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

news.xixik.com   2020/9/11 19:31:18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1947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文成县。1963年的时候浙江省行政区域调整,青田县划归丽水市,但是南田从青田出来并入现在的文成县,所以刘伯温的时代他籍贯确实属于处州青田,但是按现在地理上已经是温州文成了。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故又称刘伯温。后世也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天才。据传他七岁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书只要看过一遍就能牢牢记在心里。不光记忆力好,他的逻辑能力也天生就强,年仅十岁出头时,就可以跟私塾老师大谈儒家讲义,而大多数同龄人连读都吃力。

中国历史朝代表

别人可能一辈子都考不中的秀才,刘伯温12岁就能考中,后来小刘跟从名师学习儒家经典,他每本书读两遍基本就能背下来,并且还能根据文意发散自己的见解看法,老师一听,这书还能这么理解呢?刘同学你再跟我讲讲吧。

很快一般的老师就教不了他了,刘伯温后又跟随名儒郑复初学习,这人可大有来头啊,《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是他弟子,郑复初教了刘伯温几天后连声称奇,他找到刘伯温的父亲,说您这孩子太牛了,根本不用我教他,就是他自己自学以后的成就也远在我之上。刘伯温也不负众望,没过多久就把儒家经典全学会了,之后他闲着没事又开始研究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基本上什么领域的书都看,而且学什么精通什么。

刘基23岁时,他一举中了进士。在那个殿试三年一届,汉人不被重视,考核经常徇私舞弊的元朝,出生平民的他第一次考试就是进士,可见其天才程度。他也是中华历史上最年轻的进士之一,震撼力不亚于今天20出头的博士生。

那时,战火频发。为了躲避战乱,刘基就只能在待在家里,足足有三年之久。三年后,他的第一封任命来了:县丞。

这是一个八品芝麻官,类似如今的副县长,是帮助县长处理公务的。刘基见自己没有得到中央职务,有些失望。不过再芝麻的官也是官,他决定认真干。

自幼饱读诗书,受儒家理念影响的他,自然是勤奋刻苦,执法严明。他走访乡间,询问百姓的想法,并且发现了一些乡绅与官府勾结,手眼通天,欺男霸女。年仅二十六,志在天下的刘基眼里揉不得沙子,干净利落地把乡绅噶了。

之后,他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因此非常受到百姓的称赞。那些乡绅恨他入骨,但万幸,刘基的长官还是很信任他的,所以一直相安无事。

然而,社会的毒打迟早要来。刘基终究还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物:蒙古人。蒙古人在元朝社会是人上人,刘基得罪的还是蒙古贵族。于是,他干净利落地丢掉了官帽。要不是他闻名于百姓,受到地方长官的赏识,恐怕连性命都难保。

刘基就这么在意气风发的而立之年丢掉了工作。他内心对元朝十分不满,直接退隐山田了。

退隐后的刘基也没闲着,而是周游江南,与同样怀才不遇的文人们交流沟通,成为了民间知名学者。在这个状态持续八年后,公元1343年,元朝朝廷又给他发了一份offer。

这次的任命,看重的是刘基的大儒身份,请做江浙儒学副提举,类似江浙一代的教育部副部长,兼职主考官。这官有从五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重点在于,当时元朝内政凋敝。身为蒙古人的皇帝发现自己的同胞实在是不擅长管理朝政,把国家整得一团糟。于是元朝末期开始接纳汉人为官。刘基作为地方教育部的高级长官,下可挖掘人才,上可与朝廷沟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此外,作为主考官,每个榜上有名的人都会奉他为老师。所谓“桃李满天下”指的就是那些曾经做过许多届考官,学生遍布朝堂的人。虽然地方考官不如首都考官,但形成一个小团体共进退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那年头,刚正不阿的刘基哪能如意。才干了一年,老是被潜规则教训的刘基就因为郁闷上书辞职,不干了。

辞官后,刘基又是过了长达九年的隐居学者生活。这段时间,他娶妻生子,与文人墨客来往,谈论诗文礼乐,据说还曾与远道而来的日本人交流学问。

公元1352年,已经四十一的刘基没被元朝忘记,又接到了offer。这第三次是让他当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地方军区参谋,官位要比之前的教育部职位高。这次,刘基的主要工作是平叛。

当时,元朝已经遍地烽火,完全压制不住了。而江浙一带以方氏兄弟的队伍最大。元朝下了重赏,让百姓围剿方氏兄弟的队伍,按人头论赏。结果,老百姓在踊跃报名,自告奋勇的立功之后,地方官员因为层层受贿,竟然发不出赏金,全自己贪了。于是百姓十分失望,方氏兄弟地位也更稳固。

刘基虽然文人出身,但是战略眼光完全没落下。他屡屡进谏,把方氏兄弟逼得有意投降。元朝不愿意浪费太多精力,就想同意招安。刘基一看这还了得。方氏兄弟是起义首恶,反复无常,招安无异于引狼入室。他赶紧上书,表示匪首不能留,否则后患无穷。

结果,方氏兄弟凭借掠夺来的财富,贿赂朝廷官员,同意了招安。于是朝廷给方氏兄弟封了大官,还要高于刘基一两级。百姓们见自己帮助朝廷拿不着钱,起义者却被封了大官,反而开始羡慕起义军了。元朝在这些地区的权威土崩瓦解。

方氏兄弟得了便宜,就不停地给刘基穿小鞋。刘基愤怒异常,再度辞官回家。

刘基再度隐居,但是,他内心中的那团火从来没有熄灭。

古来儒生都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理想,已经是大儒的刘基自然不例外。因此,哪怕三番五次地对元朝失望,这团火还是促使他在四年后又当了都事,也就是地方军区参谋。

这次,他干了三年,帮助元朝打击起义军。然而,元朝怎么可能让他安心。他的长官因为看不惯他,故意不记录他的军功,没有发应有的奖赏。

刘基对元朝彻底失望,绝了为官的念头,决定安安稳稳当个民间学者。于是,他第四次辞官回了家。

一年后,朱元璋攻下了南京城,听说民间有隐士大儒,就派人去招。

这时的刘基已经五十岁了。他内心的火焰似乎早已熄灭,只求安心治学。但是,面对朱元璋的招募,他似乎又心动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元朝乱世,早晚得被一个人终结。这个人,会是朱元璋吗?

隐居的时间,刘基并没有闲着,他也在关注着时局。此时他综合信息,审时度势,得出了结论:朱元璋最有希望。

心中的火再次燃起,他决定试试。

公元1360年,刘基出山,来到南京城,见了朱元璋。他发挥所学,向朱元璋陈述时局,献计献策,引起了朱元璋的共鸣。于是,他被委任为谋士,跟随左右。

那时,西南的陈友谅大军北进,打入安徽。他的部队兵强马壮,连战连胜,士气正是高昂的时候。此刻,挡在陈友谅面前的只有一人:朱元璋。

面对陈友谅的步步紧逼,朱元璋召集手下人商议对策。有的主和,又的主退,总之避其锋芒是主流看法。朱元璋对这些发言有些不满,于是沉默。

很快,他看见了同样沉默的刘基。

虽然得到了朱元璋的任用,但是经历过宦海沉浮的刘基早就没了年轻时的冲劲。他决定观察观察这个队伍值不值得自己奉献,所以没有强出头。这时,他也看到了朱元璋的眼神。他看懂了。

会议结束后,朱元璋果然让他去了内室,并开门见山的问:“你怎么看。”

刘基微微一笑,道:“陈友谅此人性格暴虐,不把天下人放在眼里。主公您虽然势力较弱,但将领勇猛,士兵团结,这仗完全有的打。正所谓骄兵必败,只要您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再埋设伏兵,陈友谅必败。”

朱元璋点点头,这正是他的想法。他的直觉从没错过,这次,他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鄱阳湖大战中,刘基巧施计策,引陈友谅孤军深入,船只在落潮时搁浅。朱元璋率军大败陈友谅。在之后的战役里,朱元璋乘胜追击,最终消灭了这一最大的敌人。

在这次战役后,刘基也认可了朱元璋的队伍,屡屡向朱元璋提出精妙的计策。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葬于青田武阳夏山。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又是文学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刘伯温是温州人?还是丽水人?

在历史书上,刘伯温一直称为青田刘基。《明史·刘基传》记载:“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在现在的历史解说里总会写: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

刘伯温和温州的关系?刘伯温老家是哪里?刘伯温的家乡是什么地方呢?刘伯温葬于何处?

青田是丽水市下辖的县,文成是温州市下辖的县。那么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刘伯温老家到底是浙江青田还是温州?

文成县地形图

文成县卫星地图

文成县行政区划

刘基是明朝人,出生于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而温州文成县是570多年后(1946年)才划青田、瑞安、泰顺三县的部分地区(包括南田)以刘基谥号“文成”组建而成的/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在刘基出生时根本就没有文成县的存在。

那时南田属于青田县,而青田县和文成县都归温州市管辖。1958年10月撤销文成县,和瑞安县合并。1961年9月,文成县又从瑞安县析置。1963年的时候浙江省行政区域调整,青田县划归丽水市,但是南田从青田出来并入现在的文成县,所以刘伯温的时代他籍贯确实属于处州青田,但是按现在地理上已经是温州文成了。

所以说,刘基是青田人不应该有异议。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在唐朝属中国,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领地(李白真的是外国人 不是韩国的是哈萨克斯坦的),但是李白是中国人,这是历史传承不会有异义。再比如,左权将军1942年战死在山西辽县,为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但是不能说左权将军就战死在左权县吧!

青田县是刘基人生从出生、成长到归隐、逝世不可割舍的部分,刘基曾留下“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的诗句,而文成县作为一个现代的地域(刘基死后570多年才立县),与刘基并无历史关连。说刘基是文成人,就等于剥离了刘基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渊源关系,刘基的籍贯只有与青田相连,其历史背景才是真实丰满的。 所以,刘基籍贯正确的表述应为“刘基,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文成县)人”。

古代的确是丽水称处州的时间多一些,元末明初的时候处州也的确是相当于现在丽水的地方,但处州有时候也不全指丽水。隋朝设处州的时候是包括现温州的,温州在之前之后也都曾统辖过丽水,所以温州处州的区划不是历来那么分明。当然在刘基的年代,处州肯定不是温州,因为两者并存了。

但问题刘基不是处州城区人,而是青田县人。而处州青田与现在丽水青田又不是一个概念,他出生的地方是现在的温州文成南田,所以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温州文成南田人。总之,最准确的说法是明朝处州青田人。当你想说他是丽水人的时候,实际上是把明朝处州等同于现在丽水,又忽视现在青田县域变化的情况下说的。而说他是温州人的时候,则又是按照现在行政区划的出生地说的。说穿了丽水温州都是在抱名人大腿,只是所用依据不同罢了。另外民国的时候青田也曾属于瓯海道,而且青田由于与温州一水(瓯江)同文,所以现在的青田也是比较亲温州的。

刘伯温真的比诸葛亮厉害?

说起刘伯温,人们总是喜欢拿他和蜀汉的诸葛亮比较,都被说成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人。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俚语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莫非,刘伯温比诸葛亮更厉害,为什么?

当然诸葛亮比较厉害。在《明史》中,刘伯温(刘基)被排在李善长之后,与其他谋士并列,这个排名如果放在《三国志》,大约相当于曹操手下郭嘉、贾诩的地位。

个人能力:诸葛亮是刘备唯一的军师。虽然之前刘备还有过徐庶和庞统,但是诸葛亮加入时徐庶已经走了,庞统才干了几年,还没有很大成就就死掉了,这两个人的重要性自然无法跟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作为刘备唯一的军师,辅佐刘备从丧家之犬,飞黄腾达成为三分天下的『先主』,其才能之强,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而刘伯温呢,他是朱元璋很多个军师的其中之一,而且在历史上,刘伯温的重要性还低于李善长。如果说刘伯温是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而诸葛亮是把这两个角色都自己一个人演完的。朱元璋的夺取天下,得益于很多谋士各自的出谋划策,刘伯温只是其中之一,刘基在朱元璋的队伍里不是无法替代的,更没有达到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地步。虽然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把刘伯温吹嘘得神乎其神,几乎是诸葛亮再世,但是即使只讨论小说,刘伯温也只是诸葛亮的翻版,并没有超过。

其实,比起出将入相,他的学术成就要更高一些,是元末明初有名的大儒。他其实也没那么多心眼,更多是擅长明哲保身,是个相当纯粹的大儒。他的一生是仕隐并重的,频繁地徘徊在为官和隐居之间,到了明朝也依然如此。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他太纯粹,太刚,老是得罪人。

历史功绩: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时候,曹操统一天下的大势已成,大部分人都认为统一指日可待,而诸葛亮和周瑜、鲁肃、陆逊等人联手,把这个指日可待的统一硬生生地掰成了天下三分,这是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事,可谓是『逆天』之强。

元朝灭亡,明朝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元朝贵族自相残杀的结果。除了脱脱丞相,没有一个元朝贵族有心去平定反元起义,反而是养寇自重:借助反元起义,作为自己拥兵自重的借口;这才导致朱元璋的坐大。朱元璋灭元几无贡献 打农民军摘桃子捡漏成功。等到朱元璋兴兵北伐的时候,元朝已经没有能够和他对抗的力量。所以说:灭大元者,大元也。刘伯温所起的作用,是『助推』历史的车轮,而非像诸葛亮那样是『螳臂当车』,谁出的力更大,也不言自明。

刘基留下的传说很多,包括留下预言,晚年被下毒而死,或是更忠于元朝而非明朝。这些都是捕风捉影,多见于稗官野史,不可尽信。

民间有很多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说他前知500年后知500年,并且很多预言最后都成了现实,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烧饼歌》里的内容,烧饼歌据说是朱元璋和刘伯温的问答,比如朱元璋问刘伯温:“明朝都城要防备什么?”刘伯温说:“都城虽然巩固,但只怕燕子飞来。”这个燕子很明显,就是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并且烧饼歌中还有一句:八千女鬼乱朝纲,八千女鬼是个“魏”字,很明显这里说的魏忠贤,另外烧饼歌中还预言了清灭明,以及南明抵抗清军,如果这些预言都是真的,那刘伯温真的是太神了,可惜这些都是假的。

经学者研究,这所谓的《烧饼歌》是清末民初才出现的,刘伯温确实是学究天人,但民间把他说得无所不能,能够预言各种后事,这就是胡说八道了。刘伯温之所以被神话其实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朱元璋刻意炒作,他想把自己说成真命天子,就不断拔高刘伯温的地位;这第二就是刘伯温后人不断造势,花大价钱给他在道观做祠堂,把刘伯温塑造成了神明;最后就是明朝中后期的无良书商,他们打着刘伯温的名字,写了很多怪力乱神的书籍,民间百姓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刘伯温被越传越神,其实这都是迷信的说法。

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直谨守初心,从来没有堕落。为官时,他就执法严明刚正不阿;隐居时,他就著书立说严谨治学,两不耽误。他的一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为什么刘伯温被称为大明第一谋士?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伯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刘伯温真的有这么厉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明朝建立后只封了个诚意伯(伯11个,之前是侯28位,再是国公6个),位居功臣36位。

这就让人不禁生疑了:刘伯温功劳这么大,怎么却被如此不公平地对待?他如此足智多谋,怎么又会任人宰割呢?

事实上,作为儒家和谋士的刘伯温,的确是有才华,不过并不像民间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其实,翻开正史,这一切都不难解释。

首先必须澄清的一个事实是,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刘伯温在跟随朱元璋之前在做什么?

公元1333年,23岁的刘基考取进士。但根据元庭的制度,年满25岁才可应考,刘基谎报年纪还是蒙混过关。1336年正式踏上仕途,任瑞州路高安县县丞,也就是今天的副县长的位子。饱读诗书的刘基,儒家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包负不能实现,在任五年后郁郁辞官。往后1349年,1358年共辞官三次,总数在元庭做了25年的地方官。

朱元璋起兵抗元时,路过浙江,听说刘伯温挺有才学,便派人去拉他入伙。不过头一次刘伯温没答应,他想第一次就出来未免显得过于廉价。第二次朱元璋派人去请才肯出山。这也许就是文人的傲气吧。

人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真的像民间传说的那样神吗?真的可比肩汉处之张良?

说他有军事韬略,看看他的两本书《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但是这两本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引用不说,就连其具体内容也鲜有人提,可见是没什么价值。还有人将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功加在刘伯温身上。说是刘伯温制订的平定天下之大计。笔者认为这完全是穿凿附会。1360年刘伯温就在朱元璋手下做谋士了,灭陈友谅是在1363年,已经做了三年谋士的他,在陈友谅打过来时朱元璋才匆匆迎战,还差点被困死在船上。这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干的事吗?

由此可见刘伯温并不是什么帝王师,他只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家知识分子而已。这从他几次辞官又回来做官就可以看得出,并不是什么功成名的隐士。

他并没有什么超自然力量,史籍中有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南京有所谓“天子气”,这无疑是无稽之谈。真实情况就是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说的,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由于在群雄中,朱元璋能够礼贤下士,表现出了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特别是他并非一味破坏,而有建设的动力,这对刘伯温这样知识分子,才具备了强烈的吸引力。

而在功勋方面,刘伯温的功劳其实并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没有官衔。至于说刘伯温制定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大计,也是牵强的,例如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上,如果说刘伯温真的料事如神,他会令朱元璋遇到这么大的险境么?

再说到修建北京城之类的事,其实朱棣定都北京时,刘伯温已去世多年,所以无从谈起。

因为刘的实际功劳并不大,所以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伯温,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诚意伯并不是什么高级爵位,连侯爵都不是,只是一个最次等的子爵。

看看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长的封爵,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同时“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徐达的封赏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

看着多风光,再看看刘伯温的,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跟他们两个相比,刘伯温可以说是爵位最低,俸禄最少,连徐达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这爵位俸禄低也就是算了,关键是封爵第二年,就让刘伯温辞官了,还因为胡惟庸的陷害,连爵位也没有了。

刘伯温在朝中的官职也仅仅是御史中丞。这个职位放在后世也仅仅算个厅级干部,相比于李善长宰相的官位差太远了。明朝开国六公爵,这六个人中只有李善长一人是文官,其余的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军。为何李善长是个文官,却能够位列“六公”之一,而且是六公中的第一位呢?朱元璋最信任的臣子就是李善长,别看李善长是个文官,平时打仗的时候,他只是处理后勤问题。但是在朱元璋的心里,他才是最可靠的臣子。正是因为这个相信,所以李善长能够位居宰相。跟着朱元璋从头创业到尾的是李善长等淮西同乡人,而刘伯温只是半道出家的同伴。在刘伯温加盟明军的时候,朱元璋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刘伯温的加盟也只是锦上添花,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刘伯温虽然一直随军出征,但他的官位仅仅是个参谋。

刘伯温的能力和功绩明显被后人夸张化了,他对朱元璋的帮助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多。除此之外,刘伯温因为性格问题,时常惹怒朱元璋。公元1367年,当时发生了一起天狗食日现象。古代科技不发达,而且很迷信,所以人们都感觉到害怕,认为灾难要到来。刘伯温则上书说,这个现象出现,都是因为国家不太平,上天做出的警告。并要求朱元璋承担起错误,并祭拜神明,表示会好好管理国家。刘伯温的说法,在今天看来自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是在古时候,人们却相信了,人们都要求皇帝祭拜神明。虽然朱元璋按照建议做了,但是心中很不痛快,这种不痛快也转变为对刘伯温的不满意。

有一次,西北发生旱灾,刘伯温又上书,请求皇帝允许他处理监狱的冤假错案。朱元璋同意了。碰巧的是,案件刚刚处理完,一场大雨结束了旱灾。而这件事情之后,刘伯温也得到了皇帝的嘉赏。此后,朱元璋时常让刘伯温处理“旱灾”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现代科学家也没有办法每一次准确预测天气,更不要说刘伯温了。后来,刘伯温就真的错误预测了灾情。本来他对皇帝信誓旦旦的承诺过,旱灾会得到解决,但是并没有。朱元璋大怒,而身边的臣子也出面指责刘伯温,说刘伯温故意欺骗圣上。

墙倒众人推,刘伯温也没想到一次失误会使得自己遭受这么严重的责骂。当时刘伯温家中正好出丧事,他就趁机上书辞官归乡。朱元璋也不挽留,直接放他离开了。刘伯温一直活到64岁,按说这个年龄也是古代正常死亡的年龄。正史的说法,刘伯温是病死。

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在历史上会那么出名呢?其实这是出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出身是最差的。直到称帝后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为了让他显得是顺承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经大量编造个人神话,比如,他曾自称自己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刘伯温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可以经常编造出一些所谓的“天象”来证明朱元璋是受命于天,因此朱元璋也就乐得在诏书中刻意突出刘伯温的“神迹”,其实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功劳,不如说是朱元璋利用刘伯温而对天下实施的一种障眼法,来神化刘基的同时来神化自己,神化自己的皇位是天命所归。刘伯温也因此得以被树为了朱元璋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而一旦功成名就了,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刘伯温这种角色了,他一改往日对刘伯温“如胶似漆”的态度。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甚至于,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宋濂、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温和明代其他开国功臣一样,日子相当不好过,洪武四年,刘伯温便辞官回家,朱元璋也不留,直接批准。据说刘伯温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一切低调行事,连地方官都不见,以至于县令只能换上便服求见,会晤中途,县令一亮明身份,刘伯温马上变色,自称小民,便立即躲起来了。

至于刘伯温最后是怎么死的,民间相传是因为刘伯温生病后,与其素有间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太医前来看病,实际上是来下毒。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后,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自此病入膏肓不治身亡。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必去考证,只需要知道,无论如何,刘伯温作为一名弃子,对朱元璋早已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就可以了。

讽刺的是,由于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蓝玉等后来纷纷被朱元璋打成了逆党(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过河拆桥大杀开国功臣?),以至于后世实在找不到什么典型人物可以吹捧,于是朱棣登基后,刘伯温又逐渐被明朝树为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了。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明朝第10个皇帝朱厚照就觉得太祖亏待他了,于是赠他为太师,并追谥“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看到了没?是后世的后主追赐,并非当朝的荣誉,水分是很大的。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能够明白了,真正神的不是刘伯温,而是朱元璋手里那吃人的皇权啊!

既然都知道刘伯温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但是后世明朝为什么要如此的神话刘伯温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1、在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中十有八九已经被杀完了,要神话朱元璋这些人肯定是不能用来当绿叶的,所以才把本该在40名的刘伯温放在“国士无双”的位置了。

2、朱元璋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乐意营造刘伯温的种种“神迹”,他既有谶纬之学,又是前朝儒生,刚好合适。所以这些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

3、刘伯温是朱元璋所以开国元勋中学历最高的,没有念过书的朱元璋捧他自己也有面子。

4、刘伯温不但有文采,懂风水,还有过从军的经历,能文能武。这种人最适合用来神话。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的确有所才华,但是绝对不是那种夜观天象,呼风唤雨的神奇。不管怎么,都只不是历史进程的一个棋子而已,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里。

刘伯温逝世过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抬高刘伯温的地位,大肆赞扬刘伯温的天下无双。统治的推崇,再加上刘伯温本身有德有才,更加抬高了刘伯温的形象。

身为一个生活21世纪的青年才俊,我是不相信这些神啊鬼啊的东西的,如果有人说他能通阴阳,我一定会觉得这厮是个“神棍”和江湖骗子,当然对历史人物来说,他是民间神话的结果。刘伯温可能就是这么一个身不由己的人,他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厉害,但无奈死后被人疯狂吹捧,拦都拦不住。

刘伯温没有这么厉害,是当时的统治者也就是朱元璋将他神化了。刘伯温确实有经纬之才,而且过目不忘,但是不至于成“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统治者引导百姓将他神化。如果正如他这么厉害,怎么没有预测到大明王朝短短的200多年间就被朱家皇帝糟蹋的千疮百孔然后被一个只会骑马打仗的少数名族夺走了江山。而且大明王朝的的皇帝个个是奇葩

各国首都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结束语

刘基留下的传说很多,包括留下预言,晚年被下毒而死,或是更忠于元朝而非明朝。这些都是捕风捉影,多见于稗官野史,不可尽信。

后世也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这也是过誉的。朱元璋手下贤臣猛将一大堆,他自己都是一个天才。刘基在朱元璋的队伍里不是无法替代的。

其实,比起出将入相,他的学术成就要更高一些,是元末明初有名的大儒。他其实也没那么多心眼,更多是擅长明哲保身,是个相当纯粹的大儒。他的一生是仕隐并重的,频繁地徘徊在为官和隐居之间,到了明朝也依然如此。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他太纯粹,太刚,老是得罪人。

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直谨守初心,从来没有堕落。为官时,他就执法严明刚正不阿;隐居时,他就著书立说严谨治学,两不耽误。他的一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