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君主的玺印是君权的代表。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方玉玺无疑是秦始皇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虽然秦始皇代代相传的梦想到了胡亥就断绝了,但这方玉玺经由投降的子婴来到了刘邦手里。成为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以后王莽、刘秀、董卓、孙坚、袁术、曹操、司马炎、石勒等纷纷对这方玉玺展开争夺,由汉至晋,从未停息。玉玺经由南朝宋、齐、梁、陈以及隋唐六朝更迭,最后在唐末群雄争夺中遗失。此后,很多神棍借名献宝,飞黄腾达。后晋、后周都是自刻玉玺,到北宋哲宗时,就有人进献“宝玺”说是在挖地时发现的,宋哲宗大喜,举行隆重的庆典,还改年号为“元符”。既然进献玉玺有利可图,秦玺又无可寻踪,各种赝品玉玺就层出不穷。
虽然真品玉玺失踪了,赝品到处都是,皇帝还是需要一方印鉴来证明自己的权威。既然秦始皇可以制作玉玺,那其他皇帝自然也能。唐太宗李世民在没有得到秦玺之前,就已开始自制玉玺,但是要想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最好还是使用前朝皇帝用过的印鉴为佳。
1636年,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并自称皇帝,建立清朝。这时候皇太极使用的玉玺,就是一方相传属于元朝皇帝的“制诰之宝”。为什么不是明朝玉玺呢?因为满洲在入主中原之前一直是关外民族,根本谈不上“受命于天”。明朝有很多玉玺,在宫中被严格保管着,根据使用场合不同分别取用。在明孝宗和明熹宗时,分别有一人进献所谓的“传国玉玺”,第一枚玉玺因为太假,发现人被明孝宗拿五两银子打发走了,第二枚玉玺被魏忠贤当作“祥瑞”之兆大为吹嘘,群臣都不以为然,此玺也就再无下文。所以皇太极第一是搞不到真正的明玺,第二是造假明玺也没人会当回事儿。
那么这块“元朝玉玺”又是哪儿来的呢?1635年,多尔衮征讨察哈尔获得的,声称是元顺帝当年北逃时从宫中带出去的,后来遗失。一个牧民发现他的羊不吃草,反而不断用蹄刨地,就在当地挖掘,发现了这块玉玺,然后辗转经过土默特部、察哈尔部,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时,由苏泰太后献给多尔衮。印文为“制诰之宝”。皇太极为此举办了隆重的受宝仪式,出迎百里,行三跪九叩之礼,就为了昭告世人,我皇太极建号改制,是继承前朝大统,顺天意合人心。
"设案于黄幄前,案上陈香烛,汗受玉玺,亲捧之,率众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毕,汗复位,传谕两侧众人曰:‘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自此,皇太极依仗这一传国玉玺,顺利完成了由大汗到皇帝的转变历程。《清太宗实录》载,此玺"乃汉篆‘制诰之宝'四字,(王番)(王舆)为质,交龙为钮,光气焕烂,洵至宝也。"
此玺12.5厘米见方,皇太极时一直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今存《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封庄妃册文》上即钤用此宝。奇怪的是,顺治朝之后它就消失了。现在存留的“制诰之宝”是乾隆仿制。
《庄妃册文》加盖的印文
入关初期顺治帝诏书印文
顺治帝给鄂尔多斯王公的袭爵诏书
只不过,史书中元朝使用的“八宝”印鉴中,并没有“制诰之宝”这一方,而“制诰之宝”最早出现是在明朝。这一点无论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可能都没有提前知道(当然知道了也要装不知道)。而且,在清朝建立之后,皇太极所使用的印鉴,都是同时刻有满文和汉文的“制诰之宝”,而并非仅有四个汉字的所谓“元玺”。显然入关之后,皇太极就新刻了一方玉玺,原先大摆排场迎接的那方“制诰之宝”,竟然突然不知去向了。
乾隆十一年时,朝廷决定制定国家印鉴的使用章程,共确定25方印鉴,其中4方为“传国宝玺”,分别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之宝”和“皇帝之宝”。除了“皇帝之宝”是皇太极传下来的外,其他三方都是入关后仿照明玺刻制的。而除了这四方之外的其他早期印鉴,都被送到盛京凤凰楼收藏,共in十枚,称“盛京十宝”,且十宝中不见“制诰之宝”。后来,乾隆将其中一方青玉“丹符出验四方”撤出,换上一方青玉“制诰之宝”,但这方“制诰之宝”与先前皇太极重礼迎接的又不同,显然是后期的仿品。也就是说,无论是故宫还是凤凰楼,都不见那方“制诰之宝”的真品,仅仅一百来年的时间,这样一方关系着开国大事的重宝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失踪了,而且之后都没有人再追问过,怎么想都很蹊跷。
乾隆十一年,有十方御宝入藏盛京皇宫凤凰楼,称为"盛京十宝"。此后乾隆又对盛京十宝作过一次调整,将"丹符出验四方"撤出,而将"制诰之宝"补入。但实际上进入盛京十宝之列的"制诰之宝",并非是皇太极时所得到的元传国玺的原件,而是一件仿制品。据《盛京典制备考》此宝为青玉质,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钮二寸二分(参见《故宫周刊》第9期)。无论大小、印文篆法都与前述崇德元年(1636年)封庄妃册文所钤盖的"制诰之宝"迥然不同。至于乾隆为何从原十宝中撤去"丹符出验四方"换入"制诰之宝",又为何用仿造的元传国玺替代真正的元传国玺,则史载不详。不知道是否因为原印无满文,为突出满语的国语地位,而特意换为有满文的仿制品。
其实这个历史的把戏玩得非常浅显,多尔衮一开始拿出来的,就应该是个赝品,根本就没有什么“元代制诰之宝”。这方玉玺的作用,就是让皇太极能顺理成章地祭天称帝,只要这个目的达成了,皇太极就能真正制定自己的玉玺,那个破烂,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就送给工匠磨平,去给别的人刻大印去了。到了乾隆时,早就找不到“制诰之宝”的原件,但皇太极称帝的过程还需要有物证作为鉴证,所以又根据当年的记载,重新刻了一方“制诰之宝”收入凤凰楼,算是把骗局的漏洞给堵上。这件事情无论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全部的真假。
玉玺本身只是块石头,离开了权力,不具备任何意义。乾隆说:“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能持此区区尺璧足以自固者。……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德。”可见乾隆已经明白,一块玉玺的真伪,对于江山社稷的稳固,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君王具备德行,宝玺才有宝玺的价值。那些认为只要有了玉玺,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无疑是十分幼稚的。
咱们看看现存的仿制品的模样
由上可见,仿制品的印文里有满文,而元朝的传国玉玺真正的制诰之宝是没有满文的,也就是我在前面发的那个顺治朝诏书上的印章才是原物留下的印记,可惜原物消失了,不能不说这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