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世上本无狗头铡,包青天也不会当堂铡犯人!

news.xixik.com   2020-4-11 19:24:06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投诉/举报
核心提示:包青天包拯的三口铡刀,又叫“御铡三刀”,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在戏剧舞台和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三口铡刀,威风凛凛,庄严公正。谁看了都害怕。那么包拯当堂用龙头铡、虎头铡或狗头铡铡人,历史上可能发生吗?

1993年版的《包青天》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郡王石国柱图谋叛乱,夺取皇位。阴谋败露后,石国柱被展昭擒获。经过一番诘问,包大人命人抬出“虎头铡”行刑。

开封府三把铡刀

中国历史朝代表

石国柱在大堂咆哮:我石国柱彪炳千古,比仁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是“龙头铡”伺候。

一旁的八贤王忍不住了:你是不应该用“虎头铡”,弑君叛国,愧为人臣。

包大人心神领会,改用了“狗头铡”。

石国柱撒泼:我是紫微星下凡,我是真命天子,我应该用“龙头铡”,我要“龙头铡”……

最终,剧中的石国柱还是亡命于“狗头铡”。

“狗头铡”代表被铡之人的身份和地位

不了解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的人,难免会觉得石国柱这人太可笑:反正是要死的,龙头铡、狗头铡还不都是死吗?

其实,世上也好,史上也罢,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本不存在。

这三把铡刀均不见正史记载,而见于成书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三侠五义》,作者是说书人石玉昆。这部小说不仅是包青天故事的集大成者,而且也堪称后来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该书第九回记载,宋仁宗派包拯前往陈州稽察放赈,但包拯以自己无权,难以服众相推辞,宋仁宗便赐给包拯“御札三道”。退朝后,包拯叮嘱公孙策: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

公孙策思虑再三,以“札”为“铡”,设计出了龙虎狗三把铡刀。包拯看了甚为满意,叫人连夜打造,呈送给仁宗皇帝御览。仁宗皇帝龙颜大悦,称赞包公“奇才巧思”。

至此龙虎狗三把铡刀便正式出世。三把铡刀在就如同皇帝亲临,都可以先斩后奏。同时规定:

“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

“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

“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包青天》电视剧让狗头铡深入人心

《包青天》剧中石国柱本是一名郡王,按律应该用“虎头铡”,但他自视过高,称自己是紫微星下凡,又妄称是真命天子,应该用“龙头铡”。八贤王认为他连做臣子都不够格,因此包拯最终决定用“狗头铡”“伺候”。

按照《三侠五义》中描述,第一个被“狗头铡”铡死的罪犯并非《包青天》剧中的石国柱,而是庞太师儿子庞昱的家奴项福,而且行刑的方式也并非铡头,而是拦腰斩断。

“狗头铡”的设计源于上古三刀的传说

公孙策设计的龙虎狗三把铡刀,并非胡思乱想而来,而是有其渊源。

相传,上古时期,人们用了许多恶毒之物,锻造“三大邪刀”分别是龙牙、虎翼、犬神。这三把刀带有各种邪气和诅咒。

夏朝末期,“三大邪刀”为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所拥有,被供奉于夏朝太庙之中,是夏桀实施暴政的凶器和见证物。商汤率军攻入夏朝太庙时,黑云遮天、鬼哭狼嚎,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为三股妖风袭来。商朝大军死伤无数。商汤见势不好,手持轩辕剑,闯入太庙主殿,挥剑将“三大邪刀”击成碎片,封埋于地下。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大邪刀”重见天日。董卓部将李傕从地下挖到三刀碎片,上面刻着“龙牙”“虎翼”“犬神”等铭文。他常把三刀碎片带在身边,即便是面见皇帝也是如此。公元198年,曹操召集关中诸将征讨李傕。李死后,又将毁坏的“三大邪刀”碎片封埋于商朝太庙之中。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到了北宋时期,著名铁匠韩蕲在开封一带发现了商朝太庙遗址,并开启封印,得到了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的碎片。据说,当时“三大邪刀”碎片中隐隐有黑气,触之即发。韩蕲将碎片带回开封城里后,与宫廷铸剑师合力打造,耗时一年零八天,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并经北宋天子御批,存放在开封府内。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成为第一个掌管“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的人。

“狗头铡”只是民间的一种美好愿望

包大人带着三把铡刀,惩恶扬善,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地痞流氓,无不畏服,老百姓更是交口称赞。时至今日,关于包青天的故事流传之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而且表现形式涵盖了电视剧、电影、戏曲、小说、评书等。每当包青天命人抬出铡刀,高喊“开铡”时,正是人们心理最满足的时候。那么究竟有没有龙虎狗三把铡刀呢?

狗头铡

纵观历史,秦汉时期的死刑是“腰斩”,是罪人裸体趴在砧板上,用斧子砍断罪人身躯。因此,古代有“斧砧”“斧钺”代表死刑和刑具的说法。

直到汉代仍以“斧钺”为斩首的刑具。隋朝确定的“五刑制度”中,死刑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主要分为“斩、绞”两种。“斩”,是以刀斩首;“绞”,是以短棍收紧套在罪人颈部的绳圈,使其窒息毙命。

唐、宋两代基本沿袭了“五刑制度”,死刑种类仍然只有“斩、绞”两种,只是针对个别罪大恶极的罪犯才特设“凌迟处死”。因此,在包拯所处的北宋时期,应该是没有铡刀这种刑具的。

此外,宋朝实行的是死刑复奏制度。根据北宋法律的规定,开封府审判的死刑案件,还需要上报大理寺审查,同时送刑部复核;案发地为京师地区的死刑判决,必须上奏皇帝。也就是说包青天即便认定罪犯有罪,也不能抬出铡刀来,当堂将人铡死,而是要上报皇帝复核的。

可见包大人没有三把铡刀,也没有先斩后奏之权,小说家创造铡刀这种刑具为了戏剧冲突集中爆发的需要,满足恶有恶报的百姓心理而已。

那铡刀到底是什么?

那么铡刀到底是什么呢?“铡”这个字在元代才有大量记载,主要是用来切割草料,并喂饲牲畜。至于为什么会在剧集中用铡来行刑,可能源自于元代郑廷玉的杂剧戏曲《包待制智勘后庭花》,讲述包拯明察秋毫,破获了两桩命案的故事。第三折有云:“你也说得是。与你势剑铜铡,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在这里应是首次提到“铜铡”。具体说明这三口铜铡则是在清代,由石玉昆之唱本改编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三侠五义》中,讲述“发明”这铡刀的是包公的左右手公孙策。

在韩国也有铡刀一词,同样用在农家切割稻秆或在韩医院及韩药店用来切药材。巫师举行巫祭时使用的铡刀与农户使用的铡刀外形相同但用法不同,巫师赤脚踩刀尖,将其用作彰显神灵灵力的工具。巫师踏铡刀前,假装用铡刀扎或切手臂,腿或舌头,以证明刀刃锋利,欲最大限度地展现出灵力。据踏刀的巫师们所述,铡刀刀刃越锋利,踏时脚掌越舒服。除此之外,铡刀还具有通过扼制厄运,驱除邪气来辟邪除厄的象征性意义。

包拯当堂用龙头铡、虎头铡或狗头铡铡人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动脉喷射状出血

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体动脉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一旦破解会产生喷射状出血。如果当堂斩首,无论是用铡刀还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行刑工具——“鬼头刀”之类,被执行死囚的血将呈喷射状从动脉血管中流出,很难保证不会溅到周围人员身上、亦或是大堂的犄角旮旯。像电视剧《包青天》里那样,找个木盆接着几乎是不可能完全接得住的……

人血这个东西,腥味是非常重的,即便您用拖把或毛巾等等把看得见的血液全部擦掉了,在不短的一段时期里,被血液污染的区域仍然会不断散发腥味,尤其是在夏季。在大堂行刑,包大人莫不是有嗜血的爱好?因此,中国古代对死囚执行死刑通常都会选择相对偏远一些的空旷地,比如著名的菜市口,它就是宣武门外,已经出了北京内城。在有的地方,法场设置得还要更加偏远,几乎已经到远郊区了。像电视剧《包青天》里那样,在府衙大堂执行斩首之刑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北宋时期,杀人还是用大砍刀的,推去菜市口听“咔嚓,咕噜”的。到了元朝才发明了铡刀,为了铡草料才推广开来的。

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包拯的所谓先斩后奏、甚至可以不经请旨直接斩杀皇亲国戚和在任官员的情况,在宋王朝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发生的。

誓碑的秘密

北宋末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太祖赵匡胤所立的誓碑得以公诸天下。这块誓碑上,除了善待柴氏子孙之外,还特地写明了一点,那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因此,整个宋王朝,除了官员触犯律法,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执行死刑的,除非是谋逆等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情形。大多数情况也就是贬官、革职、流放之类。真正被杀的宋王朝官员,其实是比较少的,尤其是文臣。甚至连普通老百姓犯了重罪,被执行死刑的也并不多。比如小说《水浒传》里的武松,激情犯罪、杀人之后也只是被判了流放充军而已……再比如苏东坡,“乌台诗案”搞得那么轰动,到最后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把苏东坡给贬到了海南岛,苏东坡同样没有被杀。皇帝杀个大臣都那么费劲,就更别说是包拯了,怎么可能说杀就杀?

优待宗室,千古通例

皇亲国戚、尤其是宗室,就更加不是谁想杀就能杀得了。历朝历代对宗室都是有优待的,除非是犯了谋逆之类的重罪,宗室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判死刑的,即便是杀了人也不会。比如明王朝,对宗室的刑罚,除了谋逆重罪之外,最高也不过就是禁锢凤阳高墙而已。除了没有自由,吃喝都不用愁,甚至每家还能在凤阳分到一间独门独院的“小别墅”。包拯未经请示皇帝,就能用龙头铡铡了宗室?别做梦了……宋王朝虽然没有像明王朝那么优待宗室,但异姓大臣不经过皇帝就可以随意杀掉一位宗室,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死刑复核——皇帝的特权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东西叫“秋决”。什么意思呢?就是大部分被判死刑的死囚并不立即执行,而是先行关押,等待皇帝的复核与勾决。一般被勾决的死囚会在秋后问斩,故而又叫“秋决”。如果死刑判决存疑,或存在承嗣之类的特殊情形,往往会对待决的死囚罪降一等、网开一面,改为终身监禁或流放之类刑罚。如果赶上皇帝“大赦天下”,死囚甚至还会被直接赦免死罪。但无论是“秋决”还是“大赦天下”,都是皇帝的专属权力,任何人都不得越俎代庖,包括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也只能以皇帝的名义“秋决”死囚。因此,无论如何,宋王朝的皇帝也不可能给包拯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是对皇权的分割,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皇帝不可能绝对信任任何人

无论是哪个皇帝,都不肯绝对信任任何人。包括清世宗雍正帝对怡贤亲王胤祥,也不是百分百绝对信任!把从宗室到普通百姓先斩后奏的权力交给其他人,哪位皇帝能放心?敢放心?如果这个人有了野心、起了反心,谁来制他?即便他没有野心、反心,借此清除异己岂不是如同过家家一般?换了您是皇帝,您敢吗?人心隔肚皮,宋仁宗赵祯就那么肯定包拯是真正直,不是装出来的?王莽在没有篡位之前还被时人称为“当世圣人”呢!因此,所谓先斩后奏之权,包拯是不可能获得的。

综上所述,包拯的所谓先斩后奏之权和三口铡刀不过就是野史、小说里杜撰出来的桥段而已,根本不存在,就更别说是什么在大堂铡人了。真实历史上的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的时间很短,根本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铡人”……

“包青天”是真是假?

说到包拯,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心理的第一印象,脸黑如碳,铁面无私,不苟言笑,额头上还有个月牙。当然大家都知道额头的月牙是电视剧为了增加角色的性格形象特地加上去的,正常人怎么会头顶月牙呢,月牙是因为人们认为他白天处理人间的事情,晚上处理阴间的事情,有一个月牙的标记就可以自由来往于阴阳两界不受阻碍。月牙也代表着“明镜高悬”的意思,表示包拯做官非常清明。可包拯一点都不黑大家了解吗?

历史上确实有包拯这号人物,他字希仁,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包拯二十九岁中进士后踏上仕途,他敢于上奏谏言,为人清廉、不惧权贵又为民伸冤,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因此有“包青天”的称誉,为北宋名臣。事实上,他是一个白面书生,脸上也没有月牙记号。《包公书院记》中提到,包拯“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也就是说,真实的包拯,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有点现在帅哥欧巴的味道。甚至“铁面”这个称号,也是从和他同朝为官的侍御史赵扩(因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身上给借来的。

可为什么后世都说包拯黑呢?难道是后来晒的?其实这要涉及到包拯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了。在传闻中,包拯是名侦探,对待犯人铁面无私。黑铁黑铁,在加上日断阳夜判阴的传说,逐渐的就成了黑面判官的形象。也因为很多人觉得,白脸是镇不住反派的,想要第一眼就让做贼之人心虚,如果不来点“猛料”可不行。在加上京剧当中,白脸代表着奸邪,像曹操。黑色与之相反,久而久之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王朝马汉忠心耿,张龙赵虎唯命从”四位知名的包公护卫亦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无这些人的记载。“见剑如见皇帝”的尚方宝剑,最早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自然是不可能到宋朝的包拯手中,这段也是虚构的。他并没有担任过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主持开封府事仅仅一年有余。结果深入人心的包青天确实开封府尹形象。包拯主要的工作是弹劾别人和进言纳谏,要说破案和断案,那基本是虚构的。至于三口大铡刀,那是不存在的。因为包拯本身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而且在大堂上使用铡刀,也并不真实。

元代以后的戏曲与小说多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加上虚构的背景和故事,把假的讲得跟真的一样,真真假假,读者读了开心,却也分不清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更不用说现代改编成的电视剧,只会更多夸大华丽的情节和画面。有趣的是,现在在河南开封的包公祠内,放有三口铡刀供人参观,可见这种错误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只能说最初写包青天用铡刀行刑的戏曲家,你赢了。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投诉/举报
搜索 包青天 包拯 狗头铡 在百度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