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中说,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转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人们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已经得到的东西要更懂得珍惜。
即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芸芸众生中少有人能摆脱这一点,这从被网友们热议的"改地名"一事中就能够看出来。
很多城市数千年来不断改名,有的甚至易名多达几十次,但也有的城市从未改过名,比如成都、邯郸等。有些城市也未改过名,2000年来一直沿用叫法,但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城市改名了,比如之前咱们说到的合肥便是如此,合肥和庐州就是2个概念。
另外有一个城市与合肥境地非常类似,也是广受吐槽的难兄难弟,这个城市便是西安。提到西安,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它本叫长安,后来改名西安。长安是中国历代王朝首都中,最美好的存在,他与强汉盛唐一道是人们口中梦幻繁华的象征,因此长安之名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好听,更象征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
唐长安城复原图
但是,长安真的改名叫了西安?现在的西安是从长安改名过来的?西安真的与合肥一样,是中国改名最失败的城市?其实很多人都错了,长安从未改过名,至今仍然叫长安,如今的西安和长安其实是两个概念,就如同咱们之前说到的合肥与庐州的关系一样,长安从未改名叫西安,也就不存在西安是改名最土的城市的说法了。
西安与长安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要从长安建城说起。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始置长安县,2年后西汉迁都长安,长安的名字取自“长治久安”。此时的长安仅仅是一座都城的名字,其实他还有上一级行政区划管辖叫渭南郡,后渭南郡并入内史,汉武帝时属右内史。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正式设置京兆尹来管理长安,至此以后,京兆尹几乎被历代沿用下来。京兆尹既是一个官名,同时也是一个与郡和国相同的行政区划,只不过京兆尹管理的是首都地区。京兆尹通常下设十几个县,比如新丰县、蓝田县、华阴县等,长安县是属于其中之一,京兆尹的治所在长安县。
汉疆域图
从西汉开始,长安县的名字便开始固定下来,而他的上一级行政区划京兆尹也几乎未变,历朝历代都叫京兆尹或京兆郡,而历朝历代的京兆尹和京兆郡下设除了长安县外,也都包括其他十几个县,长安县只是其中之一。
一直到了元朝,由于都城变为了大都,京兆郡才被改叫奉元路。奉元路和京兆郡从行政区划来说基本未变,下设仍然包括了长安县、咸宁县等县,仅仅是名字称呼变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奉元路再一次改名,至此定名为:西安府,意为“西北安定”。而此时的西安府仍然下设长安县、咸宁县等15县1州1厅。
明朝时期的西安府和元朝的奉元路、汉唐的京兆尹在行政区划上是同等级别的,下设的长安县也是相同的,区别是长安县是不是都城的所在地。之后清朝、民国基本沿用了这一区划。
西安钟楼老照片
西安鼓楼(明代)夜景
西安钟楼,西安调整行政区划后,1954年首印的邮票
新中国成立后,长安县仍然没有废止,名字也没有改变,前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1958年改属西安市。2002年,长安县改为长安区,仍然属于西安市的下一级行政区划。可以看到,2000年前,西汉始置长安县,归属京兆尹管辖,后京兆尹先后更名为京兆郡、奉元路、西安府、西安市,但不管如何变,长安叫法始终沿用至今,只是他的上一级行政区划从2000年前的京兆尹变为了如今的西安市而已。
因此,要说长安改名成为西安,是完全不准确的,长安和西安始终是两个概念,是子与父的关系,长安的名字2000年从未更名过,至今依然在用。因此,也完全不存在所谓的西安是中国改名最土的城市的说法,那些整日所言中国改名最失败的城市的文章云云之言,都是胡说八道,完全不懂历史和行政区划的概念。
西安老照片
西安和长安让很多人误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如今的城市相比古代变得太大了,以前相隔甚远的两座城市都可能完全融为了一体,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为一个整体,名称也就很容易让人分不清了。
因此,不要再说什么西安、合肥等等的是中国改名最失败的城市了,这些城市压根都没改过名,很多名称都是被混为一谈。去过西安的人一定都知道西安下面至今有个长安区的,这个长安区其实才是2000年前的长安。
西安行政区划:西安市辖下的长安区
长安和西安是怎样的关系?
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西安府开始,西安和长安就是长期共存,肝胆相照的关系!民国之前,西安为府,长安为县;建国后,西安为市,长安先为县,后为区,两者是不同的行政级别。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长安改为西安这一说法!
要理清古代长安和西安的关系,得先了解古代的行政区划级别,就以清代为例子吧,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所以,在清末西安和长安的关系是这样的:中央——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
这里再说一下”府“和”县“的关系。明清两代,一个府管辖数个县,府城会落在其中的某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府县同城”,又叫附郭县。截止大清被推翻了之前,西安府下辖15县1散州1散厅: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礼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孝义厅、宁陕厅。
西安是府,长安是县。西安府管辖数个县,西安府的衙门驻地在长安县县城,当然长安县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所以两个级别的行政机关都挤在一座城里(当然,陕西省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那么,久而久之,人们既可以用长安县来指代那做城池,也可以用西安府来指代那做城池。
民国之后,为了精简行政机关,决定实行省、县二级行政体制(当然,县下面还有乡镇,不提了),撤掉了府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而保留县级,就是自然而然非常合理的事情了。那么,既然撤掉了“西安府”,保留“长安县”,为什么“西安”之名保留到今天,“长安”之名又哪去了???
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概念“市”。
首先,设立“市”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让“府”换个马甲继续存在(当然,如今确实成了“府”的2.0版),而是为把那先发达的、先进的地方单独画出来便于管理。“西安府”没了之后,“长安县”依旧存在。但是呢,因为长安县的县城是千朝百代的古都、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人财物,所以,为了便于城市发展,便把县城从长安县的管辖范围内单独划出来,成立“西安市”,西安市终于诞生了。
而长安县呢,当然不只有县城那一块儿地方,还有广大的乡镇。所以,长安县就把县政府迁到一个新的地方,老县城南边,建立新的县城。这样,民国之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西安”和“长安”同现:
中央——省——市(民国——陕西省——西安市)
中央——省——县(民国——陕西省——长安县)
此时,西安市和长安县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行政单位,在地域上没有重合,也不存在谁管辖谁的问题,长期并存。
但是,问题又来了!你想想啊,西安市就是从长安县县城那划出来的屁大点儿的地方,完了还积聚大量的人财物,没有广袤的农田、河流、矿山,城里那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工厂哪儿来的矿产?所以,建国之后,为了优先保证大城市的发展,比如供应粮食蔬菜食品水源矿产等,逐渐实行了“市管县”体制,也就开始了“市”管(ya)理(zha)周边“县”的历史。这样,包括长安县、户县、周至县等等一批县又划回到西安市的下面,接受县西安市的领导。至此,终于形成了你所理解的“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再后来啊,就简单很多了。西安市越发展越壮大,底盘不够用,就把下辖的长安县撤县改区,使得长安成为西安的下辖区。所以,你去了西安市,发现有长安区这么古雅的地名,不要惊讶哦!
顺便提一下,中国这种将“市”从“县”划出来的体制很特别,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国外,县的级别都是在市之上,日本就不用说了,爱知县下面管辖名古屋。在美国呢,华州有个金县KingCounty,下面就是管辖西雅图市。毕竟,县的范围要比城市大很多嘛。
改地名失败的几个城市,果真是“改”的失败吗?
西安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中说,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转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人们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已经得到的东西要更懂得珍惜。
即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芸芸众生中少有人能摆脱这一点,这从被网友们热议的"改地名"一事中就能够看出来。
并非是"长安"改"西安"
这些年来,常常有文章提到中国改地名最失败的几个城市,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恨不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时期生活。其中提到的包括但不限于西安、驻马店、合肥、杭州。
先从十三朝古都西安说起吧。但凡有这种文章,西安总是榜上有名。可实际上,说是"长安改成西安",实则长安从来就没改名。"长安"自古就不是个市名,而是一个"县名"。
当年刘邦灭秦之后,项羽随之攻进咸阳,一把火将咸阳宫烧为废墟。刘邦称帝后,便没在千疮百孔的咸阳定都,反而把咸阳旁边的一个"长安乡"升级成了"长安县",归"渭南郡"管,随后在那里建都。
咸阳宫
刘邦命人在那里修建了两座宫殿,长乐宫与未央宫,意为"长久欢乐,永不结束"的意思。只不过大汉的美好愿景最后还是破灭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势力纷乱、战火不休,只留下了空空的长安县。
直到南北朝时期,北周重新定都于长安县,不过又在长安县旁增加了个万年县,图个好彩头"长安万年"。随后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中国近400年的乱世,建立了隋朝。
长安县老地图
在都城选址的问题上,隋朝没选择长安县,因为这处土地也是频频遭受战火洗礼。于是隋朝把都城迁到了万年县,并改名"大兴县"。也就是说,隋朝的都城原则应该叫"大兴城",而并非长安城。
到了唐朝,虽然都城仍然延续隋大兴城,但是李唐觉得还是长安好听,"长治久安"嘛。便给城区进行了分割,以中间的朱雀大街为界,城东侧归万年县管辖,城西侧归长安县管辖。所以长安城不过是个俗称,唐朝的都城实际上是叫京兆府城。
大兴城
城区归长安、万年两县管辖,这种一城两县的神奇架构,其实是中国一种叫做"附郭县"的规划。就比如长沙府,有长沙县和善化县;南昌府有南昌县和新建县,都是这种模式。
没有实体县城,两个县衙管理城区,但是头上还有个更大的"府衙"甚至"皇宫"压制自己,所以古人曾调侃附郭知县倒霉: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所以当着首都的附郭县,其实是最憋屈的。不过唐朝随着"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种种因素,终究还是迎来了灭亡,长安也没能万年。
安史之乱
行政等级不同,无法进行比较
万年县最终改为咸宁县,而京兆府也越发名不副实,明朝时被改为奉元路。到了明朝初期,又被改为"西安府",统领长安、咸宁两县,继续附郭省城,这即是如今"西安"名字的由来。
后来民国的时候,长安、咸宁合并为大长安县,西安府变为西安市,但还像曾经的府一样,市城区受长安县管理,但是市政府管理辖下县城。就比如如今的北京市能管理整个北京城,但是市区内的中央却能管理全国。
北京城
但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新城、碑林、未央、雁塔"等区纷纷从长安县脱离,直接归西安市管,长安县彻底退化为一个南郊荒野,以至于让人们形成一种长安改名西安的错觉。可实际上长安县或者长安区一直都存在,而且还是西安主要的大学城。
其实就是如今的北京城也是一样的,北京城清朝被称为顺天府,归"西宛平县、东大兴县"。后来崭新的北京城兴起,东城、西城、宣武、朝阳等工业区出现,大兴县最终沦落为种西瓜的郊区。不过随着机场的建设,大兴县反而成为了后起之秀。
但这并不能说大兴改名北京,这种分不清政区级别的错误,这二者行政等级本就不相同,如何进行比较?
再比如兰陵改为枣庄,兰陵古时是个郡,是一级行政区。它下辖滕州、薛城等多个县,谁曾想到了明朝,一个叫枣庄的村发现了大量煤矿。随着工业化进展,枣庄迅速发展,成为地级市,统辖了滕州、薛城等古兰陵其余辖地。
但你说兰陵改枣庄,就如同说玫瑰花、月季花等花将蔷薇科植物的名字改了一样,两者级别不一样,根本就无法比较。
玫瑰花
众多所谓改名失败的地方,其实根本不是改名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旁边谁超过你,谁也拦不住。而发展快的,自然会站在最显眼的位置被人们熟知。再比如所谓的常山改石家庄,常山这地方总改名,它本来叫恒山,后来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改为常山。而后又改成真定,避雍正帝又改成了正定。
如今正定还存在于地图上,谁曾想因为京汉铁路,正定隔壁村的石家庄兴起了,一跃成为工业大城市,正定被管辖非常正常,因此这并不能说是常山改石家庄。
驻马店也是一样的,汝南仍旧存在于地图上,何来改名一说?最为关键的在于,汝南就是汝河南边的意思。要说寓意也不风雅,不能因为不被人们熟知,就强行说是高雅吧。
汝南县
还有人们常常提及的琅琊,现在称之为临沂,这也并非是所谓的改地名。经学术界研究,这两个名字可能都是一个古东夷语的音译词,实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而说庐州改名合肥的,就更是好笑了。有此想法的伙伴,可能《三国演义》都没看过,其中便有孙、曹合肥之战的典故。合肥其实从汉朝就叫合肥,取淝水汇合之义,即淝水之战的淝水。而庐州呢,反倒是唐朝才有的州名。
淝水之战
这种本末倒置部分府县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奉天改沈阳。奉天原本是个府,即奉天府,后来才变为省,大约是辽宁省的区域。而沈阳城清朝叫做盛京,历史上沈阳从元朝建城,就在沈水(浑河)以北。正所谓山南、水北为阳,所以就叫沈阳了。
辽宁更别说了,这里从大辽国时就叫辽。奉天、盛京反倒是皇太极以奉天承运、天眷盛京在这里定都改的名字。还有临安改杭州,这里从古越国时期就叫余杭,是个古越语的音译词,临安是后来才有的一个县名。
包括汴梁改开封,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取"启拓封疆"之意——启封城,汉朝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才改了意思相近的开封。反而梁是战国命名,而汴快到唐朝才有。朝歌改淇县也是如此,听说过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吗?
当然,这许多"硬被网友改"的名字中,有一个倒确实是后期改的,那就是在徽州地区的黄山市,30年前为了发展旅游,将徽州市改为了黄山市。
黄山
人们之所以这么注重这些名字,其实也是一种对"没得到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追求,不过还是要尊重历史为好,万不可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