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搅乱了“国学天才”的美好前程
□杨不坏
在你们这些人眼里我要没病倒奇了,本来就是属于两个不同精神世界的人。——方舟子
方舟子的出其不意总让我们眼前一亮,也总喜欢扫别人的兴,我喜欢这种人,像我。
打假斗士刚刚打完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门,忽然又在微博对国学天才语出惊人。当所有人都在为国学天才孙见坤喊冤的时候,“打架”(打假)皇帝方舟子出其不意,一反常态说国学天才是假的。我们该相信吗?方舟子在微博中举例了几处抄袭。微博上有人说方舟子是精神病,方舟子的这句回答我喜欢:在你们这些人眼里我要没病倒奇了,本来就是属于两个不同精神世界的人。
方舟子揭发国学天才扫了所有人的兴,8个教授加一个校长都认同孙见坤是国学天才,而方舟子一个外行却质疑孙见坤的国学水平。据说方舟子打假十年从未失手,可谓练就了火眼金睛。那么如果这次打假国学天才的事件成功,岂不是让这么多名牌大学的国学教授脸面无存?这一定是很精彩的一战。
从方舟子的自我介绍中我们可以获悉他是学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而不是国学,以此可以证明方舟子对国学研究确实是门外汉,而复旦大学的8名教授却是研究国学多年的专家。当看到8名教授联名申请国学天才读复旦的时候,我们都深信孙见坤是国学天才,从未怀疑过,那么是什么让方舟子怀疑孙见坤不是国学天才,而是郭四娘徒弟呢?
在方舟子博客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
“国学天才”“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一本,比陈寅恪还牛。这个年代不仅缺乏大师,也缺乏常识,连高中生都知道怎么出奇制胜吓住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的考官,乱写古文古体诗、乱用生僻字、胡编甲骨文……
难道就是因为这句不合常理的“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话?我觉得不到两天读一本书是有可能实现的,我读当代小说,下午下班回去开始读,一直到深夜,两个晚上基本能看四五十万字。但是古籍嘛,这事有点悬。
刚刚得到消息方舟子被人用辣椒水,铁锤等利器报复了,这事我觉得早晚都会有小人去做的。方舟子打假十年仅仅是这点报复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可能是方舟子打的都是有素质的人,狗急了都能跳墙,甭说是人了。方舟子打假从来不留情面,本来皆大欢喜的一个事,总是让方舟子一搅和就乱了。
社会需要方舟子这样不带面具敢于直面问题的人,或许在许多人眼中方舟子不懂得在社会上生存,那么我将用文章开头方舟子的那句话反驳你。
是谁营造了这短暂的“天才梦”
□朱述古
连日来,被贴上“国学天才”标签的陕西考生孙见坤,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开始发生了逆转。先是复旦大学招生办澄清,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而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日前也在微博中发起对这位“国学天才”的质疑: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一本,难道比陈寅恪还牛?(8月29日新华社)
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人们的唏嘘与浩叹。原来,在几乎没有甄别的情况下,我们就稀里糊涂地认同了这位“天才”。当冷峻的证伪声音进入公众视野,我们才开始变得清醒起来。我们又做了一个短暂的“天才梦”。梦是迷人的,但醒过来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行走在云端,而是睡在床上。
证明这位天才仅仅是梦的,不仅仅是阅读速度的超常夸大,还有“国学天才”的“得意之作”《<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内容都是东抄西凑的大路货。其实,孙见坤毕竟只是个中学生,读了一些古文书,能够用古文写作,也能搞一些粗浅的学术研究,算有特长就不错了。但媒体乃至大众舆论偏偏不认这个理,于是一顶“天才”的帽子不依不饶地戴到了这个少年头上。
是不是世界上没有“天才”,我们的国学就岌岌可危了?国学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弘扬,到底是需要一大批学人去坐冷板凳,还是几个“天才”横空出世?我想,道理其实是很明确的。但吊诡的是,不管外行内行,这样一位特长生进入公众视野,马上就奉之以“天才”的称谓。只要有热烈的气氛和亢奋的情绪,至于何等修为才配称天才,真正的天才是否存在,一切均可弃之脑外,包括最起码的常识。
由此我联想到刚刚走下神坛的“李一”。李一是“大师”,孙见坤是“天才”。诚然,李一是不配和孙见坤相提并论的。但就公众心理而言,“大师”刚刚走下神坛,“天才”又冉冉升起,二者有着内在的相通关系,仿佛没有了“大师”和“天才”的引领,我们就成了一群迷途的羔羊,既看不清现在,也看不清将来,心灵无所皈依,世界失去意义。
虽然整个社会的物质日渐丰富,但在花天酒地和声色犬马之外,很多人精神上仍是一片荒原;社会心理不仅浮躁,而且迷惘,这就是“大师”和“天才”层出不穷的土壤。
无论对于“大师”还是“天才”,信徒都表现出仰视的姿态。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成长和每个人的人格健康而言,这种信徒式的思维是很危险的。依靠“大师”普渡众生的心态,依靠“天才”拯救世界的心态,都是心理上的病态。身心的历练和修为,要的是独立的人格,要的脚踏实地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
在孙见坤案上我支持陕招办的决定
根据凤凰网资讯转载《京华时报》2010年8月26日的报道《复旦大学请求录取国学特长生,陕西招办立场强硬》称,孙见坤在国学方面颇为见长,经过两轮面试,复旦大学决定将其“列入2010年5%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名单”;但“在今年高考中,孙见坤……比陕西省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而“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因此,孙见坤并未被投档至复旦大学,对此复旦大学“8位面试过孙见坤的教授联合签署了一封请愿书,……通过招生委员会呈递,由复旦大学的领导小组开会讨论通过,……复旦大学和陕西省招办的电话、文书沟通,…….还曾专门派出老师前往陕西沟通”;但最终陕西省招办“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
对于此事,我首先声明我的立场,我支持陕西省招办的决定;同时我也赞同复旦大学的努力,他们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已经尽力了,并且一切努力都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 支持的理由之一,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一条,但却是最核心的一条,那便是——孙见坤同学的偏科实在太厉害了,不能算是我们当今素质教育成功的典范。固然,我们不欣赏高分低能,我们也鼓励对于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在另一方面放宽要求,但这个放宽是有尺度的,而不能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作为我国顶尖大学之一的复旦大学,对于孙见坤同学,恰恰是考虑到了其在国学方面的专长,所以没有严格要求高考分数,并且把标准放宽到了极限——一本线。但这么宽松的标准,孙见坤同学都未能达到,这并不能说明标准过严,只能说明孙见坤本人在综合知识方面存在这重大缺憾。我个人认为,如果一名学生在某一学科可以见长到令人瞩目的地步,但却连一本线都过不了,那只能说明她/他在其他学科方面差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如果这种学生也能上复旦,那么对于复旦及孙见坤本人而言都不是好事。有人将此事与钱钟书一事并提,认为孙见坤没有钱老那么好的福气,没能赶上“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我要反问:就算把钱钟书他老人家拖过来参加高考,他会连一本线都过不了吗?
支持的理由之二,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对法律法规的尊重。复旦大学求贤若渴值得鼓掌,但一切努力都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没有仰仗名牌而耍大牌的行为更值得尊敬!反之,陕招办的决策,属于有法必依,应当被推崇而不应当被指责。固然,我们可以争议这种招生办法是否需要修改;但是在确实修改之前我们必须遵守、严格遵守。或许,本案中孙见坤同学是一位牺牲者;但是恰恰是这种严格遵守制度的做法,才使得诸多偏远农村的穷孩子、下岗职工的后代们可以有公平的机会走进一流大学的校门。否则北大、复旦的校园里将坐满了不学无术但家中有权有钱有背景的孩子们,到那时,我们将不用为孙见坤一人的悲哀而哭泣,而要为我国从此再无人才而绝望。
对此,新华评论转载了《新京报》于2010年8月26日发布的评论《陕西招办“卡人”:一场权力博弈的闹剧》,称“陕西省招办卡住孙见坤,与‘严守规则’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捍卫规定的尊严’这么高尚,实质是在招生权力上与高校进行博弈”。或许,这是事实。但我个人认为,这个事实仅仅是在探讨陕招办做此事的出发点是高尚还是低俗;可是,低俗的出发点并不能证明这件事情做错了。
而该文认为陕招办做错了,并认为这次可以对孙见坤网开一面。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其一,虽有规定,但规定是为了防范腐败而非卡住人才,当教授们证明这确是个人才,与关系和条子毫无关系时,规定当然应灵活把握。并非死守规定才叫尊重制度,为公认的人才‘不拘一格’会使制度更让人敬畏。其二,‘破格会让规定开了坏头’也是不必要的担忧,这种公开透明、经得起阳光考验的破格,不会给腐败开口子。只有见不得阳光的、偷偷摸摸、暗箱操作给关系户破格,才会使腐败接踵而至。”
对此,我认为是记者太过理想化了。其一,什么叫“教授证明这却是个人才”?在孙见坤案中,我愿意相信孙见坤是个人才;但是我们知道,在我国这种大学教授成把抓的情况中,找八位教授写封推荐信的难度,我不敢说没有,但充其量也就跟在上海世博会排挤小时对参观一个美国馆差不多——并不是很难。如果今年对孙见坤开了这个口,明年冒出几万名拿着八位或以上大学教授的推荐信的孩子也是非常可能的。
其二,“与关系和条子毫无关系时,规定当然应灵活把握”。可是,怎么才叫“与关系和条子毫无关系”?前面已经说了,八位教授联名推荐也不能说明。事实上,站在法理逻辑来考虑,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证明的,所以我们在法庭上才不强求犯罪嫌疑人自己证明自己无罪,而是让公诉方证明其有罪——如不能证明其有罪、即认为其无罪。回到这个案子里,正确的逻辑应当是:如果我们不能证明这与关系、条子有关系,则认为其没有关系。但是,前面所述,等明年冒出上万名拿着诸多大学教授推荐信的孩子的时候,你让我们各省市区的招办如何证明哪些是走后门的?并且,如果招办自己想徇私枉法,也就更可以以此为借口了——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该人的教授推荐属于拉关系、递条子行为嘛。进而,一大批有“罪”的人,借着这个缺口,可以堂而皇之的打着“无罪推定”的旗号招摇过市。为避免此种情况,我们只有一种办法——不留缺口。
其三,“为公认的人才‘不拘一格’会使制度更让人敬畏”。这句话我看不出任何逻辑,连反驳都不知道该怎么反驳,算了,不说了。
其四,“这种公开透明、经得起阳光考验的破格,不会给腐败开口子”。恕我直言,我并不认为孙见坤案足够阳光。至少,孙见坤父母是做什么的,我们知道吗?有谁能保证孙见坤父母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中就绝没有一个能跟复旦沾上边的人呢?当然,我并不是要质疑孙见坤,我相信他的能力;但我要说,如果本案的这种透明程度已经算阳光的话,那将必定会给腐败开口子。等到明年,一大群压根儿不知道背景是谁的孩子拿着清华、北大、复旦等等教授的推荐信和一个校内活动的获奖证书来到招办时,你能说把他们送去名校就经得起阳光的考验吗?
所以,或许陕招办与复旦之间关于招生权之间存在着过招的嫌疑,但陕招办的决策没有错误,主张对孙见坤网开一面的建议实在是有些“很傻很天真”,太简单、有时太幼稚。 此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新华网就此事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民意很具有规律性。大家对于陕招办决策的支持随着学历的上升而上升,低学历者大多反对陕招办的决定,而高学历者支持陕招办的相对较多。此外,不同行业对于此事的看法也有所差异,外企工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较多地反对陕招办,而政府公务员和学生则较多地支持陕招办。这其中是否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环境、生长环境中的一些影子呢?
最后,可喜的是,复旦大学的努力虽以失败而告一段落,但复旦的教授们没有完全抛弃孙见坤,他们表示将来愿意招孙见坤同学来复旦读研。这对于孙见坤而言是好事也是警示:孙同学必须在这大学四年里好好把英语和政治给补一补,不要在偏科瘸腿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如果到时英语和政治连最低分数线都达不到的话,恐怕又会是悲剧的重演。到时候,怨不得别人只能怨你自己,因为四年的努力足以把英语和政治混出一个最低分数线的水平了。
“国学天才”再质疑
8月25日,某媒体独家报道《八个复旦教授招不进一个国学“天才”》。8月27日晚,复旦大学回应称,“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个别媒体对复旦大学录取孙见坤事件的报道有诸多不实之处”。8月29日,当事记者发表回应称,国学“天才”报道不存在虚假成分,但她的回应缺乏说服力。
要厘清“国学天才”神话,必须回到最初的报道之上。在我看来,该报道诸多细节可疑。
先说“国学天才”,当事记者回应说这是“人们对孙见坤的一种称呼”,这种申辩很难经得起推敲, “人们”也曾称呼李一是神仙呢。综观整篇报道,“国学天才”的唯一语源,是陕西一高中老校长称孙见坤为“国学小天才”。可在报道的大标题中,却赫然变为“国学天才”。去掉一个“小”字并非无关紧要,“国学小天才”只是长者对孩子的一种不无爱怜的赞誉,“国学天才”则直接升华成了一代天骄。而报道的第一句话甚至直接称孙见坤作“天才”。于是神话诞生了。
关于“国学天才”,除了高中老校长的言论外,还有两个支撑,一是复旦八位教授的请愿书,但已被校方否认(后面会详谈);二是孙获奖的两个杯赛。一个是央视举办的“开心学国学”,其实是开心辞典的特别节目,属于娱乐节目。至于博雅杯,相对较严肃,但也只是人文知识竞赛,属于复旦自主招生的参考指标之一而非决定因素。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主任丁光宏就曾说,绝大多数博雅杯获奖者并不能被复旦录取。
对于质疑,当事记者有个万灵药丹,那就是“国学天才”也好,“几年读2000本古籍”也好,都是别人说的,她只是引用。这很值得探讨。新闻记者的秉笔直书,是建立在充分的论据以及对论据的严格审视之上,如果道听途说乃至夸大其词,报道极可能失实——即使未必有意造假。
在不少核心细节上,报道内容也值得商榷。孙见坤今年高考553分,是差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线6分,而不是差复旦大学录取线6分。复旦大学今年在陕西最低录取线为639分,孙差86分。(编注:陕西省今年文史类一本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59分)换言之,孙不是差6分没被破格录取,而是差6分没被“破格”地破格录取。这个相当重要的事实,在新闻里却全无踪影。
至于最重要的细节,即八位教授是否联名写请愿书的问题,复旦大学正面回应“从未有过”,当事记者的回应却含糊不清,始终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请愿书的存在。实际上,有高校工作经验的人凭常识即可知晓,请愿书一说近乎天方夜谭。八位教授联名上书请愿,那不止是学界事件了。在请愿书这一关键细节上,复旦的回应显然更加清晰可信。
其实,我也愿意祝福孙见坤在4年后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复旦研究生,但我决不相信这个“国学天才”神话。也许孙见坤确如复旦大学所说,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素养方面具有极佳的学术潜力”的人才,可这和“国学天才”是两回事。学术打假者方舟子近日称,孙见坤的博雅杯获奖作品《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不过是东抄西凑普及山海经的大路货,再加上一点自己的胡思乱想,看不出有任何过人的国学修养”;而孙见坤的《祭——纪念国父逝世八十五周年》一文,则涉嫌剽窃自秦孝仪《蒋公纪念歌》。这让“国学天才”神话进一步濒临破灭。
要言之,孙见坤的遭遇本具备相当的新闻价值,反映了大学自主招生权力与地方招办权力之间的冲突,完全可以就此话题深入展开调查。然而,一篇可以做得很深刻的报道,最后却可能误导了读者,甚至可能伤害当事人,令人惋惜。不过,“国学天才”神话只是我们遭遇的诸多神话中的一个,也许还是伤害性最小的一个,其恶劣程度至少远逊大气功师严新、神医胡万林、仙人李一等神话。国人为何总是喜欢制造神话,也容易相信神话?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新闻积习,又有着何种社会土壤?我们应当继续寻找答案。
四大质疑:孙见坤是不是“国学天才”??
质疑1:10年能阅读2000多本古籍?
中国青年报报道提及孙见坤从8岁开始,“熟读2000多本经史典籍”,方舟子在微博揶揄:“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一本,比陈寅恪还牛……
质疑2:参加国学“杯赛”获奖能印证“天才”?
再看孙获奖的两个杯赛。第一个杯赛,是央视举办的“开心学国学”比赛,其实是开心辞典的特别娱乐类节目。博雅杯,是人文知识竞赛,大多数博雅杯获奖者并不能被复旦录取。
质疑3:孙见坤与陈寅恪之女通信,能说明什么?
陈寅恪之女是化学系教授,不是国学专家,其赞誉并不能作为“国学天才”的证据。
质疑4:孙见坤的国学造诣很一般?涉嫌抄袭?
方舟子指出,“国学天才”的《祭——纪念国父逝世八十五周年》是剽窃自秦孝仪的《蒋公纪念歌》,秦孝仪吹捧蒋介石:“革命实继志中山,笃学则接武阳明”,“国学天才”依样画葫芦:“革命实上追汤武,为学则直承孔孟。”
复旦大学回应:八教授未联名请愿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破格录取陕西省高三学生孙见坤的事件,近日经过部分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与热议。27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向记者解释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表示,虽然复旦希望破格录取孙见坤确有其事,但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