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 英文姓名 | 籍贯 | 年龄 | 职业 |
蔡绍基 | Tsai Shou Kee | 广东香山 | 14 | 珠海人,北洋大学校长 |
邓士聪 | Ting Sze Chung | 广东香山 | 14 | 珠海人,海军军官 |
容尚谦 | Yung Shang Him | 广东香山 | 10 | 珠海人,海军舰长 |
张康仁 | Chang Hon Yen | 广东香山 | 14 | 珠海人,律师 |
谭耀勋 | Tan Yew Fun | 广东香山 | 11 | 珠海人,早年病逝于美国 |
蔡锦章 | Tsai Cum Shang | 广东香山 | 14 | 铁路官员 |
程大器 | Ching Ta Hee | 广东香山 | 14 | 教师 |
欧阳赓 | Ouyang King | 广东香山 | 14 | 外交官 |
史锦镛 | Sze Kin Yung | 广东香山 | 15 | 商人 |
钟俊成 | Chung Ching Shing | 广东香山 | 14 | 供职于外国领事馆 |
钟文耀 | Chung Mun Yew | 广东香山 | 13 | 外交官、铁路官员 |
刘家照 | Liu Chia Chew | 广东香山 | 12 | 政府官员 |
陆永泉 | Luk Wing Chuan | 广东香山 | 14 | 外交官 |
潘铭钟 | Paun Chia Chew | 广东南海 | 11 | 早年病逝于美国 |
何廷樑 | H o Ting Liang | 广东顺德 | 13 | 军医 |
梁敦彦 | Liang Tun Yen | 广东顺德 | 15 | 清朝外务尚书 |
黄仲良 | Wong Chung Liang | 广东番禺 | 15 | 外交官、铁路官员 |
陈钜溶 | Chun Kee Young | 广东新会 | 13 | 病逝于海军 |
陈荣贵 | Chun Wing Kwai | 广东新会 | 14 | 就职于工矿业 |
邝荣光 | Kwong Yung Kong | 广东新宁 | 10 | 矿业工程师 |
吴仰曾 | Woo Yang Tsang | 广东四会 | 11 | 矿业工程师 |
曾笃恭 | Tseng Tuh Kun | 广东海阳 | 16 | 报纸编辑 |
黄开甲 | Wong Kai Kah | 广东镇平 | 13 | 政府官员 |
罗国瑞 | Low Kwok Sui | 广东博罗 | 12 | 铁路工程师 |
钱文魁 | Chin Mon Fay | 江苏上海 | 14 | 外交官 |
牛尚周 | New Shan Chow | 江苏嘉定 | 11 | 服务于电信业、造船业 |
曹吉福 | Tso Ki Foo | 江苏川沙 | 13 | 律师 |
詹天佑 | Jeme Tien Yau | 安徽徽州 | 12 | 铁路工程师 |
石锦堂 | Shin Sze Chung | 山东济宁 | 14 | 早年病逝于美国 |
黄锡宝 | Wong Sic Pao | 福建同安 | 13 | 早年病逝于美国 |
第二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 英文姓名 | 籍贯 | 年龄 | 职业 |
蔡廷干 | Tsai Ting Kan | 广东香山 | 13 | 珠海人,海军元帅 |
邓桂廷 | Ting Kwai Ting | 广东香山 | 13 | 珠海人,在日本经商 |
黄有章 | Wong Yau Chang | 广东香山 | 13 | 珠海人,乡绅 |
梁金荣 | Liang Kin Wing | 广东香山 | 14 | 珠海人,电报局长 |
容尚勤 | Yung Shan Kun | 广东香山 | 11 | 珠海人,教师 |
张有恭 | Chang Yau Kung | 广东香山 | 12 | 珠海人,早年在上海落水身亡 |
唐国安 | Tong Kwo On | 广东香山 | 14 | 珠海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 |
唐元湛 | Tong Yuen Chan | 广东香山 | 13 | 珠海人,电报局长 |
卓仁志 | Chuck Yen Chi | 广东香山 | 12 | 珠海人,服务于电报界 |
李恩富 | Lee Yen Fu | 广东香山 | 13 | 报人、作家 |
李桂攀 | LEE Kwai Pan | 广东香山 | 14 | 在美国经商 |
宋文翙 | Sung Mon Wai | 广东香山 | 13 | 海军将领 |
陈佩瑚 | Chun Pay Hu | 广东南海 | 11 | 就职于外国领事馆 |
邝景垣 | Kwong King Huan | 广东南海 | 13 | 早年病逝 |
邝永钟 | Kwong Wing Chung | 广东南海 | 13 | 阵亡于中法海战 |
苏锐钊 | Sue Yi Chew | 广东南海 | 14 | 外交官 |
梁普时 | Liang Pao Shi | 广东番禺 | 11 | 铁路工程师 |
梁普照 | Liang Pao Chew | 广东番禺 | 13 | 铁路和矿业工程师 |
方伯樑 | Fong Pah Liang | 广东开平 | 13 | 电报局长 |
容 揆 | Yung Kwai | 广东新宁 | 14 | 外交官 |
温秉忠 | Won Bing Chung | 广东新宁 | 12 | 政府官员 |
吴应科 | Woo Ying Fo | 广东四会 | 14 | 海军将领 |
吴仲贤 | Woo Chung Yen | 广东四会 | 14 | 外交官 |
曾 溥 | Tseng Poo | 广东朝阳 | 12 | 矿业工程师 |
陆锡贵 | Lok Sic Kwa i | 江苏上海 | 13 | 铁路工程师 |
张祥和 | Chang Hsiang Woo | 江苏吴县 | 11 | 外交官 |
王凤陛 | Wong Fung Kai | 浙江慈溪 | 14 | 外交官 |
王良登 | Wong Liang Tign | 浙江定海 | 13 | 海军军官、铁路官员 |
丁崇吉 | Tign Sung Kih | 浙江定海 | 14 | 报人、海关官员 |
陈乾生 | Chun Kin Sing | 浙江宁波 | 14 | 死于义和团事变 |
第三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 英文姓名 | 籍贯 | 年龄 | 职业 |
梁如浩 | Liang Yu Ho | 广东香山 | 12 | 珠海人,交通大学创始人 |
唐绍仪 | Tong Shao Y i | 广东香山 | 12 | 珠海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
唐致尧 | Tong Chi Yao | 广东香山 | 13 | 珠海人,铁路官员 |
容耀垣 | Yung Yew Huan | 广东香山 | 10 | 珠海人,参加反清革命,晚年经商 |
徐振鹏 | Chu Chun Pan | 广东香山 | 11 | 珠海人,海军将领 |
郑廷襄 | Jang Ting Shan | 广东香山 | 13 | 在美国担任机械工程师 |
徐之煊 | Chu Chi Shuan | 广东南海 | 12 | 海军军官 |
邝贤俦 | Kong Kin Lign | 广东南海 | 12 | 矿业工程师 |
邝景扬 | Kwong King Yang | 广东南海 | 13 | 矿业、铁路工程师 |
杨兆楠 | Yang Sew Nan | 广东南海 | 13 | 阵亡于中法海战 |
杨昌龄 | Yang Chan Ling | 广东顺德 | 12 | 铁路官员 |
曹嘉爵 | Tsao Ka Chuck | 广东顺德 | 12 | 早年病逝于美国 |
曹嘉祥 | Tsao Ka Hsiang | 广东顺德 | 11 | 政府官员 |
黄季良 | Wong Kwei Liag | 广东番禺 | 13 | 阵亡于中法海战 |
林沛泉 | lin Pay Chuan | 广东番禺 | 12 | 铁路官员 |
卢祖华 | Loo Tsu Wha | 广东新会 | 11 | 铁路官员 |
周长龄 | Chow Chang Ling | 广东新安 | 14 | 政府官员、香港太平绅士 |
祁祖彝 | Kee Tsu Yi | 江苏上海 | 12 | 政府官员 |
朱锡绶 | Chu Sik Shao | 江苏上海 | 10 | 服务于电报界 |
曹茂祥 | Tsao Mao Hsang | 江苏上海 | 10 | 海军军医 |
康赓龄 | Kong Kin Ling | 江苏上海 | 12 | 早年病逝于美 |
沈嘉树 | Shen Ke Shu | 江苏宝山 | 11 | 铁路官员 |
周万鹏 | Chow Wan Pung | 江苏宝山 | 11 | 电报局长 |
朱宝奎 | Chu Pao Fay | 江苏常州 | 13 | 政府官员 |
宦维城 | Won Wai Shing | 江苏丹徒 | 10 | 商人 |
孙广明 | Sun Kwong Ming | 浙江钱塘 | 14 | 服务于电报界 |
袁长坤 | Yuen Chan Kwon | 浙江绍兴 | 12 | 电报局长 |
吴敬荣 | Woo King Yung | 安徽休宁 | 11 | 海军将领 |
程大业 | Ching Ta yeh | 安徽黔县 | 12 | 电报局长 |
薛有福 | Sit Yau Fu | 福建漳浦 | 12 | 阵亡于中法海战 |
第四批留美幼童名单
姓名 | 英文姓名 | 籍贯 | 年龄 | 职业 |
唐荣浩 | Tong Wing Ho | 广东香山 | 13 | 珠海人,政府官员 |
唐荣俊 | Tong Wing Chun | 广东香山 | 14 | 珠海人,商人 |
吴其藻 | Woo Kee Tsao | 广东香山 | 12 | 珠海人,铁路官员 |
谭耀芳 | Tan Yew Fong | 广东香山 | 10 | 珠海人,早年病逝 |
黄耀昌 | Wong Yew Chong | 广东香山 | 13 | 铁路官员 |
刘玉麟 | Liu Yu Lin | 广东香山 | 13 | 外交官 |
盛文扬 | Shen Mou Yang | 广东香山 | 12 | 服务于电报界 |
陈金揆 | Chin Kin Kwai | 广东香山 | 12 |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
陈绍昌 | Chen Shao Chang | 广东香山 | 13 | 早年病逝 |
陈福增 | Chen Fu Tseng | 广东南海 | 14 | 早年病逝 |
梁金鳌 | Liang King Ao | 广东南海 | 11 | 早年病逝 |
陶廷赓 | Tao Ting King | 广东南海 | 12 | 电报局长 |
潘斯炽 | Paun Sze Chang | 广东南海 | 11 | 工厂厂长 |
林联辉 | Lin Yuen Fai | 广东南海 | 15 | 医院院长 |
林联盛 | Lin Yuen Shing | 广东南海 | 14 | 服务于电报界 |
冯炳忠 | Fung Bing Chung | 广东鹤山 | 12 | 服务于电报界 |
梁丕旭 | Liang Pe Yuk | 广东番禺 | 12 | 外交官 |
邝炳光 | Kwong Pin Kong | 广东新宁 | 13 | 矿业工程师 |
邝国光 | Kwong Kwok Kong | 广东新宁 | 13 | 海军军官 |
沈寿昌 | Shen Shao Chang | 江苏上海 | 11 |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
陆德彰 | Lok The Chang | 江苏川沙 | 13 | 服务于电报界 |
吴焕荣 | Woo Huan Yung | 江苏武进 | 13 | 电报局长 |
周传谏 | Chow Chuen Kan | 江苏嘉定 | 11 | 铁路工程师 |
周传谔 | Chow Chuen Ao | 江苏嘉定 | 13 | 军医 |
朱汝淦 | Chu Yu Kin | 江苏华亭 | 11 | 军医 |
金大廷 | Kin Ta Ting | 江苏宝山 | 13 | 军医 |
王仁彬 | Wong Yen Bin | 江苏吴县 | 12 | 早年病逝 |
沈德辉 | Shen The Fai | 浙江慈溪 | 12 | 早年病逝 |
沈德耀 | Shen The Yew | 浙江慈溪 | 14 | 商人 |
黄祖莲 | Wong Chu Lin | 安徽怀远 | 13 | 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 |
1874年,十二岁的唐绍仪成为清廷第二批官派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回国。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参加的人员都年逾古稀。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他们优秀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的故事奇异而曲折。
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强烈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他们中间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
然而,多年以来,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他作为中国铁路开拓者——的故事为人熟知,其他却语焉不详。120名幼童留学美国的故事,在中国大陆湮没无闻。
为了再现这些往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到美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采访,拍摄制作纪录影片《幼童》。他们在幼童曾经就读的学校 看到当年的成绩册,甚至找到130年前“留美幼童”住过的老房子,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记。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贵瓷器的千百碎片,散落在中国和美国。在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因为有这一位又一位对中美关系历史、对中国现代化历史怀有热情的朋友,因为所有探询者的共同努力,120个幼童的形象,开始在眼前逐渐变得栩栩如生;故事的轮廓,被一笔笔勾勒清晰。
纪录片将在五一期间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作家钱钢也随摄制组到美国访问,专门研究这个课题,最近,他和胡劲草共著的《大清留美幼童记》也出版了。我拿到这本书后,一口气读完,受到极大的震撼。
溯源:出类拔萃的幼童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始成风气,到今天,按粗略划分,已经有六七代留学生了。哪一代留学生最为出类拔萃呢?读过《大清留美幼童记》后,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是最优秀的!
前后4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3.2万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他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他们怎么可能适应西学呢?
更为严酷的是,清廷怕这些孩子“忘本”,在美国期间,他们也要熟读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还有《孝经》、《小学》。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他们每7天就要学一遍《圣谕广训》,比国内幼童的学习频度高一倍,这是清朝康熙、雍正二帝为教化百姓而写的读本,连正文带解释有上万字,当时万千学子人手一册。
这些中华经典,如今就是对大学生也属过分艰深了,很难想象他们还要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可他们表现得如何呢?
钱钢根据有限的资料查出,他们中至少有50多人,也许是大部分,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
如果只是以他们最终的业绩来衡量是否“优秀”,那就太过功利和迂腐了,令我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在西方同龄人中的表现。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在自传中记述了他的中国同学:
“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所有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当自行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学校第一个买它的是曾(吴仰曾)。我现在仿佛还可以看到,他骑着这奇怪的家伙在艰难的山路上走。
“这些男孩不但在体育场上压倒美国人,他们还在另外一些场合让我们心碎。当这些中国年轻人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时候,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他们对女孩的态度,有优雅的恭顺,是我们学不来的。……在舞会上,在一些招待会场,那些最漂亮最有吸引力的女孩总是会挑选这些东方男孩。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美国男孩痛苦的神情,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他们心仪的女孩特意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去接受他们的对手——那些中国男孩的邀请。那些中国男孩的舞跳得真是很棒。”
在若干代中国留学生中,学业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这符合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但在体育和社交场合压倒外国同龄人,这是我看到的惟一记录。
故事:“因为他们总在后面”
与中国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是,西方教育极为重视体育,学校里的体育明星总是备受崇拜。英美著名大学间的直接对抗,竟只有一项:划艇。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每年一度的划艇大赛,几乎就是大学声誉的标杆。有幸成为划艇队的一员,不仅是体育明星,还要品学兼优。这样罕见的位置,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当代中国留学生占据过,而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就有一位!他叫钟文耀——他是耶鲁划艇队的领袖——舵手。
哈佛和耶鲁的划艇比赛,自1852年起,已有130多次,耶鲁胜少负多。而钟文耀担任舵手的两年,耶鲁均获胜。他的美国同学这样记述道:教练告诉他,舵手必须要学会大声斥骂划船手,才能激励他们发挥到极致,而他总是儒雅地坐在船头。教练一遍遍告诉他舵手必须学会大声呵斥。终于有一天,他这么做了,他突然间开始机械地,毫无重音地,反复地大声重复着“DAMN!”“DAMN!”“DAMN!”(相当于“他妈的!”)结果令所有的队员莫名其妙,哄然大笑,最后是央求他停止这羞涩的“叫骂”。但不管怎么样,结果是,在钟文耀做舵手的1880~1881两年间,耶鲁队大获全胜。
若干年后,他偶遇一位哈佛毕业生,当两人谈起哈佛耶鲁的划船比赛时,哈佛生怀疑地看看钟文耀,说,你见过哈佛划船队吗?钟文耀颇有风度地承认,他没有见过。稍作停顿,他说,因为他们总在我们的后面。
思考:当代中国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
这些故事让我着迷,这表明他们深入到西方文化当中并且受到真正的尊敬,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女儿留学美国的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各种媒介广泛转载,直到今天我还能收到多少不一的稿费。也许与这篇文章有联系,我被当成一个对留学事务颇有发言权的“专业人士”,频频接到各地电视台的辩论或访谈邀请。题目大体相仿:小龄留学到底利弊如何。这是当今中国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趣的是,多大年龄留学为好,早在1909年就发生了激烈的对立,当时,外务部的意见,主张招收16岁以下的幼童,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30岁以上的学生,不然的话,“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到同样的待遇。
历史上的争论竟是这样“惊人相似地重演”。读读这本书,我们共同来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