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是一门艺术,取一个好听且文雅的名字是非常的重要,好听的名字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下之主,他们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为保障皇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皇帝名号制度。
《公羊传》中记载:“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对尊者、亲者、贤者要避讳,人们使用东西的名字中的字不能和这些人的名字有一样的地方。
皇帝的名号,往大了说,是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帝合法履行皇权职能的标志;往小点说,它能反映出这位皇帝当政时的具体社会状况,也能部分反映出皇帝本人的性情与好恶。
避讳是古代对帝王名讳的一种尊敬,过去封建社会,对长者、尊者的名字有很多忌讳,如直乎长者、尊者名字都是不敬的,皇上作为九五之尊,他的名字更是一般人不能提的。比如观世音菩萨为了避李世民的讳,被称为观音菩萨;
中国古代,姓名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其中分为:
姓:如赵氏。
名:如汉高祖名邦。
字:如关羽字云长,一般“线下”交往称呼都是以字为尊,如果要“点名道姓”要么是代表事情很大,要么就是指桑骂槐了。
古代,先人取名,大多是只取一个字,如赢政,自然是姓“赢”名“正”、项羽也就自然是姓“项”名“羽”。
后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用一个字作名的缺点也就显现出来了,显然重复率太高,于是就有了双字名,如:李世民、杜审言(就是诗圣杜甫的爷爷了),再比如普通老百姓家,自然取不出高贵的名字,就有了朱重八(朱元璋原名)这样的普通名字。
在汉唐宋时代,许多皇帝和太子都改过名字,为的就是独一无二,天下不能有人和他的名字一样。其实这是仁治的一种表现,皇帝即位后,新皇帝名讳中的字,不能说,不能写,不能提。皇帝改名字取个偏僻字,比如北宋皇帝9个除了开国的赵匡胤和末代的赵佶,其余均登基就改名。南宋皇帝大多未更名,尤其是最后三个小皇帝,在位都不久,在逃亡中,也没这心思了。两宋十八位皇帝,改名的高达十位。这是为什么呢?宋朝皇帝相对宅心仁厚,如果自己的名字中的字比较常用的话,都会改成相对生僻的名字,而且基本改成一个字的。这是为了大家的方便。像宋太宗赵光义第一次改名是为了避太祖的名讳,那时候还没想到自己今后会当皇帝,后来当了皇帝,“光”和“义”两个字在民间用得太多了,难以完全避开,所以才又改成生僻的炅字,有利于别人避讳。
如果宋朝的皇帝们,都不改名字,像是“益”“实”“昌”这些都是经常要使用的字,但是也经常被用作名字,如果偶尔的一两人皇帝,名字很霸气,不改名字也可以。但历史上的很多的皇帝,基本上都会改名字,而且改为“单字”,很少出现不改名字的。(唯独明朝把规矩坏了,不过挑生僻字还照样用着)
宋朝的皇帝,赵匡胤的名字不算常用的字,但是如果每一位皇帝,都这样,即使用3个字,并且随心取名,那你让后来人怎么办呢?要避讳名字,不能写,不能说,就算中国的汉字很多,但还是不够用的,后来人的名字也没法起了,平常批阅个奏折,碰到“益”“实”“昌”这些字,大臣都要头疼死。
因此也就出现了改名这个传统,不外乎宋朝,很多的朝代都有这样的规矩,具体就是:单字+生僻字!
北宋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即位,未更名。
宋太宗赵光义,976年即位,改名赵炅。
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997年即位,改名赵恒。
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1022年即位,改名赵祯。
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1063年即位,改名赵曙。
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1067年即位,改名赵顼。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1085年即位,改名赵煦。
宋徽宗赵佶,1100年即位,未更名。
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1126年即位,改名赵桓。
南宋皇帝
宋高宗赵构,1127年即位,未更名。
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1162年即位,改名赵昚。
宋光宗赵惇,1189年即位,未更名。
宋宁宗赵扩,1194年即位,未更名。
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1224年即位,改名赵昀。
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1264年即位,改名赵禥。
宋端宗赵昰,1276年即位,未更名。
宋怀宗赵昺,1278年即位,未更名。
宋朝皇帝为什么爱改名吗?
为何宋朝历代皇帝的名字都是两个字唯独赵匡胤和赵光义有三个字?
那么熟读宋史的人,自然就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宋朝皇帝的名字除了赵匡胤和赵光义外都是两个字?
其实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背后原因也很简单。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行伍,并不能说是高贵出身,显然不会有高贵的单字名系。
而宋太祖赵匡义与赵匡胤同为兄弟,自然也是普通的双字名系。
宋朝皇帝改名的主要原因是避讳,例如宋太宗为了避宋太祖的匡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光义,登基后又改名炅,由此宋朝皇帝改名成为传统。
真宗赵恒原名德昌,与太祖的儿子赵德芳赵德昭一样都是德字辈,后来太宗为了与太祖的子孙以示区别,不用太祖定的德惟从世,而另用元允宗仲。把皇子们都改成了元字辈,真宗也因此改名元休、元侃,登基后改名恒。
仁宗原名赵受益,是真宗唯一活着的儿子,立为皇太子后赐名赵祯。因为避名讳,“祯州”更名为“惠州”,并沿用至今。
英宗原名赵宗实,是太宗第四子雍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立为皇太子后改名赵曙,濮王赵允让的允字以及英宗原名赵宗实的宗字都是宋朝旁系宗室的字辈,英宗的祖父雍王赵元份原名赵德严,后改名赵元俊,又改名赵元份。
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铖,是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后改名为顼。
哲宗赵煦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后神宗病重,立赵佣为皇太子的同时改名为赵煦。
钦宗赵桓,宋徽宗赵佶长子,原名赵亶,又名赵煊,后改名为赵桓。
南宋皇帝中,宋孝宗赵昚(shèn),原名伯琮,后改名瑗,又赐名玮,最后改为昚。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度宗赵祺,原名赵孟启、赵孜、赵长源。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宋太宗要先从赵匡义改名赵光义?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特色的“避讳”避开皇帝的名字换成谐音(重看发现此处有问题,避讳还有把皇帝名字减一笔增一笔的)。所以,如果宋朝诸位都不改名,那诸如德、昌、受、益、宗、实等等其实都是起名常用字,偶尔一两个开国皇帝霸气点不改也就罢了,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即位之后都会改名单字,不改名的寥寥可数(到了明朝这规矩被坏了,不过另一条规矩也就是尽量挑生僻字还保留着),匡胤两字并非常用字也就罢了,要是每个皇帝都这么玩,那中国起名常用字只怕所剩无几了,所以皇帝即位改名为生僻字+单字其实算是个传统。
第二个问题:皇家取名有没有体系规划
答案是有的。
各朝皇帝起名也都有点特色,夏商开始爱用天干,刘至唐,前后不用相同部首。宋朝名字里爱用“日”这直接影响了金朝(大部分也都带日完颜旻 完颜晟 完颜亶 完颜璟 完颜珣 完颜守绪)
明朝,则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即皇帝每一代在五行中选择一个体系,轮流命名。朱元璋26个儿子的下场 给子孙取名到清朝差点被杀绝
然而清朝入关后雍正康熙乾隆都是这样,改别人的名字,却不改自己的名字。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他的兄弟们把名字中的“胤”都改成了“允”。比如古代呈黑色为“玄色”到了清康熙年间就叫“元色”为了避“玄烨”的讳。当然清代皇子的名字和避讳,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或者说每一代都不同,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开始是蛮夷,也是太在乎,发展到后来除了汉字避讳,满文也是要避讳。
清朝200多年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从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迁都北京是一个前人栽树的过程,他们打下清朝的基业。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是后人乘凉的时候,这段时间是清朝最鼎盛的时候。自乾隆以后清朝逐渐走向没落,清朝的这颗大树开始走向凋零。尤其是至咸丰以后,清朝的大树已经风雨飘摇,皇权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是每一个朝代的规律,皇权经过一代一代的变更,直至每个朝代的末期皇权已经名存实亡,清朝从皇帝的名字就能反映出来。
在汉文化中取名字是很讲究的,多是按字按辈分来取名字,直至到今天很多大家族还是按照祖上定好的字,按辈分排名来进行取名。
满清从一开始起名不讲究 到后来严格避讳
康熙的皇子们的名字,像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到了四阿哥胤禛登基以后,大阿哥改名允褆、废太子二阿哥改名为允礽、三阿哥改名为允祉……有必要把清朝皇帝的名讳梳理一下。
在清十二帝中,皇帝名讳大致分为4种,也可以说是4个阶段,但是雍正的做法无疑是最独特的。
第一阶段,天天顺时期。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皇帝对自己的名讳没有过多讲究,因为那时的满清政权还没有被儒家思想完全同化,另外,兄弟之间的名字也不存在排行的说法,努尔哈赤的二弟穆尔哈齐、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哈齐、五弟巴雅喇,名字满满都是女真味。到了皇太极这一辈,兄弟几个的名字也是女真特色,例如褚英、代善、莽古尔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顺治帝兄弟几个名字也是如此,顺治是第九子名字叫福临,其他几个像豪格、硕赛、博穆博果尔等。上三代的名字基本不避讳,只有在官方文件《实录》《玉牒》中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时,名字上才盖一个黄签,表示避讳之意。
第二阶段,康雍乾时期。康熙出生的时候,顺治皇帝已经坐到紫禁城金銮殿龙椅上了,深受儒家汉文化的熏陶,所以康熙几个兄弟的名字就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特色,康熙帝的名字叫玄烨,他的几个成年兄弟,二哥福全、五弟常宁、七弟隆禧(隆禧19岁去世了,还没到弱冠之年),哥几个依然没有讲究排行。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康熙就把自己的名讳看得非常重,涉及到皇帝的名字,就要避讳,读音要避讳、文字也要避讳。“玄”和“烨”两个字都是最后一笔不写,假如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们没有避讳这两个字,那么无论他文章写得多出彩,都没用,必定名落孙山。接下来的雍正皇帝把这个名字的避讳发展到极致。
雍正帝名字叫胤禛,因为被汉文化熏陶多年,康熙给几个儿子取名时,就排到一起了,不仅第一个字相同,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还相同,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即位后,认为自己才是真龙天子,名讳何等重要,岂容他人染指,兄弟几个都得把第一个字“胤”改成音近的“允”,所以就出现了标题中的一幕了。估计雍正深受“九子夺嫡”的影响,好不容易韬光养晦杀出重围,就不能与众兄弟为伍了,除了自己的助手十三弟允祥外,其他夺位的兄弟都该死。雍正继承了老爹康熙的避讳方法,“胤”和“禛”两个字缺末笔。乾隆的做法要好很多,因为众兄弟的名字是爷爷取得,所以不能更改,众兄弟保持原来的名字,“弘”和“历”两个字避讳。巧合的是,康雍乾三朝最讲究皇帝的名字避讳,正好契合了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其实这不是巧合,恰恰反映了当时高度集中的皇权对人民生活的限制和影响。
第三阶段,嘉道时期。乾隆按照汉族的排辈也给自己的子孙排了序“永、绵、奕、载”,后来嘉庆又加了4个字“溥、毓、恒、启”,往后又有增加,在此不表。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永”和“绵”都是常用字,要是避讳起来,避讳面太广,有点扰乱民生了,索性皇帝改名,给百姓解忧,“永琰”改为“颙琰”,“绵宁”改为“旻宁”,生僻字避讳容易多了,“颙”字避讳末笔,“琰”换写法;“旻”字避讳一点,“宁”字繁体中的心,改为一横一撇。
第四个阶段,咸同光宣时期。咸丰叫奕詝,同治叫载淳,光绪叫载湉,宣统叫溥仪。他们四位皇帝的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詝”避讳末笔,“淳”字改作“口”字,“湉”避讳末笔,“仪”避讳末笔。清朝后期皇帝名字避讳之风日减,除首字不避讳外,偏旁字也不再避讳,臣民可免触讳之难。
还好只有康雍乾的名字避讳规矩多,如果清朝传位的皇帝更多,避讳的字加上偏旁相同的字,想要写点东西真是太难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弊也有利,古代的避讳规矩可以帮助我们对一些古籍进行断代,“玄”字缺一笔的文献古籍不可能早于康熙年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清朝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但是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是来自于东北的游牧民族,他们当时的很多制度和礼数和中原的汉族是很不一样的。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的文化和汉文化完全不一样,起初满清皇室在取名字方面也没有那么多讲究。
满清的皇家姓氏是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因为是皇室因此也变得无比尊贵。其实,在满族的姓氏中,爱新觉罗只是个小姓。但是在满文资料中很少使用这个名称,如《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中,爱新觉罗一共只出现过三次。满族的八大姓为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钮祜禄氏,根本没有爱新觉罗。“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是清朝国姓,文献上,对于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种说法,经常自相冲突,学者一般相信,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或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从努尔哈赤到顺治,清朝大都在一个打天下的过程,那时的他们受汉族文化影响还不深,因此他们的名字不太能反映清朝的局势,都是按照少数名族的方式进行取名。
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名字的意思就是“野猪皮”,他的三弟舒尔哈齐名字为“小野猪”,四弟雅尔哈齐名字为“豹皮”。另外,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多尔衮名字的意思是“獾”,多铎的名字是“胎儿”,阿济格的名字是“小儿子”。这些以动物或是其他寓意命名的名字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
例如顺治帝福临的儿子们,没有统一的辈分字。如次子福全,与他爹的名字还相近。这在当时汉族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父亲和儿子的名字用同一个字——这不是兄弟吗?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到咸丰皇帝为止,爱新觉罗氏家族一共有113位皇子,在这些皇子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皇子的名字。了解清史的读者大致都知道,康熙之前的众皇子名字没有规律,好像是随便起的,而康熙之后,都有统一的顺序和辈分。
在康熙帝玄烨继位后,并没有什么需要兄弟们避讳的。例如康熙满文名恩赫阿木古朗汗,汉文名叫爱新觉罗玄烨,但是他兄弟的名字有叫爱新觉罗福全、爱新觉罗常宁,大都不相同。康熙中期,随着康熙皇帝对汉文化水平造诣的日益精深,因此在给子女取名字时,他也学习汉族的传统,按字排辈对自己的皇子和皇孙的名字进行了规范化的处理。在给皇子、皇孙、皇曾孙命名时,康熙首先采用了辈分,皇子皇孙均以两个字为名,并且规定了第二个字的偏旁,这种命名方式后来成为了定制,为历代皇帝所遵循,朱元璋之前是这么标准的典范。清朝皇室人名的汉化基本完成。
有一种药材叫做“玄参”,被改名为“元参”,不仅人不能用玄字,就连动物植物都不能用。就这样,凡是带玄字的东西都改名,为了避讳。清朝全国上下开始改名,结果引起了动荡,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为了改名,清朝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得不偿失。康熙看到之后决定想一个办法,减少避讳。随后康熙下了一道圣旨:“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众无可避。”康熙的意思是与其让天下人改名,避讳皇帝,不如让皇帝改名,让天下人都能避讳。怎么让天下人都能避讳呢?很简答,使用生僻字,使用一些百姓都不经常用的字,这样就避讳了。山不走过来,我就走向山去,这是一种相对的理论,康熙改名也是利用相对的理论。因此,康熙之后,无论是皇帝还是王爷,他们的名字都很奇怪,都很生僻,这些字百姓都不认识,更不会说是使用了,因此就能避讳了。
康熙皇帝在为皇子、皇孙取名定字的同时,还效仿汉族惯例建立了避讳制度。凡是皇族宗室中有同名者,地位低、辈分小的一律要改名,重新起一个不犯忌讳的名字。皇帝一族的地位最尊贵,由皇帝钦定的命名用字及其偏旁,非皇帝子孙不得使用。
康熙二十年,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胤”字辈,给孙子辈取名“弘”字辈。所以儿子雍正帝名字叫胤禛,孙子乾隆皇帝的名字叫弘历。
康熙有35位皇子,排行序齿的有24位,这24位皇子名字中的第一个均为“胤”,第二个字均以“礻”为偏旁;他的101个皇孙中,除了雍正帝与年贵妃所生的福宜、福惠、福沛外,其他98个孙子,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均为“弘”,第二个字绝大部分以“日”为偏旁。
乾隆时代,乾隆继承了康熙的这种制度,他的17个皇子中,名字的第一个字均为“永”,第二字均以“玉”为偏旁。乾隆的皇六子永瑢曾精心绘制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了皇祖母,也就是乾隆的生母孝圣太后,乾隆在上面提了一首诗,其中一句为:“永绵奕载载奉慈娱”,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太后见后十分高兴。乾隆见太后喜欢这句诗,又发现永字正好是本朝皇子的辈号,于是就定下了“永、绵、奕、载”四个字作为皇室后代的辈分字。寓意清朝的千秋万代,要求后辈按照这四个字来经行取名。 道光在位期间,因为乾隆所定的四个字已经不够用,将“奉”改为“溥”,因而又定下了“溥、毓、恒、启”四个字,而后咸丰又续了“焘、闿、增、祺”。1938年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 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可是大清都亡了,整这个还有什么用?
乾隆十一年(1746年),宗室中有一个人名叫“永琮”,与乾隆第七子的名字相同,于是乾隆下旨将此人的“永琮”改为了“永常”,并且规定,以后凡是皇室之外的人起名,不得使用“内廷拟定字样”。
与此同时,为了将近支宗室与远支宗室加以区别,皇帝又特地为近支宗室子孙命名的第二字指定了专用偏旁,以示优宠。如乾隆帝为自己曾孙辈拟定了辈分字“奕”字和偏旁“訁”字的同时,也为其曾侄辈的的第二字拟定了“纟”字偏旁。对此,远支宗室不得使用,违反者均要受到严惩。
嘉庆时期,一位郡王就因此犯下了忌讳,被嘉庆帝革去了所有差事。嘉庆十一年(1806年),嘉庆从奏折中得知,多罗茶郡王绵亿私自为其长子、次子命名“奕铭”、“奕鑅”,且第二个字没有使用乾隆所定的“纟”字偏旁,于是龙颜大怒,下旨查处此事。
为此,嘉庆十分生气,在谕旨中指责绵亿说:“私自取名是何居心?既然他自己主动与皇族疏远,朕也就不拿他当亲侄子看待了,着令他退出乾清门,并革去他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等职务……”
之后,嘉庆帝又下旨,命绵亿的两个儿子改名。由此可见,从乾隆之后,清代皇族的命名已经非常系统化并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和汉人已经基本一致了,唯一的区别就是皇室始终不取三个字为名。
但自咸丰朝开始,皇帝名讳便不再避讳,皇室宗亲的名字也不再更改。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也是故宫的出口。明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之时,“故宫博物院”匾悬挂于此,并设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清朝盛行文字狱,作为统治者打压异己的手段之一,在用词用字时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因此下狱。为了显示皇权的尊贵,在书写中出现皇帝名字的汉字时需要经行避讳,否则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康熙实行了“敬避御讳”制度,在康熙时代,凡是与“玄烨”二字相同的都要避用。最著名的就是当时北京城的“玄武门”改称为“神武门”。很多人不理解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又叫唐明皇?其实唐明皇这个名字是从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的,是康熙将李隆基成为唐明皇。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只因为李隆基的庙号是唐玄宗,里面有个“玄”字。
清朝从康熙开始就已经是改名的典范:
康熙名玄烨,兄弟玄改元
雍正名胤禛,兄弟胤改允
乾隆名弘历,兄弟弘改宏
嘉庆名颙琰,兄弟顒改永
道光名旻宁,兄弟旻改绵
但是后来的奕、载、溥三辈不知为什么,只避后面一个字,不避前面的字了。
这些字一个比一个生僻,一个比一个难以认识,文化水平低一点的人都不认识这些字怎么读?
待到雍正继统,这位强调“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君主在兄弟们的名字上就做起文章。陈捷先先生说过,雍正可能暗示了宗人府官员,让宗人府官员递上一个奏章,称“亲王阿哥等名上一字,与御讳同,应请更定。”雍正对这个报告没有决定,而是退一步说,“名讳由圣祖钦定,不忍更改”,“礼部宜奏请皇太后裁定”。转了一圈下来,雍正才下达一道圣旨,“朕曾奏闻皇太后,诸王阿哥名上一字,着改为‘允’字。”而当时康熙皇帝驾崩才一个多月,观感上确实不太好看。当十三爷怡亲王去世后,特殊表彰,由“允祥”恢复“胤祥”。
在雍正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其他皇子名字中的“胤”字改成了“允”(怡亲王胤祥例外),雍正的同胞兄弟十四皇子,原名叫“胤祯”,因“祯”与雍正名字中的“禛”读音一样,被改成“允禵”。当然这种避讳可不是雍正的首创,想当年,宋朝的赵匡胤当皇帝后,他的两个弟弟就不能用匡字了,改为赵光义和赵光美。乾隆登基之后虽然没要求其他皇子改名,但是要求在书写“弘”“历”两个字时做出变化,比如在书写“弘”字时,去掉最后的一点,从而避讳皇帝的名字。这时候是清朝皇权最集中的时候,因此在要求避讳皇帝名字的时候,天下都要为皇帝的名字做出让步。
乾隆登基后,还有两个兄弟弘昼和弘曕,这两个兄弟的弘字都没有改。他一共就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弘昼,一个弘曕。弘昼只比他小三个月,他们同时成长,弘曕比他的儿子年纪还小!所以他鉴于父亲雍正残酷打击骨肉兄弟的事实,就采取了怀柔兄弟的政策。于是乾隆说他的弟弟本来也应该避讳的,弘字要改,但是他认为他们兄弟(包括堂兄弟)的名字都是爷爷康熙起的,为了尊重康熙皇帝,因此兄弟们就不用改名字啦。
等到乾隆让儿子嘉庆即位的时候,就让嘉庆自己改名,用同音的“颙”字代替“永”字,兄弟们则不必改。后来的道光、咸丰、同治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不同的做法。
嘉庆皇帝原名“永琰”登基后改为“颙琰”,因为“永”字在汉字中是常用字,而且天下叫什么永的人太多了,不可能让全天下都改吧?要避讳起来相较麻烦,因此嘉庆改名为“颙琰”。
道光皇帝的原名叫“绵宁”,登基后改名为“旻宁”。虽然在书写时依然要避讳皇帝名字中的汉字,但是这两个皇帝已经开始把自己名字中的汉字改为了生僻字,虽然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书写,但是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皇帝已经开始为天下人开始做出让步,清朝的皇权已经大不如前。
道光以后,清朝已经开始衰败,在名字方面皇帝既不换名,也不要求天下人在书写时避讳皇帝名字中的字,可见清政府对天下的掌控已经没有多大。
咸丰皇帝继位后,规定无论是自己还是他的兄弟,都不需要改名而是继续保留原有的名字。这是因为道光之后,皇脉衰微,人丁不盛。尤其是到了同治驾崩后,清宫再无正统皇子,因此避讳也就无从谈起。
不仅如此,咸丰皇帝还下旨凡是全国所有地名中有“咸丰”二字的也都不需要改名,巧合的是当时湖北省就有一个县叫咸丰县,咸丰县是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时新设的县名。要是按照以前的制度,咸丰县肯定是要改名的,但咸丰帝下旨无需更动。
不过,在书写皇帝的名字时,还是要讲究避讳的。只不过这一时期避讳不再那么严格,规定只要避第二个字即可,比如咸丰避“詝”字,同治避“淳”字等。
直到后来慈禧掌权,皇帝已经沦为一个傀儡,清朝名存实亡。因此我们现在记得许多皇帝的名字都非常偏僻,甚至不认识。
在清朝最鼎盛时,强制要求避讳皇帝名字中的汉字,天下人都要为皇权做出让步,皇帝为了避讳,不惜改名字,甚至是让字少些一点,这些做法都是宣示着皇帝的权力,皇权至上。到皇帝主动把名字改为生僻字,免除了人们书写的麻烦,开始作出让步,到最后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他们对名字基本上没有什么要求了,对于避讳也是不以为意。人们已经不需要避讳皇帝名字中的字。这一步步的变化反映了清朝的走势,一个由盛渐衰的过程。
从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名字中就能看出,清朝逐渐的衰亡,由此可见,一切都是注定的。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皇帝对百姓的统治是非常严格的,随着逐渐的衰亡,这些东西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件事后来发展到太平天国时期(当然,与清朝没啥关系了)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避讳天王乃至各王的姓名,天国政府居然出了一本书叫做《钦定敬避字样》,你懂的,写个文章得到书里去查,看看哪个字不能写,应该用什么字来代替,您说奇葩不奇葩吧?当然,谁理会你们这些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