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长城,不中华
长城要不要拆掉?这曾是一个摆在台面上被广泛讨论的问题。
1912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终结,民国成立。一股扫除旧事物,喜迎新世界的浪潮席卷全国,其中拆除城墙的行动,可谓声势浩大。
“阻碍交通”、“不利空气流动”、“有同圈养,贻笑外人”……当时,中国所有的城墙在那个除旧革新的火热年代都显得格格不入。
广州城残存的明城墙
(摄影©孤城)
▼
作为前沿阵地的广州、上海率先展开“拆城”,《真相画报》第五期还辟出专栏对此大加赞赏,并顺势拎出了长城:
可最终的结论是“拆之而劳民,不若存之以为考古之资料”,所以才没有人跑去拆长城。
倾颓的明长城
▼
其实早在清军入关后,“长城无用论”就已经开始出现。清朝最傲娇两个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对修筑长城深表不屑,康熙帝巡视到东海时,看到一直延伸到海边的长城还提笔写下这样的诗句:
即使是长城已经固化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今天,依然有人觉得它是铺张浪费的无用之物。余秋雨在赞美都江堰的一篇散文中,就曾将长城拿出来反复拍打:
气势恢宏的明长城
▼
长城真的只是古代帝王挥霍显摆,亦或,求一个心理安慰的产物吗?
从单个朝代的角度去看,长城也许是“无用”的,因为它从未确保某一家王朝的江山永固。
可如果把评判的视野拉大,从一个民族数千年生存发展的立场来看,长城所起到的作用就骤然明晰起来。
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就要改写,或许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华夏文明。
壹 · 缘 起
中国的广袤陆地被一条隐形分界线一分为二:东南季风区,气候温润,水土肥厚,适宜农耕;西北非季风区,降水稀薄,地广草丰,适合放牧。
农耕势力与游牧势力的出现,仿佛是苍天蓄意为之。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制图©孤城)
▼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开始抬升,这一重大地质事件塑造了中国地貌的基本格局: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从世界屋脊一直降到了太平洋沿岸。
东南汪洋,西南群山,整个北方成为身处腹地的古代中国最薄弱也最易被入侵的地方。
而北方是游牧势力的地盘。
进入冬季后,北方草原植被锐减,生计艰难,游牧部族便频频南下放牧,进入较温暖的农耕区。
问题是,他们就是过来放羊牧马的吗?当然不!
一般来的时候抢一遍,走的时候再抢一遍,带不走的就砸掉或者烧掉。如果继续南下,就直接威胁国都,严重者改朝换代。
▼
公元前8世纪左右,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频频侵犯当时统御中原的西周政权。
为了对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烽火台方便传递军情,台台瞭望,随时调兵。
这个还没有城墙相连的“点式长城”,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军事防御系统。
而那个传说以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的周幽王最终也正是被犬戎的乱刀夺去了性命。
▼
周王室东迁,西周覆灭,历史进入一百多个诸侯国打来打去的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656年,齐国要去打楚国,楚大夫屈完前去论战(注意不是屈原,屈原还要300多年才出生),齐桓公向屈完秀肌肉,显摆了一套攻击力爆表的战车。
屈完却不慌不忙地说:“君上若能以德服人,大家肯定都会跑来归顺,若您非要动武,那么楚国就拿方城作城墙,把汉水作护城河,您的战车再厉害,恐怕也不好使吧!”
中国第一条长城——楚长城闪亮登场。
▲楚长城古称“方城”,全长近500公里,大致呈“几”字形分布,是中国最早的长城。图示为已考证的楚长城的一段。(制作@孤城,参考:罗哲文. 2008. 长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楚长城遗址
(摄影©孤城)
▼
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华山村境内的楚长城遗址,当地人称其为周家寨或者长寨。
时隔2600多年,楚长城的大部分早已了无踪影,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山野密林中还残存着一段段碎石堆样的城垣。
楚长城的城垛
(摄影©孤城)
▼
楚长城的出现,让整个时代意识到,无论多么强悍的战车,在高大的城墙面前都会无计可施。
于是乎,大家开始纷纷在自家领土边界修筑长城。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拆除了大部分诸侯间的长城,不过特别留下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赵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筑长城抵御匈奴,蒙恬将军一不作二不休,在之前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出了西起甘肃、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神奇的是,这条秦长城,居然与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基本吻合。
秦长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
(制图©孤城)
▼
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气候上,秦长城都确立了农耕与游牧的分隔线。
从此,匈奴不敢来犯,有了稳固的边疆,内部才能安心搞发展。
可修筑长城又不得不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于是,孟姜女(民间传说)出现了,农民起义也出现了。
贰 · 守 护
陈胜吴广起义后,中原战事不绝。
而在北方,冒顿单于(mò dú chán yú)领导的匈奴族,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势力。
公元前201年,冒顿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城,韩王信叛变,意气风发的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不料却在白登山被围困整整七日,最后还是用珠宝首饰拉拢了冒顿的老婆阏氏(yān zhī),借枕边风说服了冒顿撤兵。
“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打不过人家,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抚慰边境,从此一个个汉室公主和大批金银细软被源源不断地送去了匈奴。
▼
公元前166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突破长城,南下侵扰,飞将军李广镇守边塞,抗击匈奴。
西汉初年,战火方熄,社会凋敝,正是依托秦昭襄王修筑的长城,以及汉文帝提出的屯垦戍边政策,汉王朝才勉强守住边疆。
没有匈奴侵扰,中国才得以出现繁荣一时的文景之治。
有了四十年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才有了时间和精力以及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来思考正儿八经对付匈奴的问题。
确切地说,长城阻止了匈奴骑兵的任意出入,汉朝才有安定的环境发展经济、繁衍人口,有了国力强盛的后盾,汉武帝再也不肯继续忍让匈奴的嚣张。
▼
公元前2世纪,居住在敦煌一带月氏族(ròu zhī)被匈奴所败,向西迁移,在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去联合月氏,夹攻匈奴。
张骞绝对是历史上的“奇葩”。
公元前139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将张骞抓获,并给他娶妻成家,一扣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张骞设法出逃,一路往西,跑到伊犁的时候,才得知月氏已被乌孙赶跑,他又不依不饶地跑到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方才找到月氏。
可是月氏已经在新的领地上乐不思蜀,无意再回老家打仗,张骞念了一年,也没能打动月氏,无奈之下,他决定返程。
为了避免遭遇匈奴人,张骞改走塔里木盆地南道,避开河西走廊,穿越青海羌人区归汉。不料羌人区也已被匈奴占领,他又被抓住关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内乱,张骞再度脱逃,这次还带上自己的匈奴妻子一起回到了大汉。
张骞出西域,虽未能达成最初的目的,但却意外打开了“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与汉军反击匈奴线路
(制图©孤城)
横屏观看
▼
不过,丝绸之路来得没这么快。
张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不可能总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几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从长城多个关隘出发,深入草原,进击匈奴,收复河套平原。
接着汉王朝西迁近十万人屯垦戍边,并沿着长城修建多个塞城,长城的防御体系升级,基本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退匈奴,夺取河西走廊。
汉武帝沿河西走廊建造长城,设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河西走廊与河西四郡
(制图©孤城)
▼
阳关遗址
▼
玉门关遗址
▼
匈奴远遁,汉武帝开始着手修缮秦始皇留下的万里长城,并将其一直向西延伸到罗布泊境内,汉王朝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有人说长城是闭关锁国的标志,其实修筑长城的本意从来都不包括自我封锁,而只是一种应对侵扰的无奈之举。
西汉的晁错在《论守边备塞疏》中说到:
所以,面对掠夺成性、来去如风的草原游骑兵,没有比建一堵墙更好的方法了。
长城,一方面作国家领土边界的象征,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无异于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为远离行政中心的军事设施,不但能有效阻拦草原骑兵的战马,还能为远征军提供依托,使其进可攻,退可守。
戈壁滩上的汉长城遗址
▼
另外,随着修筑长城而来的屯田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经济大开发,有效地充实了边境,激活了偏远地区的生产活动。
在战乱平息的年代,长城关隘还为边塞上的民间交易提供了一个可靠且稳定的场所,大大促进了贸易往来。
匈奴败退后,汉武帝所修筑的河西长城则成为保护丝路商旅的核心力量。这条长城的存在不但不是闭关锁国,反而是一种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姿态。
陆上丝绸之路主干道
(制图©孤城)
▼
公元91年,汉军在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这也是匈奴最后一次跟汉朝交锋的机会。从此以后,匈奴政权瓦解,不敢逾越长城,开始西迁。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一支来路不明的东北亚游牧匈人不断入侵罗马,最终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据猜测,这支匈人很可能是被汉王朝打败的匈奴后裔,如果真是这样,那匈奴部族也是相当可以,走哪儿灭哪儿,直接影响了中亚、西亚、欧洲、中东多个地区的格局。
可以说,长城的出现改写了半个世界的历史。
历尽沧桑的古长城
河北赤城独石口
▼
叁 · 轮 回
如果说修长城是中原皇帝一代接一代忍不住的“嗜好”,那么外来的人又如何呢?
匈奴走后,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游牧民族——鲜卑族。
公元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tuò bá guī)带领族人一路南下,越过长城,抵达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权。
公元398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称帝,中国进入南北朝对峙格局。
而草原上其他的游牧部族也从来没有消停,北部的柔然和东北的契丹开始频频侵扰北魏。
不要忘了,鲜卑族也是游牧出身,然而为了对抗另外的游牧势力,北魏也开始修筑长城。
从423年到426年,北魏长城从河北赤城以东的燕山脚下,一直修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阴山南麓,全长1000多公里。
可北魏的统治者们似乎还不放心,二十年后,又在第一道长城的南侧筑起另一道专门防卫京畿的长城。
北魏长城示意图
(制图@孤城)
▼
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是:深受长城之苦的游牧民族,在突破长城并建立政权后,更青睐修筑长城。
北魏、北齐和金朝都曾大修长城;东魏、北周以及辽朝也有小范围地筑造边墙;版图大无边的元朝也曾对长城关隘进行修缮,并派兵驻守;甚至看不起长城的清朝,也在阻止汉民北上和镇压农民起义中,口是心非地修起规模巨大的城墙。
而秦汉以后,农耕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中,仅隋朝和明朝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记录。
▼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统治中国,同时也将两代隋朝皇帝辛苦攒下的装备一起收入囊中。
公元626年,本已被隋朝打残了的突厥缓过气来,重启南下劫掠的进程。20万满血复活的突厥骑兵,一路风驰电掣冲到长安城外。
硬打肯定打不过,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调兵遣将,一方面发挥个人魅力跟突厥首领谈判,最后达成了“渭水之盟”,本质上就是用物质换取和平,比如多多赠送丝绸给突厥。
其实历史上这一类的事件已经一演再演,在游牧部族本可以将中原政权推翻的时刻,他们总会接受中原皇帝的“盟约”,放弃最好的进攻时机。
好像对于他们而言,反正进攻打仗的目的是财物,撤军缔盟的回报也是财物,只要结果相同,就不在乎过程了。确实建政中原,治理太难了……
只不过中原皇帝可不这么想。
公元630年,兵强马壮的唐朝军队发起对突厥的总攻,并将其彻底瓦解。随后,唐军又发挥余热,将盘踞在北方和西北的大小势力逐一收服。唐王朝的版图也超越长城,远出大漠,唐朝的皇帝成为天下共主,并被大西北的首领们尊称为天可汗。隋文帝的圣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有何差别?
没有外来威胁的唐朝,当然也就没了修筑长城的必要。不过唐朝曾在西域设立大量烽燧,为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保驾护航。
西域古烽燧遗址
▼
▼
要是战斗力不行,也没有长城的守护,会是个什么后果呢?举个例子:
公元1125年金灭辽之后,将辽国的领土收入麾下,直接与北宋接壤,而历朝历代留下的长城也划入金国。北宋几乎无险可守,成为一块摆在砧板上的肥肉。
1126年,金兵两度攻临汴京(今河南开封),先是要钱要地,后来直接破城要人,两个皇帝以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共三千余人被掳,北宋灭亡。
宋钦宗赵桓在草原上当了30年囚徒,有一天金人命赵桓赛马球,由于赵桓不善马术,这个57岁的老人很快跌下马来,被敌人活活玩死。
金灭北宋之战
▼
可能是因为对北宋的凄惨下场心有余悸,金人入主中原后,为防范强大的蒙古,开始拼命造长城。
和北魏长城一样,金长城也有两道,加起来的总长度近2000公里。
不幸的是长城的另一面是人类历史上最能打的选手——成吉思汗。
金长城遗址
每当人们在聊起长城时,往往会首先想到秦长城,明长城,那么您听说过“金长城”吗?
一.“金长城”的由来
“金长城”这一名词,并不见于史书当中,只是后世人们对于金代这一类似于长城的浩大工程的俗称。在史料当中,我们能看到的往往皆为“界壕”,“边堡”或“堑壕”等名称。它的总长度约2500多千米,分为南线与北线两部分,也被称为“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明昌旧城为金章宗明昌前修筑,位于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西北,黑龙江沿岸,长达千余里。明昌新城为金昌宗明昌后修筑,是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至承安三年(1198年)在西南路、西北路、临潢路以及泰州边境修筑的新界壕。
那么,或许大家就产生了疑问曾经把宋朝打的节节败退的大金朝为什么还会费这么大的劲,修筑一个长达两千公里的“金长城”呢?其实,“金长城”的修建和与南宋作战无关,它的作用是为了抵御新兴崛起的北方蒙古铁骑入侵。
绿色线条为金明昌长城_图
二.完颜襄与“金长城”的修筑
金章宗时期,由于金朝的民族歧视和横征暴敛引起了蒙古诸部族的不满,他们开始组建联盟不断侵扰金朝北部边境。金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派遣当时早已经是久负盛名的金朝名将完颜襄率部前去征讨。
完颜襄在接受命令后立即出发,他先将军队分为东、西两路大军,他亲率西路大军向西出击。此时西路大军进攻形势一片大好,却传来了东路大军被蒙古大军包围的消息。
完颜襄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发布命令让西路大军停止进攻,前去火速驰援东路大军。这时,他手下有人提议应该先派人去联系东路大军告知他们增援来了,再派大军前去支援也不迟。完颜襄拒绝了他的提议,认为兵贵神速,如果派人去接应有可能会泄露军情。于是,他命令部队急行军必须要赶在黎明前到达增援地点。被围困的士兵们在听到外面的增援部队到了,开始从内向外猛攻,内外夹击,打得蒙古兵大败。这次作战,金兵大获全胜,完颜襄也因功被升任左丞相。
克什克腾旗金明昌长城只修筑有护城壕,没有副壕_图
不过这次战争并没有让蒙古得到教训,往后他们又不断的多次发动战争侵扰金朝北部边疆,虽然成功抵御蒙古的多次入侵,不过这频率繁多的入侵也搞得金朝国力的不断下降,这让金章宗很是头疼。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因功封为宰相的完颜襄上书朝廷,他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用金世宗时的方法,用步卒穿越壕障作为阻挡蒙古骑兵的工事。当时,这个意见提出来之后不少人都反对,认为劳民伤财。完颜襄解释说,虽然此时耗费钱粮较多,但这项工程一旦完成就可以一劳永逸。于是,金章宗采纳了完颜襄的提议开始在北方修筑浩大的“金长城”防线。
完颜襄顶着烈日,冒着风沙,亲自上阵带领着他的团队齐心协力,用了50天时间就竣工了其中的一段。金章宗闻讯后大喜,他又命令西北西南各线都照着完颜襄所修建的形式修建外壕、外墙、内壕、内墙的四重防御体系,就这样反反复复修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商都县上二股地金明昌长城巨大的敌台_图
三.形同虚设的“金长城”
在修筑“金长城”时,金章宗以为修筑了“金长城”之后,就可以完全不用再管北方的蒙古骚扰了,随他们怎么蹦跶。
类似于几百年后的法国人对他们的防御工事“马奇诺的防线”的看法一样,认为对方突破不了自己的防线。当然在金朝强盛时期,蒙古人面对金朝这样密集的“金长城”防御体系确实是不敢轻易招惹的。
可是到了金章宗统治末期,中原地区的水旱蝗灾频发,黄河三次大决堤不但让河道南移夺淮入海,也使金朝经济一蹶不振,再加上外戚干政就使得金朝国力开始迅速衰落。而此时的蒙古部族由于金朝管控的松懈,各部族开始日益壮大起来并不断的进行着部族之间的兼并战争,这其中以铁木真部最为强大。
巴林右旗巴根吐金明昌长城剖面图_图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终于击败草原群雄统一了蒙古部族,被尊为“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势不可挡,成吉思汗建立的千户制,怯薛军使蒙古铁骑战斗力不断提高。在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对金朝发动了进攻,这就正式拉开了长达24年蒙金战争的序幕。
然而,金朝精心修筑的“金长城”并没有像料想的那样阻挡住蒙古铁骑的南下。蒙金首次交锋的乌沙堡之战就以蒙古的胜利而告终,以乌沙堡为代表的金长城也就形同虚设了。这之后在“金长城”被攻克之后金朝更加无力抵御蒙古铁骑的进攻了,终于在公元1234年被窝阔台汗所灭亡,金朝所进行营造的浩大工程的“金长城”防线也随着金朝的灭亡而步入到了历史的后尘之中。
上庙沟,金明昌长城遗址被雨水冲涮的只剩几座半截的敌台还孤零零屹立在沟壑旁_图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
▲金长城的修筑方法是“挖地为沟,屯土沟南,呈堑壕状”,因此金长城曾一直被称为“金界壕”。由于其拥有长城防御体系的完整要素,所以目前学术界已将其归入长城范畴。
因此,几百年后,当人们谈起长城时,很少会想起曾经的“金长城”。如今的金长城就只剩下历史遗留下来的少部分痕迹了。人们要想了解它的全貌就只能从史书的记载中来找寻“金长城”曾经作为军事要塞的辉煌了。
通过金长城的兴衰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抵御住外敌入侵的不是靠一座所谓的长城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只有一个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了,才可以给予我们敌人强有力的回击。
▼
元朝末年,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凭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灭元几无贡献 打农民军摘桃子捡漏成功劳一统华夏。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向北挺进,攻取元大都,将蒙古势力赶出长城,收复四百年前被契丹夺走的“燕云十六州”。然而,大明既然取代大元,继承元朝疆域理所应当,怎么唯独把“燕云十六州”拎出来说?
燕云十六州
(制作@孤城)
▼
▲燕云十六州为长城防线所在,是中原王朝的门户。公元936年,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以燕云十六州为筹码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北宋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1372年,战无不胜的徐达深入草原追击蒙元残余,结果却遭遇大败。这让朱元璋意识到,来无影去无踪的游牧势力,始终如野草燃尽又生,并不容易根除。
防御,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明太祖朱元璋再次祭出自己的法宝:高筑墙!
1373年,修嘉峪关;1374年,修雁门新关;1381年,修山海关……常胜将军徐达也转身当起了工程师,先后主持修筑了32道关隘。
嘉峪关关城
明长城西部起点
▼
山海关老龙头
明长城东部入海处
▼
在抗倭战争中表现神勇的戚继光,修起长城来同样是一等一的好手。
1568年,戚继光调任蓟(jì)镇总兵,驻守北部边疆。
三年时间,抗敌筑城两不误,戚总兵在山海关至居庸关的长城线上,筑起1000多座敌台,其主持修建的金山岭长城至今仍是中国长城的颜值担当。
金山岭长城
河北承德滦平县
▼
从朱元璋建立大明国号的那一天起,到明王朝覆灭前夕,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明长城的修筑与巩固工作基本未曾停歇。
一道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8800多公里(2009年测绘数据)的明万里长城横空出世。
箭扣长城
北京怀柔八道河乡
▼
从规模上讲,明长城不及汉长城,但从工程质量上看,明朝的军士和匠人们将长城防御体系的品质推向了顶峰。
在要害地段,宽阔的城墙墙顶,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进,这无异于在崇山峻岭间修造了一条可用于兵力机动的“高速公路”。
然而,这固若金汤的长城防线,阻止不了自内而外的腐朽,明王朝对长城的痴迷,到底也没能拯救其衰亡的命运。
撞到口长城
北京怀柔九渡河镇
▼
肆 · 意 外
1626年,山海关外,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意欲破关而入,宁远城的袁崇焕据关坚守,打响了著名的“宁远保卫战”。努尔哈赤在战争中受重创,不久后去世。
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关之战,即使大获全胜,也无法通过山海关。
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招安守卫山海关的统帅吴三桂。
吴三桂还在招与不招之际,李自成就扣了人家老爸,占了人家心爱的老婆。一气之下吴三桂放手山海关,邀请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
长城坚不可摧,长城的守卫者却不坚定。
雄壮如山海关,最终也敌不过人心的动摇。
此后,多尔衮领清军入关,同年,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开启了清王朝对整个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
上下2000年,中国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长城脉络恢宏展现的历史。
也许吧,长城始终没能彻底地拦住外来入侵,但在这个不断对抗与征战的历史洪流中,因为有长城的护卫而争取到的那些长短不一的平和时光,为华夏文明的传递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司马台长城
北京密云古北口
▼
伍 · 尊 严
无论中国大地如何改朝换代,只有长城,对这片土地的守望,从来没有改变。
1933年1月,日本关东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山海关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军人誓死守卫山海关之战,拉开了“七七事变”前中国最大规模抗日战役——长城抗战的序幕。
在长城防线上遭遇到的顽强抵抗让日本人始料未及,四个月后,苦于久战的日军转而寻求快速结束战斗,逼迫国民政府和谈。
1933年5月 ,忙着“剿匪”的蒋介石授意何应钦叫停战斗,随后,日本人心满意足地拿到了《塘沽协定》。
燕云一带的长城防线大部分沦为日军的势力范围,而长城也实际上成为民国与日本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国界”。
华北再一次门户洞开,日本人也按部就班地在四年以后发动起全面侵华战争。
战斗在古长城
1937年秋,河北涞源浮图峪
(摄影©沙飞)
▼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警报声响彻大江南北,长城成为凝结亿万人心的精神象征,感召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战斗,反击侵略。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一声呐喊能成为新中国的国歌,绝不仅仅是一场空谈。
长城,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保证,却值得每个中国人最虔诚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