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最好的大学无疑以北大清华等为代表,但你可知道,在众多的高校中,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又是哪些?”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大学如果历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洗礼,无疑堪称最丰沛的知识文化殿堂。今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百年大学的全国分布情况。
盘点目前的2595所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共有72所(创建历史超过100年),从1893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开始,历经上百年传承演变,先后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尽管最初他们都不一定是今天的名字,但无疑都如雨后春笋般星火燎原,在时光的流转中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受人敬仰。
在这72所历史最悠久大高校中,1900年以前创建的有16所,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一批知名大学;1900年至1910年间创建的有45所,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1910年至1915年之间创建的有11所,包括清华大学、河南大学、河海大学等。
期间,有几个特别重要的年份,因为有多所高校在此期间同时诞生。1896年,有6所大学的源头在此诞生,分别是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乡医学院;1902年,有19所大学的前身在此诞生,其中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等;1906年,有6所大学的前身在此诞生;1909年,有8所大学的前身在此诞生;1912年,有6所大学的前身在此诞生。
为什么这几个年份/段有那么多的学校同时诞生,这绕不开那个历史变革的年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无疑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尽管内忧外患,但众多有识之士依然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救国于危难之际的重任中。伴随着救亡图存的希冀,一批又一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而他们的诞生,最终演变为今天一所又一所高等学府。
其中,创建历史超过100年的就有72所。今天,这历史悠久的72所百年名校共分布在36个城市。他们包括,南京市8所,北京市6所,上海市6所,武汉市5所,西安市4所,杭州市4所,成都市3所,天津市3所,广州市2所,济南市2所,石家庄市2所,兰州市2所,太原市2所等。
在这72所百年名校中,有985高校16所,有211高校35所。这些大学,无疑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初最重要的源头,而其中须多高校,至今都是大家心目中数一数二的一流大学,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理想象牙塔。
正宗百年大学有12所:
北洋大学堂1895(天津大学) 、
南洋公学1896(交大沪校,上海交大)、
京师大学堂1898(北京大学) 、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公学1905(复旦大学)、
唐山路矿学堂1906(交大唐校,西南交大)、
同济德文医学堂1907(同济大学)、
铁道管理传习所1909(交大平校,北京交大) 、
清华学堂1911(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1919、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0(哈尔滨工业大学) 、
厦门大学1921。
但国内自称是百年高校的有70多所,绝大部分是假的,是东拉西扯找个什么“源头”炮制出来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1) 多点合并起源的学校应按合并日起算。
合并起家的,没有核心分枝或虽有核心分技但未继承其校名的,只能算新学校。武大1926(6校合成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停,1928年重建)、浙大1927 (工专、农专、普慈寺合成第三中山大学)、南大1927(9校合成第四中山大学。没有足够占比的核心分枝,也未继承任一校名)、河南1927年(3校合成第五中山大学)、四川1931 (3校合成,其中有所省立四川大学,但非主要分枝)。
注:武大的1893年自强学堂、浙大的1897年求是书院、南大的1902年三江师范,当时既非大学,后又停办,原址荒芜长草房屋倒塌多年,后来只是用了这块地皮,怎能把这当源头?
2) 院系调整时建的新学校,除了继承原校名的拆分母校,其它均应按新校成立的年份。
如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应为1952年,是由南大、金陵二校的工科及江南、厦门等校的部分工科合成的。
3) 应按已具备大学特征的时间。
暨南建于1906年,是小学,只能按1923年进入大学时计。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是小学,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是中学,均不算。清华特殊,1911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时,有他校考来的大学生进进出出,已有点大学味道。教会圣约翰创办于1879年,1891年已具备大学能力,国内最早,但解放初消亡了。
4) 发展过程中可以并入其它学校或院系,可以更改校名,但主脉应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不能蛇吞象。兼并和改名避免同时发生,否则象是大合并成立新校。
复旦大学兼并上海一医,复旦大学占主体并保留名号,没有问题;华东纺织工学院改名中国纺织大学,再改名东华大学,自身血脉未变,也没问题。
2000年原华中理工并入干部管理学院、同济医大、武汉城建院并改名华中科技,这样的多校兼并+同时改名,虽然华中占了主导地位,但还是很象大合并成立新校,只能勉强解释为校名中的“华中”二个关键字仍在,改的只是“业务范围”,但实际中尽量避免。
5) 主血脉不能断。
允许因战争导致的短期中断,允许短时间行政合并后再退出,允许战争时临时联合办学,但人员、文档、理念等血脉元素应传承不中断。
如1900年八国联军时停了近2年的京师大学堂和停了近3年的北洋大学堂,因辛亥革命1911年底~1913年初因校址被光复军占领停了1年多的复旦;如1928年北大、北洋、北师大被并入北平大学一年后于1929年退出;如西北联大、西南联大。1927年底第二中山大学(武大)被解散,1928年秋再重建武汉大学,有半年中断,但找回部分师生并保存了文档,算续了血脉。
山东在1914年停办,西北在1932年降为中学,均断了血脉,后来启用旧名新建,前面不算。
山西较可惜,它在1902年建立大学堂,1912年进入大学,解放前的血脉传承倒很清晰,但在1952年被拆散了,1959年那个山西大学是完全新建的,和老校无关,1961年再并回有一点老血脉的山西师范学院,但老校的主脉已断。
6) 教会和私立大学在解放初(除北京协和)全部消亡,碎骨切肉被吞并,没有活体后代。
苏州大学现称继承东吴,上海理工称继承沪江,只是在老校园而已,都不算。很多教会或私立的老校园尚在,如中山搬入岭南,南大搬入金陵,北大搬入燕京,华东政法在圣约翰,上二医在震旦,华东师大在光华和大夏,北师大占了辅仁,浙大通过合并原杭大占了之江。
原教会及私立大学中,只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保留了名号,但经历多次停办(1942.1~1947.9停办,1950年停办,1957~1958并入中国医科院,1966~1978.8停办),其实血脉已断。
如上分析,现存主要的早期大学有:
清末:北洋(天津) 1895、南洋(交通)1896、京师(北大)1898、京师师范馆(北师大)1902、复旦1905、唐山路矿(交通唐校) 1905、同济1907、北平铁道管理(交通平校) 1909、清华1911。
民国:山西1912(1952年停,1959年重建,血脉断)、协和医学院1917(4次停办,血脉断)、南开1919、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 1920、厦门1921、云南1922、暨南1923 (1950年停,1958年重建,血脉断)、东北1923、中山1924、山东1926(1938年在四川停办并入中央大学,1946年在青岛复校)、湖南1926(1952年改成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改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湖南大学)、武汉1926(1927年停,1928年重建,计1926或1928均可)、浙江1927、南大1927、河南1927、兰州1928、安徽1928(1952年停,1958年同名新建,血脉断)、广西1928(1952年停,1958年重建,血脉断)、重庆1929、四川1931、西北1937、贵州1940。
注:北师大按校史按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建立起算。也有说应取独立出来成为京师优师的1908年,在娘肚子里的不能算。
现在流行把一堆专业学校大合并成为xx大学,奉劝一句,大合并会影响建校日,大家应敬畏并慎行。但既然决定大合并办新校,那就要接受用新的建校日。
中国真正的“百年大学”一览表
几年前,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份关于中国“百年大学”的统计表,主要是按照全国各大高校官方目前认定的本校建校年份以及由此计算出的“校龄”进行排序,参见下表——
2017年最早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中国“百年大学”名录(部分)
时至今日,类似这种中国“百年大学”的名单表已经有了几个不同版本,彼此间略有差异,到2020年为止,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国“百年大学”差不多都已经超过了70所。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统计方法实在是没什么“技术含量”——无非就是在网上简单地检索一下相关信息,或者把各大高校主页上的官方说法照搬过来,仅此而已。但问题就在于——你怎么能够保证全国所有的高校对于本校校史起点的认定都是正确无误、基本符合客观史实的?万一碰上一些有意浮夸、造假、虚报校龄的,或者是因为考证不够严密而出现的一些技术性错误,难道我们也要照搬照抄吗?那还不如自己下点功夫,做一番“去伪存真”的考证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相对比较“纯净”、更为接近历史真相的真正的“百年大学”一览表。
正好笔者现在正在从事一项名为“中国近代大学通史”的课题研究,索性就将自己做的这个表当作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副产品”吧。笔者虽不敢妄言自己的这些个人意见就一定是板上钉钉、绝对正确的,但至少可以保证这些意见是“专业”的,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就来跳个大神。正因如此,在我拿出这份沉甸甸的中国“百年大学”名单之前,也很有必要先就有关问题作一番比较详尽的说明。
一、何为“百年大学”?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什么叫做“百年大学”?单就后面的“大学”一词而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可谓千差万别,如果不在具体的语境中作出明确的限定,那就没办法讨论下去了。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倾向于采取比较广义的“大学”概念,即将其基本等同于所有施行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具体来说,它可以不具“大学”之名(比如“学院”),甚至都不用非得达到大学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职高专”之类学校),只要具有高等教育性质即可。
与对“大学”一词进行严苛的限定相比,这样做的好处主要在于——它更能从不同的层面上充分体现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初创阶段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复杂性,与此同时,它也与我们现实中的生活经验更为相符,毕竟,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大学生哪怕只是在一所看起来没那么高大上的“高职高专”读书,人们也会说他是在“上大学”,而不会刻意强调他只是在“上大专”或者“上职院”。
其次,对于所谓的“百年大学”,笔者也更倾向于采取比较宽泛的界定,即不要求每一所上榜的大学从百余年前刚刚建校的时候开始就是“大学”,只要它现在已经是大学了,哪怕在此前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里都只是一所中专,我也依然将其作为“百年大学”列出来,这主要是为了尊重每一所学校本身历史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不因其早年的办学层次较低便将其校史人为截断,另外,毕竟“水至清则无鱼”,如果我们过于严苛,严格要求每一所“百年大学”在建校伊始就是“大学”,那中国的“百年大学”真的就剩不了几所了……当然,另一方面,每一所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高等学校,其最早开办大学专科与本科教育的时间节点我们也都应该予以重点强调。
事实上,在经过认真、细致和全面的研究之后,笔者发现,在清末民初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初创与早期发展阶段,由于基础非常薄弱,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除了北洋大学堂、福建协和大学、南开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在建校伊始便直接开办了大学本科教育之外,绝大多数高校在初创之时都没能做到这一点,而只能先从大学预科、专科甚至是中等教育开始办起,经过长短不一的若干年的发展,逐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之后,才能最终开创大学本科教育。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所大学的创建,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经达到大学的程度和标准了,而大都比较普遍地经历了一个由最初的大学预科、专科或者中等教育向大学本科教育逐步迈进的过程。有鉴于此,笔者在这份表格的备注中明确注明了每一所“百年大学”开办中等教育、大学预科、高等专科、大学本科的具体年份(也许这才是整个表格中最重要的内容信息),对于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人曾经全面、系统地梳理过,笔者是有史以来第一个。
当然,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在清末民初,大学专科与大学本科之间的差距远远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悬殊,事实上,很多办得比较好的高等专科学校,即使一时暂未被冠以“大学”之名,但其实际办学水平与程度之高,甚至还在一些已经开办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大学”之上。其中最突出的两个典型事例,一是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按照民国初年的学制,其程度要低于“大学”,而与“专门学校”一致,然而,这所高等专科学校却能与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国立北京大学并驾齐驱,被世人并誉为“北大南高”!再如民国初年的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均为交通大学前身),其办学水平也是全国顶级的。
最后,由于在这张表中,建校初期分属大学本科、专科、预科甚至是中等教育等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都被混合在一起,仅仅按照建校年份来进行排列,因此,表中的“序号”也就没有多少“排序”的意义了,主要只是为了“计数”而已。不过,另一方面,考虑到有些朋友可能不会认同我对“大学”、“百年大学”作出如此宽泛的认定,我便又另外做了一个“1895-1925年中国大学开办本科教育年份一览表”(从北洋大学堂一直排到清华大学,部分早已消亡、而且后继无人的教会大学与私立大学暂不列入,以后有空再来补充),而这基本上就是按照最严苛的“大学”定义对最为狭义的中国“百年大学”进行排序了。
二、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是哪几所?
如果有人要问,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是哪一所?——那当然是外国教会办的大学了!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之前诞生的几所教会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均已全部消亡(其众多学科则被分别调入不同的高校),因此,天津大学也就有幸成为了中国现存大学中历史最悠久者,从而顺理成章、当仁不让地在本国目前的“百年大学”榜单中排到了首位。
另外,笔者还注意到,同为19世纪末由清政府开办的近代新式学堂,四川中西学堂(四川大学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的建校时间均略早于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其最初的办学水平与程度也大致相当,然而,后两者(而不是前两者)却与先前创办的北洋大学堂一道,被学术界比较普遍地公认为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三所官办大学。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此三校在全国的官办学校中最早进行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并且严格遵循“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体系来进行办学,而这正是前二者所不具备的。
总之,如果按照比较宽泛的标准,凡是在19世纪末建校的中国大学,固然都可以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百年大学”,但不同的是,在这些大学中,仅有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与京师大学堂三校在建校之初就作出了明确的大学制度设计,其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先驱地位,不是其他任何一所大学所能撼动的——同时期的一些学校在当时均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只是办学历史始于19世纪末而已。
三、关于校史追溯标准问题
在逐一罗列中国“百年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校史追溯的原则和标准。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依然采取最为宽泛的标准。在笔者看来,一所学校的校史追溯,最重要的因素理应是这两点——法律关系与人脉关系,前者主要是看有关政府部门对于一所学校的存亡绝续、分合停转等重大变动作出过怎样的法令规定,后者则是看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这些变动过程中的具体流向。如果这两条都没有任何问题,那就足以成立了;如果只有一项成立,则还应综合考虑一下校址、校舍、校产、图籍档案的继承关系以及学校自身的校史追溯传统、社会各界的认同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予以审慎判定;但如果法律关系与人脉关系一项都不能成立,那就完全说不过去了。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校史追溯的标准固然可以充分探讨,但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的客观史实却不容任何的歪曲和篡改!在笔者看来,一所大学在创办之初的办学层次与程度比较低,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情,毕竟,“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再正常不过了,而换个角度来看,既然它能够经过不懈努力,从一所大专甚或中专逐渐提升到大学本科水平,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充分肯定的事情吗?相比之下,有不少大学为了沽名钓誉,便罔顾客观史实,将历史上的一些早已不复存在、跟其自身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继承关系的学校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地认作自己的“前身”,不惜以乱认“祖宗”的方式人为地“拉长”本校的历史,这种明显有违最基本的大学之道的荒谬行为,才是最丢人的!才是一所理应以追求真理为根本归宿的高等学府的奇耻大辱!笔者本人所在的某著名“网红大学”,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一个极坏的典型。
正因如此,与互联网上流传的几个不同版本的“百年大学”一览表相比,笔者一手拟定的这个版本,首先是挤掉了很多“水分”——换句话说,就是去掉了一些哪怕是采取最为宽泛的校史追溯标准,其官方认定的建校年份也依然无法成立的伪“百年大学”,同时也进行了不少增补(主要是一些历史确实比较悠久的高职高专类学校,也许会有少量遗漏,欢迎大家继续补充)。假如有些读者朋友失望地发现自己一向认为属于“百年大学”之列的母校不在笔者制作的这张表上(或者是在表中的具体位置比自己预想中要靠后很多),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暂时不要来找我算账(因为我暂时没有时间来进行认真的回应,等到明年也许可以),倒不如回过头去自己认真研究一下自己母校的历史沿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摒弃掉诸如“先入为主”之见、“爱校”与“护校”之情,以及“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则立场等非理性因素,尽量“理中客”(在这里当然是作为褒义词来使用)地真正用自己的脑子去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甚至还可以假想一下自己跟母校有点“过节”,抱着一种“挑刺”的心态拿着放大镜去找毛病,我相信,一定可以发现问题所在。
当然了,凡事有黑就有白,有邪就有正,虽然很多大学在校史起源问题上的浮夸、造假行为令人深感遗憾,但同样也有少数大学高风亮节,坚守原则底线,丝毫不为某些兄弟院校挖空心思人为“拉长”校史的歪风邪气所动,比如说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两所著名高校,假如它们继续往前“追根溯源”的话,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将本校的历史上延二三十年之久,但它们始终以最为严苛的校史追溯标准来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地以实际开办高等教育或者大学本科教育的时间作为建校年份,不求跟风攀比、爱慕虚荣和毫无意义的“历史悠久”,而只求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严于律己、问心无愧,实在是全国高等教育界的一股极为难得的清流!假如全国所有的大学在本校校史的追溯问题上都能虚心地向这两所大学看齐,那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惹出那么多的争议和闹剧了。
四、关于部分高校建校年份的确定
事实上,任何一所学校,在其创办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好几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提出筹备方案或成立筹备机构,政府批准立案,任命主要校务负责人,成立正式的校务管理机构,发布开校或招生公告,正式开学上课或举办开校仪式……等等,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作为学校创办的具体日期,都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由于每所学校的创办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很多学校的创办过程往往会“跨年”,有些还不止一两年,虽然多数学校都会将正式宣告成立的那一年作为建校年份,但也有少数学校最终选择了将本校最早开始筹办的那一年作为建校年份,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校史追溯传统。当然,这样的校际差别,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大可忽略不计,只不过,凡是以筹备年作为建校年的大学,笔者都会专门在后面的备注中注明其正式开学的具体年份,以求更为完整地反映该校的建校过程与时间节点。
有意思的是,与很多大学想尽一切办法拼命拉长本校校史的做法正好相反,有少数大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缩减一部分校史。最典型的例子,主要就是东北大学和中山大学了,这两所大学的校史其实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又都将建校年份定在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推其原因,想必主要是为了凸显本校系由某位著名人物所创办这一点,不过,与此同时,这两所大学也从未否认过本校在此之前还有几所“前身”高校。对于这种做法,学术界普遍还是比较理解和宽容的,一般来说,将校史适当“推后”通常都没什么大碍,但若是随意“提前”的话,那就很容易违背基本史实了。考虑到在同一个场域中,校史追溯的标准应该统一,因此,笔者在逐一确定“百年大学”的过程中,还是将东北大学与中山大学的建校年份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延到了20世纪初其最早的“前身”学校诞生之时。
最后,中国的这些“百年大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大多都会经历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区区一张表格,实在没有足够的空间将每一所学校的百年演变过程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笔者只好基本上略过不谈,而仅仅只是注明了部分高校定名、迁址、合并、分立、停办与复校的具体年份,并对极少数校史存在较大“争议”的著名大学的校史追溯问题作了一点简要的说明(以后有空可以撰写多篇专文来进行详细的阐述与论证)。
中国真正的“百年大学”一览表(1895-2020)
1895-1925年中国大学开办本科教育年份一览表
(不含已消亡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