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正月初四,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都城设在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此时的明朝疆域远没有当初那么大,而且众多的明朝著名将帅当时并未参加开国大典——因为他们在南征北讨。此时湖广行省平章杨璟正在攻打湖南永州,征南将军汤和刚打下福建福州,参政傅友德在打山东莱州、登州,而征虏大将军徐达率领的北伐主力正集结于益都、济南,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那么这个时候,明朝是没有两京制的,只有一个京师——应天府。
此时,新生的明朝区划有五个行省:
江南等处行中书省,设立于龙凤二年也就是1356年七月初一,在洪武元年八月初一这天裁撤。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设立于龙凤八年也就是1362年正月二十五,是挖了陈友谅的墙脚之后设立的。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设立于龙凤十年也就是1364年二月二十一,是灭陈汉之后设立的。
江淮等处行中书省,设立于龙凤十年也就是1364年七月,省治庐州府。此行省情况不明,相关研究较少。
浙江等处行中书省,设立于龙凤十二年也就是1366年腊月十二,这个行省是把浙东等处行中书省改名设立的。浙东行省的前身,是龙凤四年腊月十二在婺州设立的中书分省——这个分省也叫浙东分省、宁越分省(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府),龙凤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又改中书分省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
一、南征与北伐:从五省到十一省
同年三月底,徐达率部至开封城北的陈桥驿,早已投降元军的徐宋(徐寿辉)红巾军将领左君弼迎降,明军光复汴梁,旋即沿黄河往西攻取郑州、洛阳。而朱元璋在不久之后由京师应天府亲自前往汴梁,于五月二十一日抵达,并改汴梁路为开封府,还设置了中书分省于开封,一直待到七月二十八,才动身返回应天。
一个多月后的八月初一(这年有个闰七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正式设立南北二京,注意,此时明朝的北京是开封而并非后来的顺天。为什么朱元璋会选择将开封定为北京,朱元璋给的理由是“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父老之言乃合朕志,然立国之规模固重,而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播告尔民,使知朕意”,大致意思就说是开封算是天下正中,南来北往的距离差不多,他把应天和开封设为南北二京,然后仿照元朝的两都巡幸制,跟候鸟一样来回溜达。
注意,此时明朝在各地设置的区划是行中书省——府——州县的体系,后来的南直隶范围在此时仍是属于江南行省+江淮行省,在宣布设立两京的同一天才废弃了江南行省,所属府县直隶于中书省——跟元朝一样。但此时,在河南设立的区划却不叫河南行省,而是叫中书分省——这有别于行中书省,你可以看做是中书省在河南的派出机构。
麻烦就麻烦在江淮行省这个。江淮行省废于何时,并不能确定准确时间,但是在洪武三年五月初一定的科举录取名额中,并没有江淮行省,可见此时江淮已废;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元朝枢密院同知陆聚归附朱元璋,授江淮行省参政,镇徐州,洪武元年从定山东,改山东行省参政。山东等处行中书省开设于洪武元年四月二十三,是徐达攻占益都之后设立的。可见江淮行省应该就是废于洪武元年四月到洪武三年之间,这期间江淮一带已知的最大的行政调整,就是元年八月初一废江南行省直隶中书省,所以,在没有进一步的资料证明之前,我个人倾向于江淮行省废于洪武元年八月初一,即江淮、江南二行省合并直隶于中书省,江淮行省官改任山东行省。
八月初二,徐达率部从通州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夜出健德门奔上都,徐达随即遣派将领分别占领古北、居庸等关,不久又率部南下攻取了保定、真定、顺德等河北西路之地。至此,燕山以南的河北大地归属明朝。十月二十三,明朝政府对新征服的河北之地进行了区划划分,将怀庆、卫辉、彰德、广平、顺德、大名、河间、保定、真定九府隶河南分省,北平府隶山东行省。
在攻取大都的同时,大将军徐达便开始谋划对山西的军事行动,坐镇北平居中指挥,令傅友德等在南下攻取真、保,再往西攻井陉关,又令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自河南府(洛阳)渡河北上,由怀庆攻碗子城,两路大军一东一南夹攻山西。十一月,徐达安定好北平军政之后亲率大军赶往井陉,主持对山西的攻略,腊月初一,徐达攻占太原,又开始向太原以北的忻州、崞州、管州、岢岚进行征讨,而冯宗异则在南线攻取了潞、泽、平阳,康茂才则在潼关一带渡河北上攻取河中府、解州。至本年年底,明军基本占领了内长城以南的整个山西。
洪武二年正月二十五,常遇春攻占大同,雁北地区为明朝占据。随即大军南下河中府,谋取入陕。三月初一,明军在河中府强渡黄河,攻入陕西,正月初六攻占奉元路(今西安市),于是常遇春、冯宗异随即整兵向西攻取凤翔。
三月十九,明朝从湖广行省南部析置广西行省,中书分省及山东行省析置北平行省。四月初四,从江西行省南部析置广东行省,又置山西行省、陕西行省,同时又将中书分省(河南分省)改设为河南行省,至此,明朝区划已经扩展到十一个行政区,即一中书省十行中书省。
二、两开花:南方的调整与北方的进取
洪武二年的夏天,明军在陕西的攻势极速展开。四月初四建省,四月初六秦州降,四月十一巩昌降,四月十三临洮降、兰州克,四月十五克安定(定西),四月十九下会州,四月二十一下静宁、开成,右丞薛显帅偏师攻西安州追击元豫王,一直追杀到鸣沙州(宁夏中宁东北),五月初四下平凉、延安,五月初八庆阳降,五月初九下礼店(属宣政院所辖藏区)、泾州,二十七绥德、葭州降,六月初二宁州降,十二原州降,月底环州降。至此,除了复叛的张良臣还盘踞在庆阳,以及秦岭以南的兴元,明军已经攻取了整个陕西。
洪武二年五月十九,明朝第十一行省设立——从浙江行省中析置福、汀、漳、泉、建宁、邵武、兴化、延平八府,置福建行省。
在明军横扫陕西的时候,四月初二,常遇春奉命由陕西调回北平,主持对燕北的攻势。原来,当北伐大军由北平移入山西,继而渡河入陕之后,盘踞上都塞上的北元兵马开始袭扰北平,丞相也速甚至于已经率骑兵攻至通州,于是朱元璋紧急派人从陕西调常遇春回北平,让李文忠给他打下手,率步卒八万、骑兵一万,“取迤北余寇”,出塞扫北。一路连克惠州、锦州、川州、全宁、兴州,击败江文清、也速、脱火赤,直取上都,元顺帝又一次成功逃脱,奔走应昌。六月初七,常遇春、李文忠攻占元上都,随即向北追杀百余里,蓟北悉平。班师回朝的路上,七月初七,师次柳河川,征虏副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暴卒军中,年四十。
六月二十六,岭南的广东广西两行省之间发生了重大行政变更——海北海南州府由广西改隶广东。海北海南,是元朝所置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之一,设于至元三十年,司置雷州,隶江南行台。洪武元年大军南征的时候归附,设钦、廉、高、化、雷、琼六府,下辖儋、万、崖三州,茂名、合浦等二十六县。三月十九,明朝从湖广行省南部析置广西行省,这六府划属广西。其实这也是依着旧制,之前的宋朝,它们隶属于广南西路,元朝时隶属于湖广行省,元末析置广西行省时也是划归广西,此时仍是如此。而六月的这次改变,在广西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事,至此广西由沿海省份变为内陆省份,而海南、钦廉隶属广东的历史,一直到解放後。
洪武二年秋,在平定了张良臣的叛乱之后,徐达将陕西军务委给冯宗异等将,自己则返回南京参加常遇春的葬礼,实际上此时陕西明军在后勤上也出现了问题——“粮饷不给”。于是,明军的攻势暂时告一段落,征南诸将次第返京,镇守陕西的冯宗异也率部返回南京,南京论功行赏,皆大欢喜,准备热热闹闹过个年。
但很明显天不遂人愿,似乎北元并不想就这么让明军过年。在明军主力班师回朝之后,腊月十九,王保保趁着陕西空虚,自甘肃渡河袭攻兰州,围点打援,阵斩自巩昌来援的鹰扬卫指挥于光。
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朱元璋以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分别担任征虏大将军、左副将军、右副将军、左副副将军、右副副将军,往征沙漠。当时北逃的元顺帝及元廷主力在应昌,王保保在甘肃,于是明军兵分两路,徐达出潼关打王保保,李文忠出居庸关打元顺帝。
西线战事,王保保在定西转战三个月,一无所获,于三月底终于盼来了徐达。四月初八,定西沈儿峪一战,王保保全军覆没,仅被俘将士就有八万四千余,王保保仅以身免,逃往漠北,明军趁机攻取宁夏。陕西安定之后,大将军徐达让左副将军邓愈招谕吐蕃,自己率部过秦岭攻取了元军在陕西最后一个据点——汉中。至此,除了阶、文等州属于割据四川的整个陕西彻底被明军拿下。
在东线,李文忠于二月底率部出居庸关,次第攻占龙庆、怀来等地区,继而在五月上旬再一次攻占元上都,随即北上应昌追杀元顺帝,而元顺帝在十多天前已经去世,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即北元昭宗。李文忠一个晚上就攻占了应昌,元昭宗带十余名亲信逃走,李文忠派人一直追到临潢。与此同时,山西大同的明军也攻取了蔚州、顺宁(宣府)、东胜、丰州、集宁一带,至此,盘踞应昌、上都的元军主力被击溃。
此时的明朝在北方的疆域拓展到了河套、应昌一线以北,在西南也有拓展,正月二十二,黔东南地区各家土司归附,隶湖广行省。这年年底,朱元璋下令编纂的《大明志书》成书,统计此时的天下有12行省、120府、108州、887县、3安抚司、3长官司,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
三、西陲:四川行省的设立与西番的招抚
洪武三年是明朝最重要的年份,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对内,这一年各种朝廷制度出台,明朝实现正规化;对外,两路北伐成功把北方边界推到了漠南,基本解决了宋朝燕云不守的局势。随着北边局势基本稳定,明朝开始把目光转向辽东、四川以及西番各地。洪武三年七月底,明军与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夏政权太尉陈友仁“北伐”攻击了明军驻守的汉中。
洪武四年的新年刚过,明朝就开始谋划对四川的行动。正月初四,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卫国公邓愈往襄阳训练军马,又运粮饷给征蜀军士。
闰三月,征蜀战役开始,平章杨璟自荆州溯三峡而上,对夏军驻守的夔州进行了试探性攻击,结果被击退;四月初,颍川侯傅友德自陕西秦州攻占了夏军驻守的阶州,而三峡一带的明军也开始重新发动对夔州的攻击。对大夏政权的征讨仅仅用时五个月,傅友德率领的北路军横扫西川,而廖永忠、汤和所率东路军也逼近大夏政权的都城重庆,夏帝明昇投降,大夏的七路府、八元帅府、二十五宣慰宣抚司、三十七州、六十七县全部归附明朝。次日,也就是七月二十六,明朝开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至年底,先前归附大夏的湘西、川东南、贵州的各处土司也纷纷上表归附明朝。
而随着洪武三年北伐的胜利,北元在此之后逐渐分崩离析,明朝也趁机开始对北元的地方势力进行招抚。四月,左副副将军邓愈招抚吐蕃,六月,朱元璋遣使诏谕元宗室部落臣民,又遣使持诏谕云南、八番、西域、西洋、琐里、爪哇、畏吾儿等国,九月遣使招抚辽东,十月遣使致书北元昭宗。于是各处宗王、大臣率部归附明朝者络绎不绝。洪武三年六月底,元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镇西武靖王卜纳剌等归降,吐蕃、铁州、洮、岷等地归附明朝。八月初十,元高昌王和尚、岐王桑哥朵儿只班等西番、甘肃诸部归降明朝,不久开设高昌卫、岐山卫、武靖卫。九月初四,宗王扎木赤、指挥把都、百户赛因不花归降,后设官山卫。腊月初五,宗王也先帖木归降;初八,元顺帝皇子失笃儿、国舅阿里麻思海牙、驸马忙哥剌失等归降;初十,左丞哈里沙,平章汪祥庆奴,左丞汪桑哥、赵敏安答儿归降;十九,太尉沙不丁归降。四年正月,西番岷州十八簇归附;枢密都连帖木儿归降,设失宝赤等五千户所。闰三月,宣慰司佥事范自野归降。
西北的招抚问题从洪武三年开始,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才逐渐稳定下来。在明朝经略西北过程中,其中的核心是围绕着两个中心,一个是西安的西安都卫——陕西都司,一个是西安行都卫——陕西行都司。
洪武四年十月初六,明朝置朵甘卫指挥使司,十一月二十一日,置礼店千户所,二十八日置必里千户所。这一系列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明朝开始着手对朵甘藏区进行招抚。
这里得说一下元朝治藏历史,关于元朝征服藏区的含金量啥的咱们按下不表,单说元朝对藏区行政区划的设置。
元代的藏区,往往地图上标注为“宣政院辖地”,实际上此地的行政区划是由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等三路宜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组成,也就是宣政院辖吐蕃三道。
吐蕃等处包括了河州路、脱思麻路、雅州、黎州、洮州、贵德州、茂州、岷州、铁州、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等,吐蕃等路包括了朵甘思、剌马尔刚、奔不儿亦思、亦思马儿、天全、六番、长河西、鱼通、宁远等,看上去非常乱,二者在黎、雅、鱼通、宁远一带甚至还有重叠。而吐蕃等处在《元史》上又开列于陕西行省之下,这使得这一地区的管理非常混乱,乱到地图上都没法准备表示。不过我倒是见明镇布武做过一个这种的,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明代设立的礼店千户所就是元代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必里千户所是元代必里万户府,二者皆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代设置礼店千户所直属于西安都卫,必里千户所属西安都卫治下的河州卫,可能朵甘卫也是延此旧制,甚至于不久之后设立的乌思藏卫也是如此,那么这意味着明初对于西番的招抚是放在陕西行省治下,也就是说,陕西行省带管了整个藏区。
腊月十七,明朝在西南的黔中腹地又有大动作:置永宁、贵州二卫。这俩卫都是在当地土司里头强行设立的,永宁卫设于四川行省永宁路,也就是永宁土司,贵州卫设于湖广行省贵州宣慰司(顺元八番宣慰司)当时曹国公李文忠镇抚四川,开设了此二卫,但是因为这二卫如果从湖广武昌过去那基本是陆路和逆流水路,而如果从成都过去却是顺流而下转陆路,所以出于交通的考虑,李文忠奏请将贵州卫隶属成都都卫,于是明初的四川行省超越了元代四川行省的规模,开始了四十年的带管黔中的历史。
这年,江西、浙江两个行省发生了一个行政区的变更——广信府由浙江行省改属江西行省。此事在《明史·地理志》上无载,故《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的元代卷和明代卷皆未提及此事,甚至于嘉靖《广信府志》也语焉不详,然而嘉靖《永丰县志》卷一沿革表中写了这次变更的原因:“初隶浙江行省,?(以)漕运不便,从行省郎中余德让请,改隶江西布政司。”江西布政司是洪武九年废行省设三司的时候才设的,此处应是改属当时的江西行省。随着广信府由浙江改属江西,明朝福东南地区的行省(布政司)界线基本确定。
四、北疆:重点进攻与重点防御
洪武四年二月二十八,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藉其兵马钱粮之数,遣右丞董遵、佥院杨贤奉表来降,这意味着明军有和平解放辽东的前景,于是明朝拟在得利嬴城设辽东卫,并给刘益空降了一个辽东卫指挥同知的官衔。但好景不长,五月,刘益被北元平章洪保保所杀,这标志着辽东内部的混乱——辽东在“附明”和“附元”之间徘徊,毕竟在明军没有打通的辽西的情况下,辽东距明朝还有个渤海海峡,而距盘踞沈阳的纳哈出却只有两天的路程,但明军凌厉的攻势又让辽东感觉到恐惧。所以当辽东附明派反击干掉了附元派之后,六月二十一,北元右丞张良佐、左丞房暠遣使再入南京,报告了刘益被杀的事,并把参与此事的几名头目械送给明朝。
七月初一,明朝设定辽都卫于辽阳,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明朝对辽东的经略由此开始。
明朝在辽东的设置,北界在辽阳、沈阳之间,基本就是辽阳府、附郭辽阳县,以及金复海盖四州。这些府州县是隶属于山东行省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谭其骧在地图集里,会把辽东都司标成山东的原因,这是历史遗留的因素。
洪武四年三月,也就是明朝准备介入入驻辽东的同时,明军在正面的北平行省采取了战略性撤退,上一次是明军继洪武二年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之后的撤退。实际上,洪武二年常遇春那次只是一次军事行动,并未有开拓疆土的打算。洪武三年北伐的胜利,北元王廷远遁沙漠,明朝实际占领了元朝上都、兴和、大同等地的广大领土。但因为十多年前红巾军和元军在此处的拉锯,此处本就不多的人口更显稀薄,而明军又不可能在这千里新附草原上处处设防——那会处处挨打的,于是洪武四年三月二十一,徐达令都指挥使潘敬等人,将顺宁府、宜兴州一带的沿边之民17274户、93874口迁入北平。
六月二十七日,徐达再次徙“北平山后之民”。这次迁徙的有35800户、197027口。
这两次的内徙几乎是把山后的上都、兴和、松州等处人口扫荡一空全部搬走——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那可以做个对比:洪武二年整个北平府也才不过两万户。
“山后”这个词是明史的冷门,却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它牵涉到明朝的户籍制度、军事制度、战略方向等等多个问题。而由此产生的“山后籍”,起码能写出一个博论来。大致而言就是,明初从未放弃过对阴山-燕山以北的漠南草原的想法,但受限于局势,只好暂时收缩,将此地的军民全部内迁到长城一线以南,但因为户籍这玩意在明朝牵涉甚众,比如科举的名额,比如军籍的管理,这些放弃的地方的民户、军户在登记造册的时候,无法按居住地来填写,所以只好创造性地设置了“山后籍”,代表这人/户是洪武初年从开平、东胜、大宁、集宁等地迁过来的,将来开疆拓土光复了这一地区之后,这些人就可以回家了。
大抵而言,洪武四年开始,明朝在北边四行省(从东往西依次为山东、北平、山西、陕西)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中间的北平、山西是凭城固守,采取守势,集中力量,所以开平、兴和、顺宁的人口大量迁入北平府,以北平府为中心,而北平在城的卫所也是明朝最多的,山西则以晋北的大同为中心。而两翼的山东、陕西则积极开展招抚、扩展行动,山东行省渡海进入辽东,陕西开展对藏区、陇南的招抚,这一趋势在洪武五年三路扫北的行动失败后更加明显,延续了将近十年。
洪武四年腊月初六,中书省对于大明的家底合计一下,此时的大明有141府、192州、1013县,相对于洪武三年的120府、108州、887县,增加了近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