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日本文字出现的比较晚,大约在公元248年,当时还是曹魏时期,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直到公元5世纪,相当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日本才开始有文字记载,而且使用的是汉语。而中国早在商朝就开始使用甲骨文,比日本早了1000多年。因此,日本文明也比中国晚了许多年。
中国对日本称呼,经历了多次变化。秦朝时,日本被称作“东夷”,汉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朝贡,表示愿意做中国的附属国,汉光武帝刘秀赐给日本国王为“倭王”;唐开始,中国人称日本人为“倭寇”,“寇”是“贼”的意思,因为日本人在14-16世纪期间经常骚扰中国沿海,称之为“倭”是因为他们长得矮小。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时期,日本有100多个诸侯国,每年都来向汉朝进贡。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同时,《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也有“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的记载。翻译过来就是,东汉初年,日本国王派使者来汉都洛阳进贡(日本想借着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使者自称日本大夫,光武帝刘秀以日本人身材矮,遂赐“倭国”,并赐给我国国王一枚金印——汉倭奴国王印。
金印流往何处,最有可能的就是日本。果不其然,1784年的一天,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上的一个农民在进行农田作业时意外发现了一枚金印。这枚印章纯金铸成,通体方形,阴刻篆体“汉委奴国王”五个字体。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金印。
后来,经过别人的介绍,他把这枚金印卖给了名叫黑田的领主。黑田得到金印后,进行了仔细研究,却最终也没研究出个所以然,甚至连金印上面所篆刻的文字都不认识,这让他相当郁闷,并把金印收藏在了家中。很久之后,黑田带着这枚金印找到了日本的一位专家,得知这是1700多年前的文物,绝对的无价之宝,但就是这件金印,让日本人相当尴尬。这枚金印最后流传数代,最后陈列在福冈市博物馆。
原来,这枚金印是中国的汉光武帝刘秀赐给当时日本国王的,而且日本也因此有了“倭国”这个名字。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刚建立没多久,当时日本国王就派使者来朝贡。日本使者临走时,恳求汉光武帝为他们国家起个名字,本来刘秀是拒绝了,但看到日本使者态度如此诚恳,且漂洋过海来大汉一趟不容易,心一软就答应了。
汉光武帝刘秀认为,当时日本人个子普通偏低,且女多男少,臣服于大汉王朝,就给他们起了个“倭奴国”的名字,并赐使者金印紫授。日本使者相当高兴,并对汉光武帝跪谢,带着这枚金印回到了日本。当时日本的国王听说大汉皇帝给他们国家起了个名字,简直兴奋的不得了,更把这枚金印为权力象征,睡觉的时候都抱着它,生怕被他人偷走。
后来,日本岛发生了内乱,国王害怕金印丢失,就亲自把它埋入地下。该国王死后,国不复存在,这枚金印也就此消失了,直到1700百多年被这位农民挖出。经日本专家鉴定,这枚金印含金量高达95.1%,足以体现当时我国冶金技术已经相当发达。金印非常精美,蛇形纽,鳞状鱼子纹,阴文篆书,笔划饱满,方中有圆,章法平而不板,虚实相间,堪称汉印之中的佳品。
随着金印的行踪公之于众,人们对金印的研究逐步深入。在很长的时间里,日本的史学界怀疑他的真伪性,质疑声不断。
其次,人们在“委”上有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按照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委”通“倭”,“委奴国”即“倭奴国”;另一种观点认为,“委”字作委任解,“委奴国”作委任的奴国国王之意。其实,无论是作何种解释,专家学者都是不愿意接受的。
这种争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56年和1981年我国两枚汉代印章的相继发现,人们的认识才逐步归于统一。
“滇王之印”
“广陵王玺”
这两枚印章分别是汉武帝刘彻赐给滇王尝恙的“滇王之印”和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元年封刘侀为广陵王时赐给的“广陵王玺”。从时间上来看,这两枚印章都属于汉代,尤其是“广陵王玺”与金印时间相差无几,其字体和手法也是极为相似。这也意味着金印极有可能就是东汉的;从印制来看,金印与“滇王之印”无论是质地、印钮,还是尺寸,都如出一辙。最为关键是,后来人们将这两枚印章与日本的金印放在一起同时展出,更增添了金印是东汉之物的真实性。多方参照和印证之下,专家们初步承认,这枚金印确属东汉光武帝赐赠之物。
通过该金印可知道,日本最早的名字“倭奴国”(或倭国),是汉光武帝刘秀所赐,而那时他们国王对该名字相当满意。到了唐朝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当时日本国王觉得“倭奴国”有些讽刺之意,就恳求武则天为它改名。因扛不住日本使者的苦苦哀求,武则天就同意其改名为日本。
明朝时期,许多流浪的日本武士进入中国,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百姓对他们相当痛恨,就称之为“倭寇”。
日本宣称的2679年历史都根本经不起推敲
日本在二战以前一直盛行皇国史观;当然,在今天的日本,这种皇国史观也是很有市场的。皇国史观就是日本人认为它的第一位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是神下凡统治的国家。据日本记载,它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出现于公元前660年,所以日本就将公元前660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天照大神
每个国家纪年的方式都不相同,但今天我们都以公元纪年作为通用历法,所以有些地区也称公元为“西元”。现在是2019年,但按照日本的纪年方法就应该是2679年。日本这样做就是想说明它自己的历史很悠久、很古老。
神武天皇
我们先不讨论日本的这种皇国史观正确与否,单从客观的史实分析,日本宣称的2679年历史都根本经不起推敲。公元前660年,就相当于我国春秋齐桓公时期,但实际上那个时期的日本应该还是处在原始的氏族时代,也就是部落性质的石器时代。是因为战国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局势动荡,大量的中国人为躲避战火涌向朝鲜半岛及东渡日本;这些中原的移民给日本地区带来了文明。所以日本迅速就由石器时代直接跨进铁器时代,也就是为什么至今日本没有发现任何的青铜生产痕迹。
战国秦汉之际难民迁徙路线示意图
中国历史上对于日本如何诞生的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日本是徐福东渡的后代;但这种说法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也没有相关的文物能够支撑,只是一种猜想和推测。而关于日本地区在我国有确切记载的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元57年),日本九州岛上一个叫做倭奴国的小国家,遣使来华朝见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
倭奴国的使者给光武帝带来了礼品:十匹粗布、十根竹杖,十名奴隶。这些奉贡的礼品在当时汉朝可以说一文不值,但汉光武帝非常的高兴。因为使者不远万里远涉波涛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来中原朝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很诚恳的态度,皇帝觉得这些人忠诚可嘉。另外光武帝可能也没见过身高不超过1.5米的成年人;因为直到日本的战国时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5米;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兵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6米;所以在公元25年时期的日本人身高就可能更矮小。
矮小的日本武士
汉光武帝一高兴,就赏给他们一枚金印,上书“汉倭奴国王”。该印章的形式是按照赐给诸侯王的形式,长2.3厘米、高2.2厘米、重108克,汉代的印章都为配印,是可以随身携带在身上的。后来这个使臣就将这个礼物带回了倭奴国。然而在这之后,倭奴国就像消失了一般,再也没出现在我国正史的记载之中。但是这颗金印,在18世纪末在日本的福冈被挖掘出土;据说挖掘该印的农民将金印交给幕府之后,得到了20两白银的赏赐。在当时的日本20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6亿日元,可见这颗金印是被当时的幕府当作国宝来珍藏的。
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倭奴国不知道去了哪里之后,一直到魏明帝在位的时期,日本本州岛上兴起了一个国家,叫做邪马台国,它是由一名叫做卑弥呼的女王统治的。女王在公元239年派遣了一名叫做难升米的使者来华访问。魏明帝非常高兴,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卑弥呼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中国正史非常明确记载了来的是邪马台国,女王叫卑弥呼,使臣叫难升米;然而日本历史书上根本没有这段记载。日本历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天皇是在中国隋朝时期的推古天皇。对于这段历史上的谜题,两国学者现在还在争论不休。
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
有人认为这个邪马台国就是今天日本的直系祖先,邪马台也许就是“大和(Yamato)”的中文音译,后来在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运动将国名大和改为日本后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日本国。所以日本按照我国正史的记载,日本历史的开端应该在我国的汉代时期。
参考文献:《后汉书·东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