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风云激荡,作为明清交替时的关键人物,洪承畴则是令人一言难尽的人物。
他曾是明朝支撑军事大局的统帅,是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曾经有力地为明朝阻挡了来自东、西两方的军事打击。
可以说,洪承畴是明朝最后的依仗和救命稻草,为了嘉奖他的杰出贡献,崇祯皇帝对他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嘉奖,君主上进,臣子努力,为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各自出力,一切都看似很美好。
可是洪承畴后来还是投降了,投靠了他曾经发誓要将他们赶出中原的清军,洪承畴完美诠释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投降之后便一心一意为大清效命。
后来凭借自身在为明朝效力时候攒下的影响力,开始为清兵招抚江南,后来又为清兵进军西南开了一个好头。
洪承畴的降清,可以说是给了崇祯心口直接插上了一把刀子,他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他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他高呼着“诸臣误我”用一尺白绫了结了生命。
我想崇祯一定恨急了洪承畴,毕竟如若不是他的投降,大明或许还有转机,但是崇祯不知道的是,大明的亡国早已经注定了,洪承畴救不了大明,而他更不知道的是,洪承畴在被俘虏之后也多次绝食拒降。
那么为何后来洪承畴还是投降了呢,这是因为皇太极身边还有一位汉人,名叫范文程,他去劝降洪承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他的一个小举动,随后他断言:
洪承畴离投降不远了。
那么洪承畴究竟做了什么动作,让范文程有这样的断言?
我们一起来看。
洪承畴的崛起之路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因家境贫寒,十一岁的时候便辍学在家帮助母亲做豆干,后来受到了当地一位办学堂的才子洪启胤的赏识,他便极力培养洪承畴。
在洪承畴23岁的时候,便中了举人,之后进京参加会试,又中了进士,此后洪承畴的人生迎来了飞黄腾达。
崇祯当皇帝之后,陕北便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陕西三边杨鹤被派去平定起义,可是他手下无将,情急之下,便让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这一下就打出了名气。
在此后的数年,洪承畴一路平叛农民军的起义,几乎连战连捷,而力图挽救明廷的崇祯对他自然也是器重有加。
公元1634年,洪承畴出任大明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的军务,成为了明廷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
在这期间,洪承畴麾下有很多猛将,姜瓖、左良玉、白广恩、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贺珍、谭文等等。
而他们的对手则是李自成、张献忠、王光恩、高杰、蔺养成、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白文选、冯双礼、刘忠等人。
有意思的是,20年后,洪承畴再次出任大清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湖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五省的军务。
而此时他的手下则有姜瓖部将王辅臣,左良玉部将张勇,高杰部将李本深、胡茂桢,以及白广恩、刘忠、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等人。
他的对手则换成了李自成侄孙李来亨,张献忠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王光恩的弟弟王光兴、王光泰,蔺养成的部下张光萃,以及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贺珍、白文选、冯双礼、谭文等人。
这也就是说,洪承畴打来打去,还是那群人,只不过有些人则从他的手下变成了对手,当真是造物弄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洪承畴成为了俘虏
崇祯十一年,关外的清军决定趁着明军和起义军打得火热之时出兵南下,仗着在马背上的优势,清军一路所向无敌,崇祯无奈只得将洪承畴从息县调回防卫京师。
一场大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一年的秋天,皇太极领兵攻占了义州,并以此为跳板进攻锦州,锦州是明廷的军事重镇,洪承畴自然知晓其中利害,便与清军在此地展开对抗。
可最终洪承畴没能抵挡住清军的进攻,不仅将明廷的大军尽皆葬送,而且他本人也成为了皇太极的俘虏。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洪承畴能力不足,崇祯皇帝也难逃其咎,面对清军的长期围困锦州,洪承畴提出步步为营,且战且守的战略,可是崇祯不采纳,他怀疑洪承畴有异心,便多次督促他尽快与清军决战。
可是速战速决哪有那么简单,皇太极兵出奇招,切断了明军的粮道,连带着直接断了洪承畴的归路,此时洪承畴则坚持决一死战,可是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他们所主张的是南撤,最后明廷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抵抗大军,便由于政见不一致而土崩瓦解。
崇祯十五年,清军攻破了松山城,洪承畴也成为了俘虏,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般没了。
洪承畴的真实想法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皇太极觉得他是个人才,将来会对自己南下有所帮助,便多次劝降他,可洪承畴根本不理睬,甚至将劝降的人臭骂了一通。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洪承畴甚至还多次绝食抗议,但就这么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最终还是弯了腰。
洪承畴虽然多次绝食,但他并没有选择自杀明智,这让皇太极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招降,后来还派他最信任的大臣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
范文程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劝洪承畴投降,而是与他谈古论今,正在谈话之间,牢房的上面突然掉下了一块灰尘,正好落在洪承畴的身上。
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则用手多次拍打落在自己身上的灰尘,范文程暗笑不止,随即告辞,并向皇太极汇报工作,他说:
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意思是说,洪承畴没有以死明智的决心,他根本不会寻死,他对于自己破旧的衣服都极为爱惜,自然也会极为珍爱他的生命。
在此之后,范文程还建议皇太极对洪承畴施以优待,后来在亲自接见洪承畴的时候,还脱下了自己的貂裘,披在了他的身上,洪承畴感激涕零,俯首称臣,自此民族节气荡然无存。
洪承畴投降了,皇太极对他也是十分器重,洪承畴开启了崭新的人生,而大明则走向了灭亡。
我们仔细想想,范文程的说法确实很在理,如果一个人一心求死,怎么还会在意身上的灰尘?
洪承畴这般屡次拒绝投降,或许只是为了让自己在投降之后有更多的政治资本罢了。
福建南安民间老房子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大门外加制一扇矮门,叫六篱门,其功能主要是拒鸡犬于门外。但南安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说,这背后有故事。
说起这故事,南安人不免会在脸上浮现骄傲的神色——因为这故事与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有关。史书上虽然没记载有这个英雄母亲的名字,但她的第二个儿子非常有名。老太太一共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洪承畹,小儿子叫洪承畯,最有名的二儿子叫洪承畴。洪承畴是个牛人。老洪家祖宗八代都是贫农,到了洪承畴这,好家伙,祖坟冒青烟了,这小子竟然在万历43年(1615年)考中19名举人,次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时年24岁。洪承畴文也来得,武也来得,并非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崇祯初年,陕西、山西、河南天旱,又兼蝗灾,百姓饥荒,变乱四起。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军,手脚麻利,立竿见影。崇祯皇帝于是任其为陕西三边总督,到陇东晋西追剿义军。后来,又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洪承畴的军事颠峰是在崇祯十一年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迫得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不过,随着清皇太极的咄咄逼侵,崇祯调整了洪承畴的工作环境,授其蓟辽总督,派他领九边精锐出关解锦州之围。
谁也想不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后,变节投敌,转身成了清兵入关的引路人。洪承畴被俘之初,外界误传他以身殉国。崇祯皇帝悲痛欲绝,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南安人看重的不是崇祯皇帝对待洪承畴降前降后的态度变化,而是看重于赞颂洪承畴母亲的深明大义。他们最津津乐道、最引以为最骄傲的情节,就是:洪承畴老家福建南安洪府,最初被崇祯皇帝钦定为“忠烈之门”。当老洪家上上下下为洪承畴做“忌日”的时候,突报洪承畴回故里来探亲,衣锦还乡。洪母傅氏不信,再三探明,确认儿子未死,且已投敌,不由怒发冲冠,大义凛然,命人在大门外迅速加制一扇矮门,拒逆子于家门之外。洪承畴被阻而不得入,问其母为何不开门,洪母说:“你知道此门吗?此六扇矮门,叫作六离门(六篱门),凡卖国求荣者,母不以为子,妻不以为夫,子不以为父,六亲不认,众叛亲离!”洪承畴听罢狼狈而逃。南安人还称,洪母后来病逝,因为叛逆之子的缘故,无颜面见祖宗,便在自己脸上盖了一块黑纱。这一习俗流传下来,闽南不少地方老妇去世,至今仍要遮盖一块黑布。不过,南安人所引以为豪的这一段情节是假的,属历史鸡汤文。
该鸡汤文的始作俑者是清人刘献庭,其在笔记《广阳杂记》中编造了“洪母骂畴”段子,即洪承畴入北京后,专程回福建接其老母上京享福。其母见此叛降逆子,挥杖大骂:“汝来迎我,将使我成为旗下老婢吗?我要打死你这恶人,为天下除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家林舒谦根据这一段子,敷衍成闽剧小戏《洪母》,说福建民间不知流行了多少千年的、用来拒鸡犬的矮门(六篱门)是洪母的发明,其在洪承畴回乡省亲时专门制作,以示六亲不认、众叛亲离之意,拒洪承畴于门外,并在斥子之后举火自焚,誓与逆子决绝。闽剧很有趣,骂汉奸骂得解气、带劲,后来又被编成京剧,剧名叫《洪母骂畴》,剧中“骂畴”的唱词更加淋漓酣畅:“我大明忠良臣世代不尽,开国公常遇春;保京都的于兵部;御倭寇的戚继光;袁崇焕、李如松、邓子龙;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敌碧血洒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到如今郑成功兴师厦门,驱胡臣操兵将虎跃龙吞。天道无情且休论,人心不死浩气存。谁似你屈膝投降天良丧尽,不忠不孝、无情无义、无国无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众无亲、卖国求荣、利欲熏心、认贼作父的无耻人!”但是,上文已经交待,洪承畴祖宗上八代都是贫农,而洪承畴的父亲名叫洪启熙,根本就不是什么洪宗岱,则唱词里“你的爹爹洪宗岱,抗敌碧血洒征程,英烈忠魂震乾坤”这一句,只能承担搞笑作用了。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被这戏剧骗了,以为史实就是如此。戏剧界于是又由《洪母骂畴》演化出诸如《庄妃劝降》、《承畯贬兄》、《素月孤舟》、《六离门》等小说、戏剧、说唱,继续欺骗群众。同样,这些故事都假得不能再假。
《庄妃劝降》讲的是洪承畴兵败被俘之初,坚持国家民族大义,宁死不降,后来经受不起庄妃的色诱,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做了个可耻的叛徒。这则故事假得非常明显,要知道,庄妃是皇太极的爱妾,皇太极岂肯会让她牺牲色相去勾引一个阶下囚?!最主要的是,洪承畴好男风而不喜女色,其官位显赫,终其一生只娶一妻纳一妾,怎么会在生命垂危之时为一个中年妇女心动而变节?!补一笔,洪承畴好男风这一特点,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有非常精彩而细致的描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承畯贬兄》讲的是洪承畴的胞弟洪承畯对其降清不满,兄弟吵闹反目。洪承畴欲杀之,洪承畯见势不妙,逃回老家。洪承畴率众追杀,追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洪承畯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良心受到责备,悻悻返回京城。《素月孤舟》讲的是洪承畯躲过兄长洪承畴的追杀后,置小船于英溪隐居,不食清粮,只吃“明糖”,意为“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后人为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在他舶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六离门》讲的是洪承畴告老返乡,“姑姨舅妗”都拒之门外,不予相认。现在的南安人煞有介事地说,洪承畴任五省经略回乡省亲时,择地于泉州市旧城区东部、东接菜巷、西至西边巷处(在东街通天宫对面的一条小巷)建造豪华府第,人们称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但这座府第,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居住。传说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到家乡搬请母亲。他母亲漫骂洪承畴是个“不忠不义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变节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词,斥责洪承畴,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变节,愤然剃光头发住进尼姑庵。亲故不齿,乡里难容。背明降清的洪承畴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府衙空荡荡的诉说着不仅的国仇族恨。
但以上故事和传说全是假的,真相可以用一段史料记载来说明:“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畴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铭以及老家人陈应安,自泉赴江宁报父丧,承畴即派差官唐士杰福建接母。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宁。顺治五年四月承畴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道回京。洪妻李氏及儿媳林氏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家,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解释一下,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于顺治三年九月在福建南安家里病逝,到了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洪承畴的胞弟洪承峻携带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以及一个名叫陈应安的老家人从福安南安到南京洪承畴的任所报丧。洪承畴于是派差官唐士杰前往福建接母到南京居住。洪母即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洪氏阖家老少欢聚于南京。顺治五年四月,洪承畴回北京述职,又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起回北京居住。洪承畴李氏及儿媳林氏(洪士铭之妻)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开福建南安,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由这条史料不难看出,洪母没有骂过洪承畴,更没有与逆子决绝、举火自焚;弟弟洪承峻也没有写“大无良心”贬兄,更没有“素月孤舟”隐居;妻子不是叫做莲心,也没有愧于丈夫的变节,更没有剃光头住进尼姑庵,而是全家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地投奔洪承畴,和洪承畴到北京享福去了。
现在南安人说洪承畴下场可悲,告老还乡后,“六亲”都不认他。其实,洪承畴在明清两朝为官几十年,只有在顺治八年送母回家一次。康熙四年病逝于北京,墓葬西直门外八里庄。所谓“告老返乡,六亲不认”云云,全是一派胡言、纯属捏造。洪承畴的一生,除了松山兵败被囚那段短暂时光过得不开心外,其余都风光快乐,而且全家鸡犬升天,甚至他的农民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沾了他的光,得追赠上一连串如“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职。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中顺治乙未科殿试二甲三十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正卿,官运亨通,福禄无边。洪承畴的孙子洪奕沔虽然只是一介秀才,却是清廷和硕亲王的女婿,身份威赫的额附爷。2006年,洪承畴纪念园在福建南安隆重揭彩开园,高大的牌坊上镌刻一副金字对联:“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即是大英雄。”
2007年,洪承畴纪念馆洪承畴塑像揭彩,纪念馆挂出“”横幅,两边竖对联,上联为“论武略文韬名传汗简”,下联是“数丰功伟绩无愧英雄”。洪承畴纪念馆开业之际,曾有迷信《洪母骂畴》戏文的人好奇发问:洪承畴曾有过“六亲不认”的丑史,那他有没有后代呢?自称洪承畴14代后人的洪建昌慨然回答说,肯定有后代,而且还具有皇室血统。先祖洪奕沔在康熙年间建功立业,由康熙做媒,娶了硕亲王之女。现在,洪氏后裔主要居住在北京南锣鼓巷,“孝义为本,耕读传家”是我们洪氏的百年祖训。再说了,今天北京还留有洪承畴的宅院,没有我们后人的打理也保留不到今天吧。洪承畴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现在还是一笔糊涂账。但洪承畴的母亲,绝对不是戏文中那个深明大义、堪与岳飞母亲并列的英雄母亲,这一点,必须辩明。最后,用周同谷《霜猿集》里一首咏叹洪承畴的诗来结束本文:松山战骨未全枯,再建功名佩虎符。终是风沙容易老,白头南渡又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