,后周树立。当然这里边还有一段比较狗血的剧情,起先郭威并不想篡位自立,可是架不住自己的部下想当新皇帝的功臣,所以提早上演了一段“陈桥驿叛乱”的戏码。仅仅道具更粗陋了一些,赵匡胤披得好歹是黄袍,而郭威披得则是黄旗。
披着黄旗当皇帝的郭威励精图治,带给了华夏大众可贵的安居乐业的时机,仅仅他的儿子们都先他而去了(悉数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死)。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他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一个记载,挑选了老婆的侄子做储君,这位侄子就是柴荣(也叫郭荣),史称后周世宗。
柴荣继位后,继续推广他姑父的方针,后周变得越来越强壮,大有完毕五代浊世的痕迹。只可惜天妒英才,柴荣三十九岁就死了,皇位传给了只要七岁的柴宗训。咱们想想,在五代十国那样的浊世,继位者若是一个只要七岁的皇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按套路走了。
后梁
首先说一说后梁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是朱温,这个朱温在历史上也是一号人物,他原先是黄巢的手下的大将(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投降唐朝后被封为宣武节度使,最后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建立了梁朝,也就是后梁,他根据唐玄宗的留下的“经验”,喜欢给自己的儿子带绿色的帽子,经常搞出一些超出道德底线的事情,随后朱温被自己的第三子朱友珪灭了,篡位者被弑君者(也是弑父者)取代,但是朱友珪还没有把皇位焐热,就被皇四子朱友贞干掉了,朱友贞就是后梁的梁末帝。自此后梁的前史完毕。这一朝仨皇帝,老爹篡位自立、儿子杀了父亲、弟弟杀了哥哥。可以说,后梁给五代十国的前史做了一个演示,开了一个“好头”——弑父弑兄夺取帝位。
后梁是被朱温的老对手李克用给消灭的,因为之前朱温暗杀过李克用,所以他记仇了,随后李克用消灭的后梁,建立了山寨的唐——后唐。
后唐
有了后梁做典范,紧随而来的后唐也不落劣势。李克用在灭亡后梁,觉得自己大仇已报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李存勖继位,但是他这个儿子不争气,就知道唱戏和戏子乱来,就在他和戏子开心玩耍的时候,他的皇后刘氏也在“搞经济”,刘皇后把国库当成了自己的钱包,看得出她是一个爱钱的女人,所以后来皇帝要打仗需要军费的时候,刘皇后就是不给,气得李存勖戏也不唱了,随后在这两口的经营下,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个人就是李嗣源但是这皇帝胆子比较小,听说自己的儿子要抢自己的皇位就被吓死了,随后李从珂登基,但是由于和石敬瑭相互猜忌,最后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来契丹帮助自己。
李存勖死后,他的大哥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即位,史称唐明宗。而这位皇帝就像他的谥号相同,是五代十国中可贵的“明君”,在位整整七年(五代皇帝中在位时刻最长)。仅仅自己的儿子不争气,篡位没有成功反而活活气死了老爹。继位的另一个儿子李从厚又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篡位成功。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传闻后,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竟然认了契丹人做了父亲。请他们出动军队攻灭了后唐,石敬瑭则做了后晋的开国皇帝,成为前史上闻名的“儿皇帝”。也是我国前史上第一位铁板钉钉的“汉奸'(孙中山语)。石敬瑭身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仅仅他不想再认契丹人做爷爷了,所以契丹人一气之下灭亡了后晋,以开封为国都树立了“辽朝”。
后晋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干掉了李从珂建立了后晋,但是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取的契丹资源,直接导致了燕云十六州在随后的三百年都没有收回,知道朱元璋时期才被收回来,这个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因为手段龌龊,所以被其他国家看不起,于是整日闷闷不乐,最后郁郁而终,随后他的儿子石重贵上台当了皇帝,石重贵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上台后开始和契丹叫嚣,但是契丹也不惯着他,随后就举兵攻打了石重贵,最后石重贵被消灭,契丹随后建立了大辽,但是契丹始终是外族,所以随后汉族有一个汉子站了起来,他就是刘知远,直接就把契丹打了回去,建立了汉。
后汉
这个后汉建立的很有骨气,当然刘知远也是一个重义气的汉子,就把这些好兄弟封了大臣,随后他就去世了,在临终前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祐,还吩咐了自己的老兄弟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刘承祐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上台后发现这几个叔叔都不会治理国家,于是非常的不尊重他们,于是就把他们纷纷赐死了,最后他还密谋想杀郭威,郭威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就把起兵造反了,随后就把刘承祐消灭了,接着他就建立的周朝。
后周
郭威的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被后汉杀害了),于是他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这个柴荣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15岁就当了兵,24岁就当了将军,3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他的曾经把燕云十六州抢回了一半,但是奈何自己身体不好,最后撤军,在39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小儿子,最后契丹打了上来,赵匡胤在兵至陈桥时,搞了一个陈桥兵变,随后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至此五代十国结束,大宋江山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后周得报说北汉和辽军联合南下侵犯,朝廷的大臣们想也没想就派出赵匡胤率军迎敌,成果赵匡胤领军刚出卞梁,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驻守下来。听说那天他还喝了一点酒,晕晕乎乎地就醉了。醒来后,就感觉浑身热得不可,一看本来有人给他披上了黄色的袍子。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就这样再一次篡了位,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明主,政权交接得十分顺畅,后周恭帝也得到了较好的待遇。明主出世,五代的浊世眼看也就要完毕了。
从朱温到赵匡胤,从后梁到北宋,五代十国可以说是我国前史最缤纷的时期。后世用这么一句话来描述这段前史,叫“朝廷虽在,全国已亡”。
十国政权偏安 川蜀长江以南
唐朝后期的版图和秦朝时期基本契合。北方地区多被梁唐晋汉周把持,而南方地区则是由这十个国家构成。
我们今日论述国家按照地理划分来看,巴蜀地区基本上是前蜀国和后蜀统治。
他们的建立者分别是王建和孟知祥,靠着蜀道天险割据,既不出征四方,也不内虐百姓。但前蜀还是被李存勖消灭了,而后蜀的寿命则一直延续到宋朝的建立,到宋初时常叛乱也是因为百姓怀念后蜀轻徭薄赋的生活。要知道,当时的宋朝统治者对待四川地区一直是提防着的。
南平是一个小国家,土地面积十分狭小,在那个时代就是一颗墙头草,随风摇摆,漂浮不定,基本上就是谁强就跟着谁,建立者就是高季兴。
而江南地区真正的大国要数南唐,它的开国君主是李昇,靠着长江天险一直割据,有着统一南方的野心。南唐从五代乱世一直到北宋建立,碰到了诗词皇帝李煜才不得不亡国。
吴越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在宋朝建立之后还延续了好几年,就相当于汉朝的内诸侯一样。吴越的建立者是钱繆,为了延续自己的国统,他内附于宋,奉承宋朝太祖太宗皇帝。
闽国就是现在福建一带地区,靠着后梁的册封而得以立国,建立者是王审知。他们的灭亡不是对外,而是出自内部,本来就很小的国家还要内耗,被南唐吞并。
南汉在当时是一个大国,一个岭南地区的大国,建立者是刘谦,靠着水军起家,当时有战舰百馊。能够自由的出没在东南沿海一带。
楚国位于现在的湖南湖北,贵州地区,建立者是马殷,他消灭了境内多个节度使割据政权,自己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国度,他治理之下的百姓安居乐业,不过后面还是被南唐吞并。
南吴的建立者是杨行密,一个真正的短命政权,只有三十几年。后来被手下人取代,变成了南唐。
而北汉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是五代后汉的余孽,建立者是刘崇,靠着契丹人的支持与北方大国对抗,一直妄想着恢复后汉。
综上所述:五代即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则指的是前后蜀、南唐、吴越、闽、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到宋朝的路线是这样的。
中央名义统一,藩镇割据。
中央打服藩镇,实现统一和中兴。
中央宦官干政、党争、政变此起彼伏。
黄巢起义,朝廷不能镇压。
藩镇重新崛起,镇压黄巢起义。
汉人朱温和沙陀人李克用成为最强的两个藩镇。
朱温推翻唐朝,建立梁。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击败梁,建立后唐。
之后的全部都是大将篡权,直到赵匡胤篡了后周。
可以看到,宋朝这一系的源头,是李克用的沙坨军队建立的藩镇。
也就是说宋朝本身就是藩镇起家,最终统一的全国。
从五代十国时期与上两个大分裂时期作对比来理解其“黑暗性”吧。首先,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势力与政治体制都延续自晚唐,在体制上的藩镇割据和中央政府的相对弱势,使得所谓的五代王朝中央政府缺乏对地方势力的有效管束和政权基础,缺乏中央集权的国家更像是各政治势力的同盟,故而政权寿命不长,战乱不断,这是其黑暗标志之一。
其次,与前两次分裂时期的政治人物相比,残唐五代时期崛起的诸多政治首领,无论是出生于前唐王朝军队将领的王建、杨行密、钱镠、刘隐;亦或是少数民族部落豪酋的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等,又或是农民军叛徒的朱温、王潮、马殷等,都没有三国、两晋时期那些志在天下的英雄豪杰的气魄和胸怀,残唐五代间的政治首领们眼光短浅,却又凶悍残暴,这一切使得他们之间的战争显得格外血腥和残酷。如果说三国时期是英雄竞技的舞台的话,那么五代十国就是蛇蝎角逐的垃圾堆。这是其黑暗性标志之二。
自唐末裘甫、庞勋、王仙芝—黄巢起义以来,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形成的社会秩序被完全破坏,尤其是士族阶层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整个社会显得风气堕落、唯利是图。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对政权、对集团、对上司的效忠度大为降低,各政治团体内部的互相倾轧、互相警惕、互相背叛层出不穷,“有奶便是娘”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很明显的政治特点。
在契丹耶律德光大军南下时,众多后晋将领将所谓“华夷之辨”的传统民族意识完全抛之脑后,阵前叛变、据城降敌之人争先恐后,显示出整个民族性崩塌的可怕预兆。此为黑暗性标志之三,也是最为后世读书人愤慨之处。
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了吗?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统一后之中衰时期。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是魏文帝元年(曹丕篡位),亦称曹魏,建安二十五年前则称东汉。
篡曹魏的是晋司马炎。晋篡位,再过十六年,吴亡。接下来有贾后之乱,又引起历时十六年之八王之乱。
西晋有武帝,下有惠帝、怀帝、愍帝,共四朝。愍帝被胡人捉走,谓之蒙尘。后西晋南渡,往南边而下,谓之东晋。此时长江流域由东晋管理,黄河流域由五胡管治。东晋103年,为宋,接下来是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1年,相加为271年,谓之南朝。
北方之五胡则管治136年(东晋与五胡同时),后为北魏所统一,亦称拓跋魏(鲜卑族人),也亦元魏(与宋同时),有149年,统一北方只有94年。东魏15年,西魏22年。东魏变北齐28年,西魏变北周24年。以上称为北朝。
北周灭了北齐,隋又篡北周,又平定南方,中国再统一。
上述共历时392年,统一中国,严格来说,只有晋武帝的十五年。至愍帝为匈奴所捉,故可说是中国的分崩时期。
此一时期,南朝是宋、齐、梁、陈。
北朝是元魏,东魏、西魏,至北齐、北周。
当时中国不但不统一,且无一共同信仰,如有信仰中心,始可民族团结,但此时已失去中心。
胡人入侵后有五胡乱华。以血统论,可称为自然的民族,有没有跑进历史前的先史,进了历史应另有文化的民族。如今日的美国一般,是各国人民的混合,称为历史的文化的民族。这是跟自然基础来的。
魏晋时大乱,这些人造反,就是五胡乱华,因中国的胸襟并不宽大。
尚有少数民族氐、羌,在西北部的陕、甘、宁、青等地;有鲜卑人在中国的东北部;也有羯,是匈奴的一部分,可能非同一血统。以上连匈奴,合称五胡。开始是匈奴,最后成功的是统一北方的鲜卑,称为元魏。
中国的边疆,以东北部最为麻烦,鲜卑、辽、金、清,均从东北面发起。
魏晋以下为南北朝,所谓“衣冠南渡”,即上层文化人来到了南方,尚有留在北方的。当时中国社会是门第社会,亦可称郡望。如诸葛亮,是琅琊人,是大家族、大门第,世代做官,家世二千石,相当于今之省长、部长。
当时的门第有势力,有其封建势力,故称胡汉合作。五胡乱华时,并非全是胡人,乃是胡汉合作,逃到南方的只有几十个大门第。
北朝
外国人进中国后,同化成中国人,亦看其为自己人。
岳飞、文天祥将蒙古人当夷族,但今日又有人纪念成吉思汗,似乎有矛盾。但这其中历史要客观地讲,外族入侵是对的,要反抗外族亦对。当时有人提倡不能刺激民族的感情,但历史不能否定。
胡人跑进中国,如说异族统治我中国,不十分妥,故可称为部落统治较为合适,使文化教育转成一民族。部落可以算一个小范围,只要在中国,就一视同仁,政治是中国人的政治,如汉人的政治,因政治是代表全国性的。
人不是“血统”的,是“文化”的。没有文化教育,国家就危险,自己不承认是国家,外国也不会承认,就会变成游魂。
有胡人接受并了解中国的部分文化。匈奴人刘渊之刘姓是外婆家之姓,刘渊是五胡乱华时在中国的太学读书之第一人。
刘渊
羯人石勒是被人贩卖的奴隶,才华了不得,后来做了领袖,不识字,叫人念历史给他听,他猜中了十分之七。石勒有一天问人道:“我在历史上可与何人相比?”人答:“无人可比,但可与古代皇帝相比。”石勒说:“何以如此瞎说,我不懂吗?我如遇汉高祖,情愿做韩信、黥布;如遇光武帝,则与他较一日之短长;至于曹孟德、司马仲达,取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则我不为也。”石勒虽不读书,但很了不得,他已接受了中国文化。
后来有氐人苻坚,几乎统一北方,他重用王猛,学齐桓公用管仲,齐称管仲叔叔,苻亦称猛伯伯。苻坚重视文教,其他经都有人讲,只有《周礼》无人讲,后来请了宋老太太来教《周礼》,中国人规矩,男女授受不亲,便用布幕遮着讲。可见苻坚提倡中国经学。
苻坚亦尊重佛教,因只讲中国不喜欢,故佛教在北方很通行。苻坚请了鸠摩罗什(是西域王子),后传授了几个弟子。王猛死前告诉苻坚,说不要打南朝。后来苻不听,故淝水之战失败。
此是胡人在北方的汉化,待到北朝汉化完成,中国文化保存下来,直到今天。故如要学外国人,就应向石勒学习。
五胡汉化
鲜卑族的汉化是五胡汉化中最成功的一族,因为它处于东北部的农业区,故易于汉化。后建立北魏,统一了十六国,建都平城(山西大同)。雁门关外是塞外了。
中国的国防线,河北省只有一条,经山海关到南口。山西则有两条,一为雁门关,其外为大青山,故山西较河北易守。文化区则在东汉、西晋曾经营过的洛阳。然董卓之乱后,再经刘渊、石勒一打已废。
苻坚建都长安,一大批中国人逃到甘肃、宁夏、五凉等西北地区,称为“塞外江南”。士大夫避难五凉,尚有避难东北的与鲜卑族人合作,后又打下五凉,故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与鲜卑族人合作了。有此条件,故汉化特别高。后来出了魏孝文帝,极端主张汉化。他做皇帝后,其母摄政,其二十五岁时亲政。他的第一大政策是迁都大同。(大同有云冈石窟,和宗教艺术大有关系。)因大同天气冷,地方太小,可耕之地少,且其有统一中国之野心,以南京太远,而迁都洛阳。但人们不愿迁都,想在大同苟安,且洛阳地区湿热,大家反对。于是魏孝文帝提出南征,遂带兵亲征,时孝文帝二十七岁,众人亦不反对。至洛阳,大雨,朝廷不好反对,遂迁都洛阳了。最重要的,此时期要推行汉化。于是下令规定:
第一,禁鲜卑人穿着胡服。
第二,禁讲北语(胡语)。当时有中国士人李冲说:“四方之语,竟知谁是?(意即谁讲的话对,并没有一定。)帝者言之,即为正矣!(意即以皇帝所说的为标准。)”魏孝文帝说:“你的话犯了死罪。”可见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很努力。
第三,禁北魏的人归葬。死在何处,便葬何处,使大家可安心住在洛阳。
第四,改鲜卑姓氏。孝文自己姓拓跋氏,改姓元,称元魏。后来与白乐天齐名的元稹,即是鲜卑族子孙。又有姓长孙的,唐时有长孙无忌。共有一万一十二个姓,一律改为中国姓。其中唐代出了很多大人物。
第五,奖励鲜卑人与中国人通婚,提倡混合汉化。孝文自己拥有四位王妃,即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以上为北方出名的大家族,崔莺莺之母即郑氏。当时鲜卑人反对的很多,其儿子亦不喜欢,又反对离开大同,因为北方可以打猎,不爱穿华服,又想逃回老家,后来被赐死。
魏孝文帝用的中国士大夫很多,又建新洛阳。今日中国传下《洛阳伽蓝记》一书,专讲洛阳有很多寺庙,可看出整个洛阳的市容,足以与今日西方的名镇巴黎、柏林媲美。
北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二十七岁南征,二十九岁迁都,是位青年皇帝。可惜他寿命不长,三十三岁死了。如再多活几十年,中国可能会统一,历史可能也会变成另一种样式。
魏孝文汉化后,鲜卑人变了,生活得奢侈而舒服。
鲜卑内迁后,另一批外族柔然族入侵,故在北方留军队驻镇以防外族,留驻的均为皇族。因此在南方的成了文化程度高的文人,在北方则仍是武化的,仍是化外人,故家族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集团。两者相形见绌,引起北方鲜卑人不满,后来南方的鲜卑人被打垮了。今日社会分成两个对立集团亦是如此。故在一个民族中间不能突出有高文化的,更不应看不起低文化的人。于是北方人打进洛阳,此辈浊流打进清流。
魏孝文帝的理想并不错,但为时只有五年,后人只学到生活的享受,却没有学到孔孟之道。今日我们学欧洲人的长处是可以的,但只学到坐汽车、穿西装、吃西餐,却是太肤浅了,应该同时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才好。
元魏后来又分成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后北周灭北齐,北方再统一,北周仍续汉化。
胡人复兴中国仍靠汉化。
北魏后分成东、西两魏。东魏为高欢篡位,叫北齐,迁都邺;西魏为宇文泰篡位,叫北周。北齐富而大,北周小而穷,但汉化较高。
宇文泰任用苏绰为西魏宰相,请他改革政制。苏绰是用《周礼》的第二人,苏绰有友人名卢辩,两人同研习《周礼》。(苻坚时期曾请一老太太讲《周礼》。)
当时北齐有熊安生,对《周礼》素有研究。北周灭北齐时,熊吩咐手下打扫所堂,说今日有人会来拜访我,后来果有人来访。
周武王攻入商纣都城,第一个命令要拜访商容。
苏绰三十多岁死,死前告诉其子说:“有件事心中不安,为了国家而赋税加重,你以后为政,应减轻赋税,切勿忘记此事。”后来其子成为隋朝财政学家,隋代在中国最富,赋税也最轻。只要乡里中有一线,便是一光明,一扬开,光明就来了,谓之一线曙光。
北周灭北齐后,隋朝杨氏篡位,再征服南朝、北朝,五胡乱华遂告一段落,中国统一,此乃北方之情况。
南朝
两汉时期,中国重视经学与儒学。
东汉末年,黑暗日子来临,书生没有出路,范滂对儿子说:“好人坏人都难做。”故当时看重老庄思想。魏时有王弼注《老子》书,晋有郭象注《庄子》书,因悲观消极不谈政治而讲清谈,可称是玩世的哲学。(老庄原是遁世,是隐遁出世之人。)也就是玩世不恭,混日子过,态度不严肃,却仍在政府做官。
当时有位名臣王衍,石勒打倒晋后,捉到王衍,要他说出晋失败之原因。王衍说:“此非我之责任,因我的主张不能实行。”劝石勒做皇帝。石勒对王衍说:“先生名扬四海,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会不预事?破坏天下,正是君之罪。”可见石勒伟大,见识亦了不起。
王衍一生从不说一钱字,其太太某日晚上在其床上都铺满了钱币,让其醒来时可以谈到钱字,但王早晨醒来时命婢女道:“拿掉阿堵物。”王虽清高,其太太却最喜欢钱。但他不管家事,很糊涂。这个人名气很大,有的地方常人不可及。
石勒并没有杀害此等养清望之人,只说他们衣冠神气像样,代表中国文化,不可杀。摆放着又没有用。现今也有这一类人,他们代表着一个社会,什么都好,风流、神采非凡,但事情却坏在他们手里。
东晋南渡后仍是清谈,玩世不恭之风仍是照常,可见移风易俗之不易也。
《世说新语》是一部极好的兼有文学、历史及哲学的书。自东汉末年起,完全可讲述这些故事,“虽小道,必有其可观者焉。”故不可一笔抹杀。
当时东晋有位大人物名叫桓温的,带领军队想统一中国,但未成功。有王徽之者,在桓冲(恒温弟)手下做骑兵参军,但不管事。当时人认为他很了不起。桓冲问徽之管什么事,说管马。问有多少匹马,王徽之说:“不问马。”《论语》中有一典故,有火药库爆炸,孔子问:“伤人没有?”孔子只问人,不问马,故王徽之说:“不问马。”不管马死了多少匹。徽之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其实学老庄应到山上去。对这种人只有用石勒的方法,只和他谈天气可也。可见魏晋时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后来南北朝佛教大盛。桓温想统一中国,东晋手下亦不帮助,到了洛阳亦不能说。温在北方遇王猛,但王猛不肯去南方。
宋、齐、梁、陈四代中,最有名的是梁武帝,他是一位好书生,笃信佛教,其子昭明太子萧统,作《昭明文选》一书,此是《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重要文学汇编。梁武帝之私人道德与汉文帝、康熙帝相同。他信佛法,吃素,穿布衣,但仍关心政事。后有侯景之乱。
北方守旧尊孔,南方有新潮流、新思想。北方是胡汉合作,汉人起来统一中国。
五代
唐代内部由于中央有朋党之乱与宦官弄权,接着有藩镇之乱,又有西边之外寇及东边之流寇作乱,故使唐代崩溃。
五代是梁、唐、晋、汉、周,这些朝代都很衰败可怜。五代共有八姓十三君王,共经历五十四年,计为:
后梁:二王,16年;
后唐:四王,13年;
后晋:二王,11年;
后汉:二王,4年;
后周:三王,10年。
以上五代原是唐时藩镇的变相,是军权的统治。由养子带领亲兵,寄子作王,但姓不同,故有八姓。
八姓中,后梁开国王即是黄巢之流寇朱全忠,投降唐朝后,赐名全忠。
其中尚有二王是胡人。
后唐之开国王是李克用,李姓为唐所赐。
后晋第一任王是石敬瑭,亦胡人。
后汉第一任王是刘知远。
后周第一任王是郭威,募兵出身。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国历史的传统是一条线的,即所谓“一线头”。外国人没有传统,外国的文字亦不同。中国历史是有传统精神的,要有政治及领袖代表传统。今日之英王亦是有传统,但不过九百年而已。中国的历史传统渊源漫长,有唐虞夏商周秦汉一直至三国,三国时有三君王,须要找出一正统,故大家争这正统。
晋朝司马炎说,他是接自曹魏,故晋主张魏是正统。也有人主张刘备是蜀皇正统的。
这是历史的传统。
晋以后是南北朝,中国人之意是南朝为正统,北朝不算,又到隋朝为正统,唐完后是宋,但唐宋之间有一段更乱的时期,同时候有许多国产生,五代不过是较大之国,故一定要找出一个正统,唐后有乱,宋接自后周。故五代成正统。
十国
至于十国,只能说割据。国是私的,正统是公的,是天下。梁、唐、晋、汉、周称天下,称朝代,不称国。故中国实在有国家与天下之观念。西洋的传统是耶稣。中国是“治”的,如丝之有条理;西洋是“乱”的,没有条理。日本学中国传统,学得最似模似样,固有“天皇万世一统”之说。
“代”是代表,是代替,即一代替一代,大家都朝向他,故叫“朝代”。故俗称“唐朝”不通,应称“唐代”。一个皇帝叫一朝,一个家族叫一代,文武成康叫四朝,自父到子叫两朝,非两代,这是白话文的毛病。
五代之外有十国,十国是割据,非偏安。
吴始都扬州,后迁南京即今之江南、淮南,有四皇,共历时四十七年,较五代好,但接不上唐。
南唐,自称唐,亦姓李,但因在南方,有三皇,39年,以南京为都,李后主为大词人。
前蜀及后蜀,在四川,前蜀共二王,历时35年;后蜀亦二王,共41年。
南汉,王姓刘,都广州,五王,共67年。
楚在长江,共六王,历时57年。
吴越,地兼江浙两省,王姓钱,都杭州,五王,历时84年,为最太平。
闽,都福州,七王,历时55年。
荆南,都湖北江陵,五王,57年。
北汉,即刘知远的“汉”,被篡位后退回北方的山西,四王,历时28年。
上述十国中,只有北汉在北方。五代均在北方。当时天下是南方像样,年代长,人寿亦较长,北方的五代差,不过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