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国大学更名都会牵动无数人的心,一些高校借着更名一步登天,在来年的招生上形式一片大好。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公示申报升格、更名和转设的高校名单,共有数十所高校位列其中,新一轮高校更名大幕正式拉开。
专题: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继各省上报后,1月1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
不过这只是列入专家考察高校名单,最终结果还需要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最终评议。
从列入现场考察的高校名单来看,广东、广西、河南和山东高校入选数量最多,各有4所。
福建、湖北、吉林、陕西和四川各有3所,其他省份入选高校都在3所以下。
按照教育部规定,接到高校设置申请后,教育部启动形式审查程序,纳入各地“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且办学条件达到设置标准者,经公示后进入高评委专家考察和评议环节。高评委将对照“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设置标准等对拟设置本科学校进行考察和评议,评议结果报经教育部党组审定并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办理批准文件。
根据往年的情况,进入高评委专家考察环节后,最终的评议结果也将很快揭晓。
附件: | ||||
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的高等学校名单 | ||||
序号 | 申请建校名称 | 建校基础 | 申报省份 | 备注 |
一、新设本科学校 | ||||
1 | 福建应用技术学院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 福建省 | |
2 | 泉州理工学院 |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 福建省 | |
3 | 南昌管理科技学院 | 南昌职业学院 | 江西省 | |
4 | 江西信息学院 |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江西省 | |
5 | 山东经贸学院 |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 山东省 | |
6 | 济南工学院 |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 山东省 | |
7 |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 |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 山东省 | |
8 | 中原科技学院 |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 河南省 | |
9 | 郑州西亚斯国际学院 |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 河南省 | |
10 | 三峡航空学院 | 新建 | 湖北省 | |
11 | 深圳技术大学 | 深圳大学部分资源 | 广东省 | |
12 | 广东工商学院 |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 广东省 | |
13 | 广州科技学院 |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省 | |
14 | 广西经济学院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
15 | 广西城市学院 |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
16 | 海南科技学院 |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 海南省 | |
17 | 重庆建筑科技学院 |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 重庆市 | |
18 | 重庆机电工程学院 |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重庆市 | |
19 | 成都艺术学院 |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 四川省 | |
20 | 陕西电子科技学院 | 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 陕西省 | |
21 | 西安汽车学院 |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 陕西省 | |
二、更名大学 | ||||
1 | 吉林外国语大学 |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 吉林省 | |
2 | 上海电力大学 | 上海电力学院 | 上海市 | |
3 | 齐鲁医科大学 |
泰山医学院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资源 |
山东省 | |
4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河南省 | |
5 | 湖北民族大学 | 湖北民族学院 | 湖北省 | |
6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广东省 | |
7 | 北部湾大学 | 钦州学院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
8 | 南宁师范大学 | 广西师范学院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
9 | 成都大学 | 成都学院 | 四川省 | |
10 | 四川科技大学 | 四川理工学院 | 四川省 | |
11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贵阳中医学院 | 贵州省 | |
12 | 遵义医科大学 | 遵义医学院 | 贵州省 | |
13 | 云南中医药大学 | 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省 | |
14 | 西藏藏医药大学 | 西藏藏医学院 | 西藏自治区 | |
15 | 西安财经大学 | 西安财经学院 | 陕西省 | |
16 | 伊犁大学 | 伊犁师范学院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
三、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 | ||||
1 | 河北学院 |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 河北省 | |
2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 吉林省 | |
3 | 吉林理工学院 |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 吉林省 | |
4 | 皖江工学院 |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 安徽省 | |
5 | 闽南科技学院 |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 福建省 | |
6 | 武汉文理学院 |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 湖北省 | |
四、同层次更名 | ||||
1 | 唐山交通学院 | 唐山学院 | 河北省 | |
2 | 宁波财经学院 | 宁波大红鹰学院 | 浙江省 | |
3 | 郑州商学院 |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 河南省 |
此次更名的16所高校,大多为“学院”升格为“大学”,如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上海电力学院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学院原名就是“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学校建校之初即为本科院校,1983年因响应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改办成专科层次职业大学。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更名为成都学院,保留成都大学校名,待条件具备后再按程序更名为成都大学。
对于成都学院的拟更名,熟悉这所高校历史的网友表示祝贺:
而对于四川理工学院的更名……校友们有不同的意见。
四川理工学院前身是1965年建立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
2003年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
这所大学应该叫什么,网友吵了起来…
虽然还只是在公示阶段,未等到最终结果,但是四川两所高校改名引起了不少网友关注:
就四川理工学院拟更名四川科技大学,很多网友表示应该留下“理工”、换成“科技”感觉从没上过这个学校……
其实,中国高校热衷由“学院”更名为“大学”的风潮由来已久。《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显示,这五年里全国共有257所高校更名,占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高校总数的10.35%。这些学校的更名往往规律明显。一是更名大学较多的省份,大多为高考大省。二是大部分教育学院已改制为师范学院,并逐步转型为本科教育;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变成医科大学,财经学院改为财经大学,科技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三是以地市命名的高校上升为以省级或区域命名。另据2011年至2016年间的统计,全国至少有70多所学院“升格”,这其中就包括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专题: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高校往往十分看重有无大学的“名分”,更名会有着许多现实的“红利”,一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办学质量还没怎么变,但当年的招生录取分数就可能提高几十分。然而,恰是一窝蜂的更名,也时不时地在高校间引发龃龉。例如,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随即致函教育部表示反对,因为川大下属的华西医学中心俗称“川医”,与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相同。更搞笑的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时,曾引来远在北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的质疑:“谁允许你在我们学校的名字前面直接加一个地址?”
此外,一个朗朗上口的大学校名简称,会成为高校的活名片,但争议也往往由此而生。例如,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大连大学简称连大,而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则分别简称复旦、清华。有些大学的简称是约定俗成的,如: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南理工、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而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究竟谁可以拥有“海大”的简称,似乎目前尚未有定论。至于此次新设立的中原科技学院,网友戏称其为“中科院”,则基本上属于恶搞了。还有,新更名的上海电力大学,其简称也会颇受关注,因为“电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另外,中美合作的上海纽约大学,似乎不太喜欢被简称为“上纽大”,因为国外大学的英译中名称一般不作简称,有谁听说过牛津大学简称“牛大”、剑桥大学简称“剑大”?再比如,多伦多大学不简称“多大”,悉尼大学不叫“悉大”。
熊丙奇认为,高校办学不应该在名字上大做文章,而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但这需要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价模式,消除对高等学校的等级化、身份化管理,对高校办学进行专业评价,形成各类型、各层次高校都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办学环境,另外,社会在评价高校时也不能只看其名,而要分析其办学质量和特色,这样学校才能安于定位,不乱改校名。
民办高校更名日趋“公办化”
随着新建和更名高校的不断涌现,如何为大学起个“信雅达”的名称和简称,也考验着高校的文化品位。
“民办高校”与改革之初的“个体户”、“非公经济”一样是一个笼统而方便的称呼,比较严肃的提法叫做“社会力量办学”。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办学许可证”制度。早些年,国家教委为了区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要求民办大学在校名前加“民办”、“专修”、“研修”、“培训”、“服务”等的字眼。比如:民办杉达学院,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北京经济技术研修学院、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西安欧亚培训学院、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等,校名确实是带有一点歧视的意味,但是那时可以让人从校名上就会对大学的性质一目了然。毕竟民办高校那时候只能招收落榜生,搞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自学考试),不属于全日制国民教育(统招)行列。后来有关部门又规定,必须在新校名上增加“职业技术”4个字,以区别于公办高校。比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等。
曾经一段时间,除北京外(北京当时有北京吉利大学,北京人文大学等特例),大陆各地的民办高校都叫“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是高职。但是自从公办的高职也叫“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后,公办和民办院校开始混乱了。
在中国大陆,国内公办大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肯定好于民办大学,知名大学,研究型大学都是公办大学。受到公办大学扩招的影响,生源成为各个民办大学争夺的热点(安徽等地高职院校无人问津 民办高校陷关门困局)。在这个教育产业化,教育大跃进的时代,民办高校得到空前发展。自从越来越多的民办院校都升格为本科了,校名也摇身一变类似于公办本科院校。为了隐瞒之前叫“专修”、“研修”、“培训”的“屈辱史”,加之本来就没有“悠久历史”、“辉煌历史”,之前,因此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官方网站不会有“历史沿革”这个栏目。
民办高校要更名,首先要把校名里的“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学院”去掉,觉得丢人,严重影响学生报考。近年,民办高校更名的特点——“公办化”,像2017年列入专家考察高校名单的民办的高校中:“江西先锋软件职业学院”更名为江西信息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更名为“济南工学院”简直是一步登天,野鸡变凤凰,看起来像极了公办院校。江西民办高校更名记:去民办印记 日趋“公办化”,比如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之前已经更名为南昌职业学院,此番再更名为南昌管理科技学院,二连跳后也像个公办院校了。此前“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升格为“南昌理工学院”起了个坏头,民办高校用“公办化”鱼目混珠是高校更名的趋势。
众多民办高校发放的招生广告都是虚假夸大的,审批广告上报的是真实的,而散发的广告却是虚假的,正是豪华的外表迷惑了家长和学生。为了获得生源,民办高校首先是夸大办学实力,比如“西安翻译学院被评为中国大学排行榜第10名”纯属在《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的自费广告,绝非新闻报道,所谓评选机构“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更是子虚乌有的,根本没有这样的一个组织。西安翻译学院的另一个光环———“教育部首家民办高校样本学校”之说也是假的,教育部从来就没搞过什么‘民办高校样本学校’”。其次是夸大毕业率和就业率,比如西安翻译学院对就业率更是大面积造假。自称“连续16年就业率98%,基本都在涉外企业事业工作,年薪5万,9万”。第三是夸大收费标准的低廉。本地人是不好骗的,专骗对高校历史缺乏了解,对专业名称望文生义的外地农村考生。
每个高校都要有个拉风的名号?
大学之大,非大楼、非大名,还得有大师,还得有大“人”。
高校改名方兴未艾,变动最大的是普通院校,今年又有46所高校可能变更校名。在升级、改名带来更多的现实红利面前,不少高校朝着层次更高、学科门类更广的方向靠近。
中国高校改名潮,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有同学很担心地说,就怕这个寒假刚过去二三十天,按“名”索骥回去,怕是要找不到自己的母校了。
在测字改名这件事上,中国高校最是痴迷最是执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2012年至2017年间,左右不过五六年,中国竟然有超过200所高校更换了校名:其中2012年有30所,2013年有51所,2014年有36所,2015年有72所,2016年有39所,2017年列入专家考察的高校有46所。
当然这还没有结束:2018年1月2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如果各家比较顺利,很多同学的毕业证又要换封皮了。
一花一世界,一名一笑谈。
人在江湖飘,哪能没有拉风的名号。看过《鹿鼎记》的,大概还记得,“星宿老仙,法驾中原,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一群人喊破喉咙,一帮人五体投地。现代人不大好意思这么吹牛皮,再说也没这么大阵仗,敲键盘也很麻烦。再不济,换个户口本还要废纸呢。改名的风险和成本,有时候是写在脸上的:比如,唐山学院申请更名为“唐山交通学院”的消息,就弄得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非常不满。两家的粉丝在社交网站上“互撕”啊。因为历史上,西南交通大学在1928年曾有数月使用过“唐山交通大学”这一名字,这被西南交大的学子视为曾经的“历史名片”。这就像当年的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一样,各自群情激奋,各自水火不容。
某些大学改名的那点小心思,其实我们都懂的。改来改去,无非就三种手法:一是升级战。从学院变成大学,听起来就洋气。二是扩张术。去掉“省”字头,改成华中华北华东,恨不得冠名全宇宙。三是美颜技。去掉“水产”“铁路”“化工”,改为“海洋”“交通”“理工”。生源危机之下,学生不好招啊。广告还要靠表演艺术家加持呢,名字改了,让你蒙圈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就能浑水摸鱼了。
有意思的是,去年6月11日,教育部权威发布了全国正规高校名单后,381所“野鸡大学”名单随即出炉。你看看这些野鸡大学,名字取得简直和改名后的正规院校一个德行啊。这是巧合呢还是规律呢?
中国有句老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话其实说的是,名号就是信用。这年头很多人鄙视经常换手机号码的人,何况是用了几十年的大学校名?北大清华的招牌未必洋气,但人家起码不会在校名上做文章。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
大学之大,非大楼、非大名,还得有大师,还得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