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特有的纪年名号,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一般都会在登基后开始用属于自己的年号来纪年,以示正统,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等,就算电视上没有那么多的清宫剧,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张口说上几个来。然而人们耳熟能详的年号大部分都是清朝的,顶多加上明朝的崇祯、嘉靖等。为何会如此呢?只是因为清朝离我们更近吗?朱元璋为后人立下很多规矩
明清两朝的皇帝与之前的皇帝在设年号上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前的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没有数量限制,经常是遇到个事就改个年号纪年一下。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规矩,每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就好了,不要改来改去了。这符合朱元璋的人生信条:凡是不必需的东西都是麻烦。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和后世的清朝皇室都继承了朱元璋的遗志,由此后世对明清两朝皇帝的称呼除了有庙号和谥号,还可以用年号代指,这是前朝历代皇帝不可享受的。一说大业皇帝很少人知道是谁,但一说隋炀帝,就很少人不知道是谁了。
年号有多少个
我们大多人能说上来的年号估计超不过十个吗,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一共出现过多少个年号呢?网上有说五百多个的,也有说六百多个的。具体多少个呢?我统计了一下:一共632个。
当然这个数字是有条件的,这些年号里面有重的,皇帝和他的文臣学士么偏爱“天”“元”“建”等字,吉利的字眼虽然有很多,但总归是有上限的,因此出现重复难以避免。另外,出现的年号也不止这些,许多只存在了很短时间又不被正统承认的割据政权,比如桓楚、方腊等,他们的年号不计入内,另外像立足西域的西辽国那样过于偏远政权的年号也未统计在内,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年号自然也不计数。
皇帝有几个年号
这么多的年号是属于多少皇帝的呢?我也数了下,298位皇帝。当然这个数字也有一部分水分,因为许多地方割据者也立了年号,虽然没有称帝,但延续时间并不短,在历史中也发挥过巨大影响,既然本文着眼于年号,就不能忽略他们。明清之前的皇帝平均每位拥有2.25个年号,如果算上一帝一年号的明清两朝,则平均数下降到2.13个。
那么哪位皇帝拥有的年号最多呢?答案是武则天。说女人善变有时候真不能算作性别歧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将女人的任性发挥到极致。她临朝称制加上登基合计21年,却用了18个年号,基本上是有个事就要改年号,在诸代皇帝中频率之高直追今日微商发朋友圈。或许武则天本来就是将年号看作自己的心情晴雨表了,欣赏一下女帝的几个年号:长寿、万岁通天、万岁登封。
那拥有第二多年号的是谁呢?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也不知道李治频繁“发朋友圈”是受皇后的影响,还是武则天受了丈夫的影响。
最后一位拥有两位数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他拥有11个年号,而且是年号制度的开创者。汉武帝登基的次年即为建元元年,“建元”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元”字是年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后来皇帝们换年号也叫改元。
汉武帝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不仅仅在于大败匈奴、开疆拓土,还在于他首创了很多沿用千余年的制度,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分州、诸侯推恩、察举荐人,都是刘彻在位期间创立的。不过刘彻登基时只有十六岁,前几年一直都是奶奶窦氏临朝听政,也就是说年号制度很可能是这位老祖奶奶定下的。又是女人……
一个年号用多久
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年,同时他在位时间较长,所以用了很多年号,足足有11个。虽然他的年号多,但很有规律,他的前六个年号都是六年一改。后五个年号中除了驾崩时的“后元”都是四年一个。刘彻如此操作并不是喜欢折腾,定期改年号其实正是设置年号的本义:纯用数字纪年对天不敬,使用年号可以方便人们记录上天降临的每一次祥瑞,比如某地出现了祥兽或者宝鼎,而这也方便史官记录某一阶段的事件。可以说年号就是用来记录上天旨意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诸国并立的时候,许多君主甚至都没称帝,就先急匆匆地给自己的统治区定下年号,正是为了表示得到了上苍的启示和祝福,昭示天下他们是正统。
到了后来,祥瑞太多也就稀松平常了,但是定期改年号的习惯不能丢,年号的命名就开始多样化了,时长也就不一定了。不过西汉两百年,绝大多数年号都在4-6年之间,算是坚守了年号初衷。
王莽打破了西汉皇室的统治后,年号制度也迎来了重大改变,年号时长没了定制,可长可短,纯看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商量。两千多年的所有年号做个统计算下平均数,答案是6.06年,这和最初的年号时长一般长,或许冥冥之中真有天意吧。
年号的平均寿命是6年,但一个年号最常见的有效期是3年,在632个年号中,有94个,个年号只使用了3年,其次有89个年号使用了2年,79个年号使用了4年。事实上,有效期在平均数以下的年号占到了72.5%。更换年号绝大多数时候都和政治斗争有关,对民间也会产生巨大影响,显然年号更换过于频繁,对于国家和老百姓来说又不会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有94个年号的寿命不到一年,这里面多数情况是由使用该年号的皇帝过于短命造成的,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几十位皇帝刚登基就死掉了:皇帝在古代确实是个高危职业。
这六百多年号中,最长的是康熙,足足有61年,次长的是他的孙子乾隆,足足60年。有人说一帝一号明清两朝太特别,那除去这两朝最长的年号是什么呢?答案是代国拓跋什翼犍的“建国”,该年号被使用了39年。代国是后世北魏王朝的奠基者,此时影响力还较小,而且远离中原舞台。刨去这个年号最长的是谁呢?答案是宋高宗赵构的“绍兴”。该绍兴就是浙江绍兴的那个绍兴,用地名做年号比较少见,如此命名自然是有原因的。相传北宋灭亡后,赵构被金兵一路追到海上,他一路逃到绍兴后方觉安定,于是对绍兴好感大增,又觉这个名字吉利,便把绍兴用作年号,这一用就是32年,直到退位。
年号有字数限制吗
大家熟悉的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的,在笔者统计的632个年号里,两字年号的比例为96.8%。从汉武帝开创年号以降,从没有哪个政权对年号的字数做出过明文规定,但总有傲娇的皇帝要打破常规。
在20个非两字年号里,历来神秘的西夏国贡献了8个,其中就包括字数最多的“天授礼法延祚”和“天赐礼盛国庆”。西夏人自建国后就一直设法在宋、辽和金中间维持独立,特意使用有别于诸国的年号或许也是个好办法。
至于其他的另类年号大部分都是四字的,比如武则天的万岁三联——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和万岁通天。除了武则天夫妇,还有一位喜欢改年号的皇帝选择了另类别致。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使用了7个年号,其中就有两个三字年号,中大同和中大通,此外还有大同、大同和普通,是的,萧衍用过“普通”做年号,而且普通了8年。萧衍虽是皇帝,但喜好佛法,甚至曾多次舍家企业出家为僧,据说这些莫名其妙的年号跟他尊崇的佛法有关。
年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正如前面所说,年号最初的本义是上应天意,下便万民,记录祥瑞,方便纪年。两汉期间的皇帝一般都是用一个表示重新开始的词作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比如汉武帝后的汉昭帝,第一个年号是始元,在后面的汉宣帝首个年号是本始,东汉光武帝的建武,汉安帝的永初。这些年号都有告别旧帝、开启新朝的涵义。除了首个年号,后来想换年号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像样的祥瑞,就会再另找一些表达新开端的词,尽量包含“建”“元”“初”“光”等词。
那么,什么样的祥瑞可以郑重到计入年号呢?这就要看臣子们如何揣摩上意了。汉武帝时某地挖出过一个青铜鼎,于是改元元鼎;汉宣帝时有人目击了黄色神龙,于是改元黄龙,后世还有青龙、神龙等称号;还是汉宣帝时期,长安未央宫出现露水,众人视为祥瑞,便改元甘露。或许是关中过于干燥了,连降个露水都能称为祥瑞。而且不光是汉宣帝,后世曹魏的曹髦、前秦的苻坚都用过这个年号。祥瑞可以是某种罕见的动物或器物,可以是气候现象,甚至也可以是仙人下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曾用“太平真君”来作年号。
南北朝以降,能表示初始的词基本用光了,各地上报的祥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靠谱,让皇帝应接不暇。所以后面的年号不再拘泥于旧义,像上面提到的佛系皇帝萧衍,大量使用佛教词汇来做年号,表达内心的一些期许。只是绝大多数皇帝不会选佛经,而是从《周易》取材,比如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唐懿宗李漼的咸通都是取自于此书。事实上唐朝皇帝的每个年号都与《周易》都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新皇帝大量使用期许国泰民安的词语来做年号,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后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宋神宗赵顼的熙宁等等,当然新帝的心愿能不能达成,都看上天造化了。
两宋时期,西夏、辽、金并立,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彰显正朔,大量使用包含“天”“大”“正”“统”等字的年号,在年号上费了不少心思。结果证明他们这都是白费力,被蒙古人一锅烩了。
元朝以武立国,且皇位更迭频仍,皇室混乱不堪。但元人在年号用词上面却极为平和,中规中矩,效仿汉人大量引用《周易》中的词汇来做年号。比如忽必烈的至元,元仁宗的延祐和泰定帝的泰定等,这些词都出自《周易》。蒙古人对此书是情有独钟,不光是年号,连国号都取自《周易》的“大哉乾元”,国都内各个城门的名字也都取自此书,像现在都还存在的地名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等,都是蒙古人根据《周易》取得。
明清两代特立独行,每位皇帝原则上只有一个年号,加上明清的皇帝登基时大多都已成年,对年号的选择上有很大发言权,故明清的年号在选择上都慎之又慎,基本上不会选前朝用过的,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像朱元璋的洪武,清穆宗的同治,一听就知道咋回事。每个年号都能和某位皇帝对应上,这些个性突出的年号也就成为我们最熟悉的一批年号。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区。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凡例
年号索引大体按照中国传统的朝代分章节,该朝代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年号列于该朝代之后,并分别以时间顺序排列。
每一条年号包括年号名称,使用该年号的君主名称,起讫时间和使用年数(不足一年的则为使用月数),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则会在备注中说明。开始和结束时间不明的则使用“?”代替。在年中改元或终止使用年号的,则在年份后按照传统习惯注明农历月份。灰色背景的年号为用其他政权的年号。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汉更始帝(在位:23年二月—25年九月) | |||
更始 | 23年二月—25年九月 | 3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魏文帝(在位:220年—226年) | |||
黄初 | 220年十月—226年 | 7年 | 七年五月魏明帝曹叡即位沿用[1]:15 |
魏明帝(在位:226年—239年) | |||
太和 | 227年—233年正月 | 7年 | |
青龙 | 233年二月—237年二月 | 5年 | |
景初 | 237年三月—239年 | 3年 | 三年正月齐王曹芳即位沿用[1]:15 |
曹芳(在位:239年—254年) | |||
正始 | 240年—249年四月 | 10年 | |
嘉平 | 249年四月—254年十月 | 6年 | |
曹髦(在位:254年—260年) | |||
正元 | 254年十月—256年五月 | 3年 | |
甘露 | 256年六月—260年五月 | 5年 | |
魏元帝(在位:260年—265年) | |||
景元 | 260年六月—264年五月 | 5年 | |
咸熙 | 264年五月—265年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晋武帝(在位:266年—290年) | |||
泰始 | 265年十二月—274年 | 10年 | |
咸宁 | 275年—280年四月 | 6年 | |
太康 | 280年四月—289年 | 10年 | |
太熙 | 290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
晋惠帝(在位:290年—306年) | |||
永熙 | 290年四月—十二月 | 9个月 | |
永平 | 291年正月—三月 | 3个月 | |
元康 | 291年三月—299年 | 9年 | |
永康 | 300年—301年四月 | 2年 | |
永宁 | 301年四月—302年十一月 | 2年 | |
太安 | 302年十二月—303年 | 2年 | 或作大安[1]:20 |
永安 | 304年正月—七月、十一月 | 8个月 | 七月改元建武元年,同年十一月复称永安,次月又改元为永兴元年[1]:20—21 |
建武 | 304年七月—十一月 | 5个月 | 同上 |
永兴 | 304年十二月—306年六月 | 3年 | |
光熙 | 306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十一月晋怀帝即位沿用[1]:21 |
晋怀帝(在位:306年—313年) | |||
永嘉 | 307年—313年四月 | 7年 | |
晋愍帝(在位:313年—316年) | |||
建兴 | 313年四月—317年三月 | 5年 | 也有只记到晋愍帝投降前赵时的建兴四年[6]。前凉多位君主沿用该年号[1]:30—33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桓玄 | |||
永始 |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 2年 | 初作建始 |
[9] | |||
桓谦 | |||
天康 | 404年— | ||
405年二月 | 2年 | 或作天安[1]:26 |
十六国时期
汉赵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张寔(在位:314年—320年) | |||
建兴 | 317年—320年五月 | 4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五年到八年。一作永安[1]:31 |
张茂(在位:320年—324年) | |||
建兴 | 320年六月—324年四月 | 5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八年到十二年。一作永元[1]:31 |
张骏(在位:324年—346年) | |||
建兴 | 324年五月—346年四月 | 23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十二年到三十四年。一作太元[1]:31 |
张重华(在位:346年—353年) | |||
建兴 | 346年五月—353年 | 8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三十四年到四十一年。一作永乐[1]:31 |
凉威王(在位:353年—355年) | |||
和平 | 354年—355年九月 | 2年 | |
凉冲王(在位:355年—363年) | |||
建兴 | 355年闰九月—361年十一月 | 6年 | 用晋愍帝年号,作建兴四十三年到四十九年[1]:32 |
升平 | 361年十二月—363年七月 | 3年 | 用晋穆帝年号,作升平五年到七年。一作太始[1]:32 |
张天锡(在位:363年—376年) | |||
升平 | 363年八月—376年八月 | 14年 | 用晋穆帝年号,作升平七年到二十年。一作太清[1]:32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龙兴 | 337年七月 | 侯子光 | 1个月 |
前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秦武昭帝(在位:384年—394年) | |||
白雀 | 384年四月—386年四月 | 3年 | |
建初 | 386年四月—394年四月 | 9年 | |
秦文桓帝(在位:394年—416年) | |||
皇初 | 394年五月—399年九月 | 6年 | |
弘始 | 399年九月—416年正月 | 18年 | |
姚泓(在位:416年—417年) | |||
永和 | 416年二月—417年八月 | 2年 |
后燕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凉懿武帝(在位:386年—399年) | |||
太安 | 386年十月—389年正月 | 4年 | 或作大安[1]:45 |
麟嘉 | 389年二月—396年六月 | 8年 | |
龙飞 | 396年六月—399年 | 4年 | |
承康 | ? | ? | 诸史不载。《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述异记》谓“吕光承康二年……其年光死,子绍代立。”。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根据《开元占经·卷一一三》引祖冲之《述异记》谓“永康二年”。根据各种书籍记载,吕光死于龙飞四年十二月(399年),同月吕纂即天王位,改元咸宁。由于根据《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述异记》,承康二年年号出现于吕光逝世当年,即龙飞四年。而各种书籍并无记载龙飞四年有承康二年,因此吕光在位时期应该无“永康二年”。后燕慕容宝、西秦乞伏炽磐均有永康年号,但时间上不合。[1]:46 |
凉灵帝(在位:399年—401年) | |||
咸宁 | 399年十二月—401年正月 | 3年 | |
吕隆(在位:401年—403年) | |||
神鼎 | 401年二月—403年八月 | 3年 |
南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凉武昭王(在位:400年—417年) | |||
庚子 | 400年十一月—404年 | 5年 | |
建初 | 405年—417年二月 | 3年 | |
李歆(在位:417年—420年) | |||
嘉兴 | 417年二月—420年七月 | 4年 | |
李恂(在位:420年—421年) | |||
永建 | 420年十月—421年三月 | 2年 |
夏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承平 | 443年—460年 | 沮渠无讳 | 18年 | 二年六月沮渠安周沿用[1]:56 |
宋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兴平 | 486年 | 唐?之 | 1年 | |
建义 | 500年二月—三月 | 雍道晞 | 2个月 |
梁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陈武帝(在位:557年—559年) | |||
永定 | 557年十月—559年 | 3年 | 三年六月陈蒨即位沿用[1]:67 |
陈文帝(在位:559年—566年) | |||
天嘉 | 560年正月—566年二月 | 7年 | |
天康 | 566年二月—十二月 | 7年 | 四月陈伯宗即位沿用[1]:67 |
陈伯宗(在位:566年—568年) | |||
光大 | 567年—568年 | 2年 | |
陈宣帝(在位:568年—582年) | |||
太建 | 569年—582年 | 14年 | 十四年正月陈叔宝即位沿用[1]:67 |
陈叔宝(在位:582年—589年) | |||
至德 | 583年—586年 | 4年 | |
祯明 | 587年—589年正月 | 3年 |
北魏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魏孝静帝(在位:534年—550年) | |||
天平 | 534年十月—537年 | 4年 | |
元象 | 538年—539年十一月 | 2年 | |
兴和 | 539年十一月—542年 | 4年 | |
武定 | 543年—550年五月 | 8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武平 | 578年 | 高绍义 | 1年 | 《北齐书》、《北史》等皆作“武平元年”。但是《廿二史考异》则认为应是用后主高纬年号,作武平九年。认为后主在武平八年失国,高绍义投奔突厥,次年称帝仍用武平年号,并不应该算作是改元。[1]:83 |
安太 | ? | ? | ? | 1963年北京怀柔县出土北齐武平二年墓磗有磗文“安太二年”字样[16],但是这个年号不见于史籍,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1]:83 |
北周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阚首归(在位:478年—488年) | |||
建初 | 489年—491年 | 3年 | |
麹嘉(在位:501年—525年) | |||
承平 | 502年—510年 | 9年 | |
义熙 | 511年—523年 | 13年 | 不知其后是否还有年号,也不知其子是否沿用该年号,暂定该年号止于麹嘉死之年[1]:88 |
麹光(在位:525年—530年) | |||
甘露 | 525年—530年 | 6年 | |
麹坚(在位:531年—548年) | |||
章和 | 531年—548年 | 18年 | |
麹玄喜(在位:548年—550年) | |||
永平 | 549年—550年 | 2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有黄文弼根据《田元初墓表》补正[1]:88 |
高昌和平王(在位:550年—555年) | |||
和平 | 551年—554年 | 4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汜绍和及妻张氏墓表》及《孟宣宗墓表》补正[1]:89 |
麹宝茂(在位:555年—561年) | |||
建昌 | 555年—560年 | 6年 | |
麹乾固(在位:561年—601年) | |||
延昌 | 561年—601年 | 41年 | |
麹伯雅(在位:601年—613年) | |||
延和 | 602年—613年 | 12年 | 麹伯雅嗣位时间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延和二年癸亥唐元护妻令狐氏墓表》推算[1]:89 |
不可考 | |||
义和 | 614年—619年 | 6年 | 该年号诸史皆无。黄文弼根据一些墓表和吐鲁番出土文书补正[1]:89—90 |
麹伯雅(在位:620年—623年) | |||
重光 | 620年—623年 | 4年 | 也有文献认为是麹文泰的年号[1]:90 |
麹文泰(在位:623年—640年) | |||
延寿 | 624年—640年 | 17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唐高祖(在位:618年—626年) | |||
武德 | 618年五月—626年 | 9年 |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1]:98 |
唐太宗(在位:626年—649年) | |||
贞观 | 627年—649年 | 23年 | 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1]:98 |
唐高宗(在位:649年—683年) | |||
永徽 | 650年—655年 | 6年 | 650年,新罗开始使用中国唐朝年号[4]:145 |
显庆 | 656年—661年二月 | 6年 |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1]:98—99 |
龙朔 | 661年三月—663年 | 3年 | |
麟德 | 664年—665年 | 2年 |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18],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
乾封 | 666年正月—668年二月 | 3年 | |
总章 | 668年二月—670年二月 | 3年 |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1]:99 |
咸亨 | 670年三月—674年八月 | 5年 | |
上元 | 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 | 3年 | |
仪凤 | 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 | 4年 | |
调露 | 679年六月—680年八月 | 2年 | |
永隆 | 680年八月—681年九月 | 2年 | 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朝人多称永崇[1]:99 |
开耀 | 681年九月—682年二月 | 2年 | |
永淳 | 682年二月—683年 | 2年 | |
弘道 | 683年十二月 | 1个月 | |
唐中宗(在位:683年—684年) | |||
嗣圣 | 684年正月—二月 | 2个月 | |
唐睿宗(在位:684年—690年,684年九月后,武后临朝称制) | |||
文明 | 684年二月—八月 | 7个月 | |
光宅 | 684年九月—十二月 | 4个月 | |
垂拱 | 685年—688年 | 4年 | |
永昌 | 689年正月—十一月 | 11个月 | |
载初 | 689年十一月—690年八月 | 2年 | 从元年起用子正[1]:100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可黎可足赞普(在位:817年—838年) | |||
彝泰 | 815年—838年 | 24年 | 吐蕃唯一可考年号 |
于阗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乌元明(在位:?) | |||
元兴 | 976年—? | ? |
南诏及大理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赵善政(在位:928年—929年) | |||
尊圣 | 928年—929年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段正淳(在位:1096年—1108年) | |||
天授 | 1096年 | 1年 | |
明开 | 1097年—1103年 | 7年 | 误作开明[1]:133 |
天政 | 1103年—1104年 | 2年 | 或作天正。李兆洛《纪元编》、《滇载记》等书无天政。李崇智从胡氏《野史》,天政在开明和文安之间[1]:133 |
文安 | 1104年—1108年 | 5年 | |
段正严(在位:1108年—1147年) | |||
日新 | 1109年—1110年 | 2年 | |
文治 | 1110年—? | ? | 《滇载记》等书无此年号。李兆洛《纪元编》则列在广运之后。李崇智从《滇云历年传》和胡氏《野史》,列于日新和永嘉之间[1]:134 |
永嘉 | ?—1128年 | ? | 误作文嘉[1]:134 |
保天 | 1129年—1137年 | 9年 | 或作天保[1]:134 |
广运 | 1138年—1147年 | 10年 | |
段正兴(在位:1147年─1171年) | |||
永贞 | 1148年 | 1年 | |
大宝 | 1149年—1156年 | 8年 | 或作天宝[1]:134 |
龙兴 | 1156年—? | ? | |
盛明 | 1162年—? | ? | 诸书记有盛明一号,李兆洛《纪元编》称“盛明”一作“建德”[1]:134—135 |
建德 | ?—1171年 | ? | 《滇载记》无此年号 |
段智兴(在位:1172年—1200年) | |||
利贞 | 1172年—1175年 | 4年 | |
盛德 | 1176年—1180年 | 5年 | |
嘉会 | 1181年—1184年 | 4年 | |
元亨 | 1185年—1195年 | 11年 | 误作亨利[1]:135 |
定安 | 1195年—1200年 | 6年 | 误作安定 |
亨时 | ? | ? | 李兆洛《纪元编》在安定之后有“亨时”年号,他书皆无 |
段智廉(在位:1201年—1204年) | |||
凤历 | 1201年—? | ? | |
元寿 | ?—1204年 | ? | 该年号只见于《云南志略》、胡氏《野史》和李兆洛《纪元编》 |
段智祥(在位:1205年—1238年) | |||
天开 | 1205年—1225年 | 21年 | |
天辅 | 1226年—? | ? | 天辅年号只见于《云南志略》和胡氏《野史》,他书不载。1964年发现《元故赵相副墓碑》有“天辅元年丙戌之夏”,即1226年[1]:135—136 |
仁寿 | ?—1238年 | ? | |
段祥兴(在位:1239年—1251年) | |||
道隆 | 1239年—1251年 | 13年 | |
段兴智(在位:1251年—1254年) | |||
天定 | 1251年—1254年 | 4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唐庄宗(在位:923年—926年) | |||
同光 | 923年四月—926年四月 | 4年 | 闽太祖王审知和南平武信王高季兴以及新罗亦用此年号[1]:151,156[4]:176 |
唐明宗(在位:926年—933年) | |||
天成 | 926年四月—930年二月 | 5年 | 楚武穆王马殷,闽嗣王王延翰、闽惠宗王延钧,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高丽(933年起)用此年号。929年七月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复用此年号[1]:147,151,156[4]:178 |
长兴 | 930年二月—933年 | 4年 | 楚衡阳王马希声和楚文昭王马希范,闽惠宗王延钧,南平文献王高从诲亦用此年号[1]:147,149,151,156 |
唐闵帝(在位:933年—934年) | |||
应顺 | 934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用此年号[1]:147,149,156 |
李从珂(在位:934年—937年(阳历)) | |||
清泰 | 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 3年 |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用此年号[1]:147,149,156 |
后晋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吴孝武王(在位:902年—905年) | |||
天复 | 902年三月—904年 | 3年 | 用唐昭宗年号(二年到四年)[1]:144 |
天祐 | 904年—919年 | 16年 | 用唐昭宗年号。二年十一月南吴烈宗杨渥即位沿用,五年五月南吴高祖杨隆演即位沿用[1]:144 |
吴宣王(在位:919年—920年) | |||
武义 | 919年四月—921年正月 | 3年 | 或作颁义。二年五月南吴睿帝杨溥即位沿用[1]:144 |
吴睿帝(在位:920年—937年) | |||
顺义 | 921年二月—927年十月 | 7年 | |
乾贞 | 927年十一月—929年十月 | 3年 |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诲用此年号[1]:156 |
大和 | 929年十一月—935年八月 | 7年 | |
天祚 | 935年九月—937年十月 | 3年 |
南唐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闽太祖(在位:909年—925年) | |||
开平 | 909年四月—911年四月 | 3年 |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三年—五年)[1]:150 |
乾化 | 911年五月—915年七月 | 5年 | 用后梁太祖朱全忠年号[1]:151 |
贞明 |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 7年 |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1]:151 |
龙德 | 921年五月—923年三月 | 3年 | 用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1]:151 |
同光 | 923年四月—925年 | 3年 | 用后唐李存勗年号[1]:151 |
闽嗣王(在位:926年) | |||
天成 | 926年 | 1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0 |
闽惠宗(在位:926年—935年) | |||
天成 | 926年十二月—930年二月 | 5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0 |
长兴 | 930年二月—932年 | 3年 |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1]:150 |
龙启 | 933年—934年 | 2年 | |
永和 | 935年—936年二月 | 2年 | |
闽康宗(在位:935年—939年) | |||
通文 | 936年三月—939年七月 | 4年 | |
闽景宗(在位:939年—944年) | |||
永隆 | 939年闰七月—944年三月 | 6年 | |
王延政(在位:943年—945年) | |||
天德 | 943年二月—945年八月 | 3年 |
南汉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蜀高祖(在位:874年—934年) | |||
明德 | 934年四月—937年 | 4年 | 元年七月后主孟昶即位沿用[1]:155 |
孟昶(在位:934年—965年) | |||
广政 | 938年—965年正月 | 28年 |
荆南(南平)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应运 | 994年正月—五月 | 李顺 | 5个月 | |
化顺 | 1000年正月—十月 | 王均 | 10个月 | |
得圣 | 1047年十一月—1048年闰正月 | 王则 | 4个月 | 或作得胜、德胜、得天。以十二月为正月[1]:163—164 |
景瑞 | 1049年—1052年四月 | 侬智高 | 4年 | |
启历 | 1052年五月—1053年正月 | 侬智高 | 2年 | |
端懿 | ? | 侬智高 | ? | 见于王应麟《玉海》,不详何时 |
大历 | ? | 侬智高 | ? | 见于《纪元编》,李崇智认为是侬智高国号[1]:164 |
隆兴 | ? | 赵谂 | ? | 或作龙兴。时间大约在1102—1103年之间[1]:164—165 |
永乐 | 1120年十一月—1121年四月 | 方腊 | 2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耶律淳(在位:1122年) | |||
建福 | 1122年三月—六月 | 4个月 | 或作天福[1]:177 |
萧普贤女(在位:1122年) | |||
德兴 | 1122年六月—十二月 | 7个月 | |
耶律雅里(在位:1123年) | |||
神历 | 1123年五月—十月 | 6个月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金太祖(在位:1115年— 1123年) | |||
收国 | 1115年—1116年 | 2年 | |
天辅 | 1117年—1123年九月 | 7年 | |
金太宗(在位:1123年— 1135年) | |||
天会 | 1123年九月—1137年 | 15年 | 十三年正月金熙宗即位沿用[1]:186 |
金熙宗(在位:1135年—1149年) | |||
天眷 | 1138年—1140年 | 3年 | |
皇统 | 1141年—1149年 | 9年 | |
完颜亮(在位:1150年—1161年) | |||
天德 | 1149年十二月—1153年三月 | 5年 | |
贞元 | 1153年三月—1156年正月 | 4年 | |
正隆 | 1156年二月—1161年十月 | 6年 | |
金世宗(在位:1161年— 1189年) | |||
大定 | 1161年十月—1189年 | 29年 | |
兴庆 | ? | ? | 见于张师颜《南迁录》,钟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11] |
金章宗(在位:1189年— 1208年) | |||
明昌 | 1190年—1196年十一月 | 7年 | |
承安 | 1196年十一月—1200年 | 5年 | |
泰和 | 1201年—1208年 | 8年 | 八年十一月卫绍王完颜允济即位沿用[1]:187 |
天定 | ? | ? | 见于张师颜《南迁录》,钟渊映认为是伪书所载不可信[11] |
完颜永济(在位:1208年— 1213年) | |||
大安 | 1209年—1211年 | 3年 | |
崇庆 | 1212年—1213年四月 | 2年 | |
至宁 | 1213年五月—九月 | 5个月 | |
金宣宗(在位:1213年— 1224年) | |||
贞祐 | 1213年九月—1217年九月 | 5年 | |
兴定 | 1217年九月—1222年八月 | 6年 | |
元光 | 1222年八月—1223年 | 2年 | |
金哀宗(在位:1224年— 1234年) | |||
正大 | 1224年—1231年 | 8年 | |
开兴 | 1232年正月—四月 | 4个月 | |
天兴 | 1232年四月—1234年正月 | 3年 | |
完颜承麟(在位:1234年) | |||
盛昌 | ? | ? | 李兆洛《纪元编》以此作末帝年号,但没有史料证据[1]:188 |
年号 | 起讫时间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元昭宗(在位:1370年—1378年) | |||
宣光 | 1371年—1379年六月 | 9年 | 八年四月北元后主脱古斯铁木儿即位沿用[1]:196—197 |
北元后主(在位:1378年—1388年) | |||
天元 | 1379年六月—1388年 | 10年 |
年号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天定 | 1386年 | 彭玉琳 | 1年 | |
龙凤 | 1397年 | 田九成 | 1年 | |
泰定 | 1448年—1449年 | 陈鉴胡 | 2年 | |
东阳 | 1449年九月—1450年 | 黄萧养 | 2年 | |
玄元 | 1451年十二月 | 朱徽煠 | 1个月 | 又作玄武或𢆯武,清朝为康熙帝玄烨避讳称为元武[1]:212—213。 |
添元 | 1453年—1457年 | 也先 | 5年 | 见于《明英宗实录》和《明史》。学者推测该年号可能是来自音译,为求回避而故将天元译作添元[1]:213—214。 |
天顺 | 1456年 | 李珍 | 1年 | 见于叶维庚《纪元通考》 |
天绣 | 1457年—? | 王斌 | ? | |
武烈 | ? | 李添保 | ? | 见于《明史·李震传》 |
德胜 | 1465年三月—1466年闰三月 | 刘通 | 2年 | |
明正 | ? | 曹甫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起讫时间不明,约在正德年间[10]。 |
顺德 | 1519年六月—七月 | 朱宸濠 | 2个月 | 见于谈迁《国榷》 |
平定 | ? | 段𬬮 | ? | |
大顺 | ? | 段𬬮 | ? | 或作大顺平定。李兆洛《纪元编》认为平定是年号,大顺是国号。 |
天渊 | 1546年 | 田斌 | 1年 | |
造历 | ? | 张琏 | ? | 见于毛奇龄《后鉴录》。李崇智和李兆洛认为这是指改年号,造历法,不是年号[1]:216—217[10] |
龙飞 | ? | 张琏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毛奇龄的《后鉴录》卷四认为张琏只是铸造了印文“飞龙传国元宝”的国玺。李崇智认为“龙飞”为印文“飞龙”之误,不是年号[1]:216—217。 |
大宝 | 1565年十二月—1566年正月 | 蔡伯贯 | 2个月 | |
洪武 | 1619年四月 | 李新 | 1个月 | |
真混 | 1619年十二月 | 李文 | 1个月 | 一作天真混 |
[10] | ||||
瑞应 | 1621年九月 | |||
奢崇明 | 1个月 | |||
玄静 | 1622年 | 万俟德 | 1年 | 清朝为康熙帝玄烨避讳作元静或𢆯静[1]:218。 |
大成兴胜 | 1622年五月—十月 | 徐鸿儒 | 6个月 | 又作大乘兴胜、大成兴盛,兴胜,大乘兴盛[1]:218—219。 |
永兴 | 1628年 | 张惟元 | 1年 | |
兴武 | 1635年 | 高迎祥 | 1年 | 见于吴世济《太和县御寇始末·复按院张公博访利弊》 |
天运 | 1637年 | 张普薇 | 1年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 |
永昌 | 1644年—1645年五月 | 李自成 | 2年 | 明末擎天王宫文彩奉李自成永昌年号[1]:220。 |
义武 | ? | 张献忠 | ? | 李兆洛《纪元编》作崇祯十六年八月改元。李崇智认为义武是高迎祥年号兴武之误[1]:220。 |
大顺 | 1644年十一月—1646年 | 张献忠 | 3年 | |
圆明大宝 | ? | 马相 | ? | 见于钟渊映《历代建元考》,不详何时 |
宏闰 | ? | 省悟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 |
涌安 | ? | 明本 | ? | 见于李兆洛《纪元编》,不详何时 |
纪年 | 起讫时间 | 君主 | 使用时间 | 备注 |
---|---|---|---|---|
通志 | 1915年 | 察都 | 1年 | 见于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所据不详 |
洪宪 | 1916年 | 袁世凯 | 92日 | 民国4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称帝,国号为“中华帝国”,隔年建元“洪宪”;民国5年3月22日取消称帝,恢复民国 |
宣统 | 1917年 | 溥仪 | 12日 | 民国6年7月1日张勋复辟,宣布将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同月12日取消复辟 |
大同 | 1932年—1934年 | 溥仪 | 3年 | 溥仪担任满州国(中国东北,被日本占领)执政时使用 |
康德 | 1934年—1945年 | 溥仪 | 12年 | 溥仪担任满州帝国君主时使用,日本战败后满州国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