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汉朝才能说出“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
汉元帝时期!强大的罗马帝国在统一了地中海沿岸后,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和主导丝绸之路的贸易主导权,于是挥军东征。在黑海边击败了中东强国安息帝 国的军队,直逼康居国,,估计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康居王大惊失色,连忙向汉朝驻西域都护府求援,就在此时匈奴帝国也开始侵入西域地界,而汉朝在西域驻军才2000人,西域形势一时间危如累卵……
汉朝西域都护在一日之内连发二十余道告急飞鸽传书,向长安请求援兵……消息传到长安,满朝震动,经过商议决定出兵远征西域,但在将领选派上朝臣们起了争议,当时尚算开明的汉元帝力排众意,破格提拔尚在狱中的草莽英雄--陈汤。汉元帝封陈汤为征西大将军,由他挑选了2万精锐的骑兵,再加他在狱中结识的一些奇人异士,择吉日率军远征……西域各个小国闻听大汉出兵,也纷纷派兵参加,使陈汤率领的军队增加至10万人,于是在遥远的西域大地上,一场冷兵器时代的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交战双方的一方是统一了地中海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和骁勇善战横扫草原的匈奴骑兵;另一方是正值盛世的大汉帝国率领的东方联军……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四个国家都参加了这次战争:汉帝国、罗马帝国、匈奴帝国、安息帝国……
在帕米尔高原上,东西方两个最伟大的国家: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开始了一场生死角逐,陈汤以西域诸小国的军队为诱饵,以那些奇人异士为先锋,用大汉精锐的骑兵一举击溃了曾经横扫欧洲无坚不摧的罗马军队龟壳方阵。在溃败中的罗马元帅愤恨的诅咒道:“该死的中国人,该死的中国人!”
而不知道罗马军队已经溃败的匈奴骑兵依然大摇大摆的侵入了西域,匈奴单于不知道的是等待他的是一支气势如虹的联军……这两个千百年的宿敌:华夏民族和匈奴 游牧民族,在遥远的他乡开始了一次强强对战。陈汤以无比的勇气迎战纵横草原的匈奴军队,以骑兵对骑兵,以勇气对勇气,以鲜血对鲜血……狭路相逢勇者胜,单 于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在曾经被他征服过的土地上被打败,甚至被当场斩下了首级……这一次战争,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权威,确保了在丝路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也开创了西域的新纪元……
胜利后的陈汤向汉朝天子上书汇报,连同书信一起带到长安的是匈奴单于的首级,在他的书信里写下了一句注定要流传千古的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西汉名将陈汤递给汉帝的上疏,随同上疏一同递向长安的是北匈奴郅支单于的首级……
1.卫青,霍去病等讨伐匈奴的成功
2.汉朝的骑兵部队的战斗素质大大提高
3.汉朝国力本身的恢复与提升
6.除了当时的匈奴有些实力外,其它西域各国确实无法对汉朝产生威胁
7.汉朝的其它将领也确实争气,连三国动乱时期,外族也无法入侵中原
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汉人?这要得益于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称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以至于几百年之后,西方各国仍然称呼唐朝使臣为汉使,有一个西方小国的国王,看着唐朝使臣哭着说道“不想今日复图汉官威仪”。
一、汉军的战斗力实现了虽远必诛
汉朝建立的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人口数量稀少,田地荒芜。北方的匈奴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南下,汉高祖刘邦在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屈辱的和亲。随后汉朝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复仇的时刻终于到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汉军三路出击,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决战,将强势时期的匈奴打的节节败退。紧接着汉匈上演了百年大战,最后匈奴无力再战被迫开始迁徙。这里需要说一点,汉朝为了实现能够与匈奴骑兵正面较量,训练了一大批英武的骑兵士兵。汉朝饲养的军马超过60万匹,在大漠草原进行着一场又一场骑兵大决战。
到了西汉王朝的后期,匈奴再次猖狂起来,杀死了西域地区一个小国的国王。这种事情汉朝如果不出头的话,以后西域地区的小国就很难听话了。西域副都护陈汤认为等待朝廷的命令已经来不及了,必须出兵。但是驻扎当地的汉军只有1800人,不足以完成使命。陈汤命令各国军队全部集结,带着多国部队奔袭一千多里以后,成功斩杀匈奴郅支单于。此战创造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语。至于汉军骑兵的战斗力如何,在汉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意思是说汉军和匈奴军的单兵战斗力是一比五,不要误会,是我们一个打他们五个。即使到了后期仍然能达到一比三。
二、威震西域各国,被罗马帝国所尊敬
在汉武帝去世以后,他的小儿子继位,由大将军霍光辅政。鄯善国国王眼见汉武大帝已经不在了,一个小孩有什么可怕的。便投靠了匈奴,并依靠匈奴的支持开始劫掠汉朝的商队,袭击汉朝的小股军队。有一位叫傅介子的官员主动请缨前往鄯善国问罪,他没有带什么汉朝大军,他只带了11个人。到了鄯善国以后,向鄯善人表示自己带来了大汉皇帝的赏赐,请他速来迎接。鄯善国王仗着是在自己地盘上便信以为真,结果刚到傅介子身边就被身边的汉人捅死了。鄯善人准备为他们的国王报仇,此时傅介子大呼一声“汉军将至,谁敢动? 灭国!”就这样所有的鄯善人都地下了头,最后傅介子割下来鄯善国王的头颅,带回长安悬于城门示众。在别人的地盘上把别人的国王杀了,对方竟然不敢反抗,可见汉朝的震慑力之大。
除了这些小国,汉朝还得到了罗马帝国的尊敬。不得不说在欧洲罗马帝国怕过谁?但是对汉朝这个东方国家却非常的向往。通过罗马的史料可以发展罗马人竟然知道汉朝和他们的疆域差不多,在当时那个水平,罗马不可能画出世界地图,对于罗马的这个记载真不知道是罗马史官瞎猜的正好猜对?还是有什么神人托梦。这个问题非常的匪夷所思。
三、汉朝人时时备战,崇文尚武
在辽金元清等时代,总是会说汉人文弱,不堪一击。这话放在重文轻武的时期或许还有那么一点实用,但是放在汉朝会让他们有来无回。从现在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汉朝人的备战程度让人叹服。出土的山东东海郡的武器库表中清楚的写着装备的种类和数量,说一个大概的数字:铠甲9万副、长矛5万支、长刀15万把、大小战车7000多辆,这还是一个郡的武器数量。而汉朝有107个郡,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全民皆兵。不得不说,不管是蒙元还是满清来了都歇菜。
汉朝的普通公民也是十分的尚武,而且国家责任感特别强。汉武帝末年,丞相刘屈氂诬陷太子刘据造反,在汤泉宫的汉武帝一怒之下,命令刘屈氂带着军队去抓捕太子。此时在长安城中的太子刘据也没有坐以待毙,他谎称汉武帝已经在汤泉宫驾崩,丞相刘屈氂欲图造反。他打开了长安武器库,将武器分给了城中居民,命令全城抗击刘屈氂。守城的居民为了大汉,攻城的军队也是为了大汉,双方厮杀了五天,长安城中血流成河。由此可见汉朝普通百姓的尚武程度。
看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背后
谁是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文章,按照文章内的标准,我推荐的是宋仁宗,大家伙讨论都很热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朱元璋、康熙等都有很多人推崇,因为每个人的评价标准都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心目中的伟大帝王也不同,所以在这里有必要把我的评价标准再重申一次,那就是从当下普通百姓的立场出发,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小日子是否过的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如果从这个标准出发,很多名垂千古的帝王都称不上一个好皇帝称不上一个伟大的帝王,今天咱们就先看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武帝。
汉武大帝电视剧海报
北击匈奴、东平朝鲜、南讨两越、击败西羌、凿空西域,汉武帝在位期间可谓四面出击,而且战绩辉煌,汉武帝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闪耀也正是因为此,也确实不愧于“武帝”二字。很多人在汉武帝时代看到了一个大国崛起的雄伟姿态,津津乐道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认为在崛起大国的羽翼下,没有匈奴强盗的袭扰,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的老百姓一定能安居乐业,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然而,并没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战争对资源的消耗是无穷无尽的,这个资源主要是指人口和财物。
黄晓明版汉武帝
富二代的瞎折腾
汉武帝之前,汉文帝和汉景帝相继奉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大力发展经济,开创了文景之治。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国库丰盈到不得了,陈粮还未用完,新粮又入库了,粮食堆积太久,据说都放烂掉了!大量的铜钱放在仓库中长久不用,串钱的绳子烂了,铜钱散落无法统计。
所以汉武帝等于就是个富二代,他随便一个主意,都是很多个“小目标”!
然而,大汉朝再有钱,也抵不过汉武帝的千古帝王心!因为无论是战争、筑路、建城、移民、治河,都是相当烧钱!
比如说战争,在武帝时期,汉朝先后灭东瓯、南越、闽越、朝鲜,开西南夷,击败匈奴,设河西四郡,通西域,奠定了汉朝极盛疆域的基础。
汉武帝的这些手笔,真是万世伟业!但是,这一切除了汉武帝的能力和气魄,背后的支撑仍然是钱!
随着战线的延长和疆域的扩展,供给军队的粮食输送的距离越来越远,成本真是高得惊人。当时,粮食的主产区在东部,北方战场和西北边疆距离几千里,只能依靠人力或畜力在陆路运输。在遥远的路途中,运粮人员和牲口要吃掉大量粮食和饲料,真正能运到目的地的是极少数。
在秦始皇时期,据史料记载,从今山东半岛渤海沿岸将粮食运往河套地区,“三十锺而致一石”。意思是说,能到达目的地的粮食是输出量的1/192。
汉朝的运输水平,比着秦朝并没有多大改观,而且,汉武帝时期的运粮地区,更是远达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甚至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再比如,汉武帝曾将关东72万贫民迁至西北地区,征60万士兵去边郡屯田。这些人员在最初阶段,基本是由政府供应粮食和必需的生活、生产物资。
汉武帝的政绩还不止这些,他还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基本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威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亲自指挥疏通黄河河道,解决了长期泛滥的黄河决口;他还下令兴修水利,扩大农田;并且修建了通向西南、西北边疆的道路。
汉朝在他的手里,出现了开国以来最强盛繁荣的局面,汉武帝的功业也达到了历史巅峰。
但是这一切的背后,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也逐渐被掏空了,而大汉子民,则是民不聊生!
正所谓国强民弱,汉武帝把他演绎到了极致!
晚年时期,当汉武帝看到因自己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导致的百姓悲惨境遇,也开始反思自己,最后竟然向天下子民下了一封“罪己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汉武帝的晚年与秦始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汉朝没有灭亡,而且在昭帝、宣帝时再次中兴。原因就在于汉武帝能够“遵先王之道,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你看,武帝终归还是厉害!
武帝时期人口死亡上千万
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对汉武帝时代社会状况的描述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皇甫谧在其《帝王世纪》中直言汉武帝:“军征三十余年,地广万里,天下之众亦减半矣”。学者葛剑雄先生对汉武帝时期的人口状况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汉武帝晚年西汉王朝人口锐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没有减半,但造成了国家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死亡,如果再算上本应自然递增的人口,损失的人口达到三分之一。经过汉初70年的休养生息,武帝在位前期全国人口达5000万,按照葛剑雄先生的结论,武帝时期人口非自然死亡上千万。
人口锐减主要有三大原因造成,首当其冲的就是连年战争。
汉武帝在位54年,史载有对外用兵的年份就超过30年。漠北大战,汉军十万精骑死者数万人;两度出兵征伐的汗血马战争,损失兵卒十万人以上;汉武帝去世前三年最后一次出击匈奴,七万汉军全军覆没……仅三场战争就损失青壮年兵卒20万以上,而汉武帝对外战争足足打了三十年。
其次是天灾,汉武帝时期史书记录在案的各种自然灾害多达43次。元封年间持续四年旱灾,元封至太初年间,有发生持续四年的蝗灾,太初四年蝗灾蔓延,从关东直到敦煌。汉朝的百姓面对的仍旧是连年旱灾,之后又是连年蝗灾。有天灾并不可怕,只要赈灾及时有效人口不至于大量减少,但政府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战争,根本没有太多资源赈灾,举个例子,发动对匈奴战争的次年,黄河即在瓠子决口,直到二十四年后才成功堵口。此次黄河决口,夺淮入海造成的局面是:“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因此,史书中汉武帝时代频现“人相食”的记录。
再者人祸,汉武帝时代严刑酷法不亚于秦,由巫蛊、削藩等大案要案引发的大屠杀,更是动辄数万。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案,史书记载便有“党与死者数万人”。汉武帝晚年因“巫蛊之祸冤杀太子,诛杀数万人,前前后后死于“巫蛊之祸”的人更是不可胜数,甚至有二十万的说法。这还仅仅是统治集团内部,对普通百姓汉武帝时期律令三百余章,死罪一万多种,犯罪无论轻重皆杀之,以私铸铜钱为例,立法规定凡有盗铸行为,不论情节轻重,数额多少,一律处死。《史记·平准书》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战争、天灾、人祸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司马光称武帝晚年已有亡秦之迹。
说完了人口再看财物,打仗用的钱从哪来?文景两朝积累下的大量财富为汉武帝北伐匈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这些财富几年就消耗光了,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汉武帝只能从民间敛财,为了敛财汉武帝有五大政策。
第一种政策:发行白鹿皮币
白鹿皮币其实就是把白鹿(极珍贵的一种鹿)皮当作货币,这种货币由国家发行。武帝时,每逢重大节日,宗室、王侯等都要进献玉璧,进献玉璧时,要用一个皮荐垫在玉璧之下。汉武帝颁布法律规定,宗室诸侯朝觐皇帝时,必须要用白鹿皮币做皮荐。也就是说,只有用白鹿皮包裹的玉璧,才符合朝廷的要求。宗室诸侯只能向国家以40万钱一张的价格兑换白鹿皮币,然后再把皮币连同玉璧一起进献给皇帝。白鹿皮币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的钱包(中央财政)里却凭空多了40万钱,真是生财有道。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宗室诸侯,普通百姓还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第二种政策:推出白金三品
白金三品是一种大额虚币,由银锡合金而成,分龙、马、龟三种面值,这三种货币以政府在市场上大量采购战争物资的形式流入民间,由于这种货币本身价值很低,是一种典型的劣币,出现了由政府主导的劣币驱除良币的尴尬局面。而且白金三品极易仿造,所以民间大量仿造,而且官方都无法分辨真伪,最终导致货币泛滥物价暴涨。
第三种政策:发动算缗(min)告缗运动
汉朝时人们习惯把一千文钱串在一起,称为一缗,算是面值比较大的货币了。而"算"呢,其实也是货币单位,是一百二十文钱。所谓"算缗",是针对商家的税收法令,规定价值二缗的货物要上缴一算的税,大概是6%,我们可以理解为财产税。
商人们对于平白多出的6%的税,他们感觉到很难忍受,毕竟我已经交了很多其他的税,你又加新税。后来史书上清楚的记录下了几个字:"富豪皆争匿财"。算缗没有多少成效,那就发动人民群众举报匿财者,于是汉武帝发布告缗令,鼓励人们告发藏匿财产的人,被告者家产全部没收,对于有勇于告发的人,收上来的财产分给他一半。所以此令被称作"告缗令"。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告缗运动”就此开展,一举将他们辛辛苦苦赚得的钱全部充入国库。《汉书·食货志》里面清楚地记录下了告缗令的威力:中产以上商贾大抵遇告破家,国家得民财物数以亿计。
第四种政策:政府全盘商业化
马云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政府,可惜我干不了。但是汉武帝干的很好,在政府商业化的道路上,汉武帝干了两件大事,一是盐铁官营,一是平准均输,武帝的终极目标是,把整个国家机器,也就是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变成牟利机构。换言之,就是要把整个政府彻底商业化。。
盐铁官营很好理解,就是盐和铁这两项物资只能官方经营,私人不得经营,从此,中国历朝历代大部分时间盐铁均为官营,尤其是盐。好处自然是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对百姓而言,官营盐铁由于没有竞争,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所以质量低劣而且价格极高,穷苦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铁,当时农具基本上以铁质为主,但是由于官营铁以后农具质量很差,价格又高,百姓更本买不起,即便买了用不了多久就坏了,所以,汉武帝时期很多时候人们使用木质或者石质的农具耕作,劳动效率很低,从劳动工具上讲,人类社会正在退步。
平准均输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收购的对象可以是任何物资,但由于带有官方性质,所以强买强卖基本上是一种常态。均输官吏所勒买的物品,并非农民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这就迫使农民要贱卖自己的产品而另购其他物品,以满足均输官吏的要求;均输官吏在验收土特产品时,又往往恣意刁难,在出售货物时则进行欺诈,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痛苦。盐铁专营、平准均输等国家垄断一切的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和农民都是一种残酷的打击。
第五种政策:提高人头税
“人头税”就是按照人口数量征收的一种税。汉武帝时代大幅度提高了人头税,向成年人征收的算赋从40钱增加到120钱,向未成年人征收的口赋从每人每年20钱增加到23钱,但征收年龄提前到3岁,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许多人不敢生儿育女,有的生下婴儿后也只好加以杀死,“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予民,民产于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
汉武帝执政后期,农民大量破产流亡,成为失地流民,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
人都是多面的,帝王也不例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这是一面,也应该看到武帝的另一面。雄主治下,是匈奴遁逃消除边患,也是半个世纪的民不聊生!如果一个国家的辉煌需要以全体民众、每一个个体的牺牲为代价,付出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的性命来换取,那这种辉煌对个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