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现在都知道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而中国很自豪地成为“五常”之一。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中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也是由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换来的。虽然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中国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来的却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差一点与之失之交臂。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有个国家总统曾为中国“入常”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为加速二战结束进程以及战后的安排问题,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伊朗举行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详细阐述了美国方面对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的具体计划。
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罗斯福的这一计划得到斯大林和丘吉尔的赞成。随即,罗斯福进一步提出:英国、苏联、中国、美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即罗斯福著名的“四警察”思想)。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了尽快促成联合国这一机构的成立,他单独跟斯大林进行了会谈。罗斯福明确提出这个联合国组织应由三个方面组成:
最低一级为全体大会,由当时35个反法西斯国家成员国组成;中间一级是执行委员会,参加者为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再加上两个欧洲国家、一个南美洲国家、一个近东国家、一个远东国家和一个英帝国,总共10国家。这个机构有权处理一切军事以外的问题,它所做出的决议对各有关国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美国总统:罗斯福
最高一级则由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四国组成,这个机构将有权以最快速度处理任何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突发事件。
当斯大林听完罗斯福的阐述后,表示对前面两方面没意见,但对最高一级的组成国之一的中国应该被排除在外,这个组织应该由苏美英主导,强烈反对中国进入。
斯大林认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应该由美国、苏联、英国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同时英国也支持斯大林的意见,反对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美国方面坚持要把中国列为共同发起国,甚至表示将不惜以会议达不成协议为代价。最后苏联代表莫洛托夫作了妥协,答应把中国的地位问题留待以后讨论。但罗斯福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时斯大林给出的反对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德黑兰会议,这次会议是苏美英三国出席,在此讨论四个国家是不合适的。
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也站在老牌殖民主义的立场上,歧视并反对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
罗斯福表示不同意,他说:“在将来,一个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适当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
由于罗斯福的一再坚持,中国最后成功进入“世界警察”集团,并最终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联合国宪章》的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至此联合国正式成立。
由于当时国民党方面对中国外交全面包办,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将其他党派排除在外,这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不满。
后来周恩来致电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提出出席4月25日联合国会议的代表应该包括中共和其他各个党派,并指出:国民党方面的代表只应占代表团全体人数1/3,其余2/3的代表应该由共产党及民主同盟组成。
赫尔利随即向罗斯福总统汇报,周恩来的要求得到了罗斯福的支持。他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写道:在即将召开而中国为发起国之一的旧金山安全会议中,国民党、共产党及民主同盟,应以平等基础参加中国代表团。若能容纳此类代表,在会议中必能产生良好印象,而阁下对于统一中国之努力,势将因阁下此种民主主义之表现,而获得实际支持。
国民党和蒋介石接受了罗斯福的上述建议。中国组成了庞大的代表团和记者团(人数仅次于东道国美国的代表团)。中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的10位正式代表是:代理行政院院长宋子文(首席代表)、驻英大使顾维钧、国民参政会主席王宠惠、驻美大使魏道明、前驻美大使胡适、民社党代表张君劢、青年党代表李璜、前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中共代表董必武、《大公报》总编辑胡霖。
董必武代表中共成为中国代表团之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这是中共首次在国际舞台上的公开亮相。
在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与会各国作出在旧金山召开制宪会议的决定时,建议中国和法国同苏美英一起,共同作为旧金山会议的发起国(当时法国已成立临时政府)。中国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法国同意参加会议,但决定不担任发起国,因为法国认为它没有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协商,不能要求其他国家在没有自己参与制定的宪章上签字。
1945年6月26日,旧金山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从此被正式确立。
宪章同时也规定了“大国一致”原则:即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一个大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这被称为“否决权”,对于保持大国一致行动,集中力量反对地区危机起到了很大作用,体现了人类千百年来希望建立一种国际安全机制,以消除发生世界大战危险,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直到今天,它仍是《联合国宪章》中稳定和行之有效的原则。
缔造联合国的中国代表
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合影
1942年元旦,中、美、苏、英等26个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以《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盟国的共同纲领。这是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联合国”一词也脱胎而生。经过一系列会议,各大国就该国际组织的性质、安理会的组成、安理会投票程序、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
1945年4月25日,国际关系史上规模空前的盛会———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又称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大歌剧院隆重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就是筹备联合国的正式成立,制定《联合国宪章》。
参加此次联合国制宪会议的除了中、美、苏、英四个发起国外,还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以及在会议期间被接纳的国家,共50个(当时为波兰保留了创始会员国资格)。大会有正式代表282名,而顾问、翻译、秘书、工作人员、记者多达5400多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作为大国参加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组成引起了广泛关注。
蒋介石想包办代表团
蒋介石想完全由国民党充任,一手包办中国代表团的组成,把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排除在代表团之外。1945年2月18日,毛泽东表示,旧金山会议我们需与民主同盟联合提出要求。同日,周恩来致电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指出参加旧金山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应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并具体要求三方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3月7日,中共方面拟派周恩来、董必武、博古三人为中共代表参加代表团,但被国民政府拒绝。
1945年3月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职业外交家顾维钧博士回到重庆。顾维钧早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曾作为中国代表拒绝在有损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名震中外。顾维钧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力主扩大代表团的政治基础和规模,在国民党高层展开了广泛的游说。3月6日,蒋介石的立场有一定的松动,但仅同意增加选派一名妇女代表和一名无党派代表作为顾问参加会议。3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邀请无党派人士、曾经担任过中国驻美大使的胡适出任代表,胡表示同意。之后,国民党为了进一步孤立中共、分化民盟,同意与国民党比较亲近的几个党派代表参加,但此时这几个党派坚持与共产党共进退而拒绝加入。
3月19日,国民党内定了参加制宪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名单,包括宋子文、顾维钧、王宠惠、施肇基、胡适、魏道明、胡霖、吴贻芳共8人,完全排除了中共和民盟的代表。
在中共坚持不懈的斗争下,美国罗斯福总统出于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考虑,致电蒋介石,用很委婉的外交辞令对其施压,表达了中国代表团中应该包括中共代表之意。顾维钧也向蒋进一步进言,同时,王世杰等也转变态度,蒋介石在最后一刻也被迫让步,选择顾维钧推荐的“通晓国际事务”的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
3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公布了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的10位代表名单:代理行政院院长宋子文(首席代表)、驻英大使顾维钧、国民参政会主席王宠惠、驻美大使魏道明、前驻美大使胡适、民社党代表张君劢、青年党代表李璜、前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中共代表董必武、《大公报》总编辑胡霖。4月中下旬,代表团代表和随从共90余人相继启程赴美。这是国共自1927年分裂以来,惟一一次共同组团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
“我是中国代表,代表中国”
对于这样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各方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到提案截止的1945年5月5日,大会秘书处共收到36个国家提出的1200件修正案,被印成厚厚的一大本。
会议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就会议的组织工作、宪章的内容以及宪章条文的审定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国代表团为制宪会议的成功举行也做了大量努力,提出的关于国际法院、非联合国会员国的权利、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地域分配”等三点重大建议都被大会接受,并纳入《联合国宪章》。
大会期间,中国首席代表宋子文因忙于与美国洽商财政等事宜,具体事务实际上由顾维钧全权处理。顾维钧在大国间斡旋调停,并不一味迁就美国,得到各国一致好评。美国首席代表斯退丁纽斯也盛赞顾维钧“在各种委员会讨论微妙问题时,善运用机智,贡献颇多”。富有长者风范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和蔼可亲,为代表团的团结协作贡献不少。他是代表中最年长的一位,代表团其他成员对董必武都很尊重。代表团开会每提到有关苏联问题和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问题时,董必武总是先让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发表意见,有什么不中听的,他不是粗暴地打断,而是语气诚恳地予以提醒,表现出极强的亲和力。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还举办了一场记者会,事先大家约定不谈内政,用“我是中国代表,代表中国”来统一声音。记者会当天,600多名中外记者出席,全体中国代表都上台集体亮相,会上还由宋子文宣读了大家共同起草的声明,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在记者招待会上,还有记者向董必武问道:“是否认为旧金山会议的成功有助于造成中国政治上更大的团结与和谐?”他答道:“是的,但不是直接的影响”,语言准确、简洁而有分寸。
中国第一个签字
6月25日晚,全体大会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早上,与会50个国家的153名代表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礼堂举行了签署宪章的仪式。各国正式代表逐一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按照四个发起国的英文字母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接下去依次是苏联、英国等,美国作为东道主最后签字。由于国家很多,这一仪式共进行了8个小时。
中国代表团对签字非常重视,先按照签字顺序在桌后站立成一个半圆形。签字时使用的是专门从唐人街订购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笔、墨、砚等中国文具。每位代表签字完毕后即返回原处肃立。顾维钧等中国代表团成员共8人(宋子文和胡适因故未参加签字仪式)分别在宪章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中国代表团的签字仪式共历时15分钟。在8名代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博士吴贻芳和中共代表董必武,前者是第一位签字的女代表,后者是一位有传奇经历的老者。各国代表团回国前夕都得到一套特制的纪念卡,其中有一张就是董必武签字时的照片。
6月26日晚,历时两个月的联合国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这一天也被命名为“联合国宪章日”。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1月10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伦敦举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全部派本国的代表出席会议。之后,国民政府一直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席位,直到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