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莫过于明神宗朱翊钧。他继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壮举,但是后期却怠政严重,将近三十年不上朝理事,同时贪财严重,究其原因,一生纠缠于四个女人之中,心力憔悴,大明的中央政坛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并为帝国的衰落揭开了序幕。
明亡,亡于万历。
明代的后妃多来自民间选拔,标准包括相貌端正,眉目清秀,耳鼻周正,唇红齿白,鬓发明润,身无疤痕,性资纯美,言行有礼等,尤为看重的还有必须出自善良有德、素有家教的良家。
在文人墨客看来,后宫属于一个既美丽又烂漫的特殊群体,朝夕与皇帝相伴,“承得雨露,便为天人”,可实际能与皇帝产生风花雪月故事的, 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后宫佳人都在无限期待之中,由红颜走向皓首。即使是被皇帝临幸,也未必能改变命运,更别说获得幸福。
万历帝生母李太后和千挑万选的王皇后
万历初年的政事,由张居正主持的“内阁”和冯保掌管的“司礼监”共同负责,万历帝的生母慈圣李太后则居中协调,可以说万历帝朱翊钧只是个挂名天子。更多的时间,万历帝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在万历15岁时,两宫太后觉得皇帝已经长大,可以为他选妃完成大婚了,于是就下诏天下,为皇帝选妃。当时锦衣卫指挥使王伟年仅13岁的女儿王喜姐经过千挑万选脱颖而出,成为了万历皇帝的皇后。可是对于年少的万历皇帝来说,这次大婚并不可心,他和这位13岁少女的结合,更多的是依从母亲李太后的愿望。王皇后,祖籍浙江余姚,具有江南水乡女子的柔美细腻,而且性格端谨,识大体,与两宫皇太后相处融洽,可惜王皇后仅生下一个女儿,令万历帝非常失望。
雄伟壮丽的宫廷,年轻貌美的妃嫔,却令朱翊钧索然无味,为了排解空虚与寂寞,朱翊钧迷上了喝酒。虽然万历帝酒醉之后,经常惹是生非,甚至有过手提宝剑追砍权宦冯保,因此差点被母亲慈圣李太后废掉皇位之事,少年天子经此一事,对母亲俞加敬畏。一日,朱翊钧去慈宁宫中向母亲请安,却被母亲宫中一个相貌清秀的宫娥所吸引,于是趁着母后不在,借着酒兴,临幸了这个唤作王氏的都人,放纵了一把,事后匆匆走人。
明神宗朱翊钧
宫女王氏一夜春宵怀了龙子,得以册封为恭妃
谁知一夜春宵,宫女王氏珠胎暗结,怀了龙子。几个月后,身形发福的王氏被慧眼如炬的慈圣李太后(1546年-1614年)发觉,一番问询之后,李太后喜笑颜开,心想:“自己当年也是宫女,因为被裕王临幸,产下朱翊钧,才改变了命运。如今王氏的遭遇,如同自己的往昔,莫非天意如此,当以此女婚配我儿。”于是传来儿子朱翊钧问及此事,万历却矢口否认。严厉的慈圣太后,立即命左右太监取来《内起居注》,叫万历自己看。事实面前,万历窘迫无计,只得如实承认。慈圣太后力挺王氏,万历不得不将其册封为恭妃,其后不久,更诞下了皇长子朱常洛。
王氏是幸运的,由一个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晋升为妃,更产下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王氏又是不幸的,万历对她的临幸,或许只是单纯的一次酒醉之后的猎艳。所有的这一切,都为后来恭妃王氏的悲剧埋下伏笔,而郑贵妃的出现,只不过激化了这一隐藏的矛盾。
引发政治危机的郑贵妃
郑贵妃,北京大兴人,14岁进宫,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被册封为淑嫔,乖巧玲珑,天资过人,一经介入皇帝的生活,就被万历皇帝惊为天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郑氏得宠原因,并非单纯的艳丽,更多地还是凭借其聪明机警并通晓诗文等其余妃子不具备的才华。她看清了万历这位少年天子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决心用自己的独有魅力去抚慰皇帝的内心,努力成为皇帝的精神伴侣。她不仅能聆听皇帝的倾诉,替他排忧解愁,而且她敢于挑逗和讽刺皇帝,甚至公然抱住万历,抚摸皇帝的脑袋。对其余人来说,郑氏胆大妄为,对于万历来说,已经将这个美丽明艳、天真烂漫的女人视作自己的知己。不到三年郑氏就由淑嫔升为德妃,再晋为贵妃。1586年,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地位更是如日中天。皇帝的殊宠,不仅令皇后、恭妃心生不满,更令满朝文武被迫陷入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皇长子朱常洛5岁时,王恭妃还未受封,而朱常洵刚刚出生,郑氏即被封为皇贵妃,距离皇后的位置也仅一步之遥。这样一来,不仅王皇后难以忍受,以内阁为首的文官系统更是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火药味。“皇帝欺朝中无忠臣,要行废长立幼之举。”此类谣言满天飞,恭妃王氏也是如临大敌,幸而慈圣李太后对于长孙常洛非常喜爱,王皇后对于常洛也是视作己出。早在皇三子朱常洵出生以前,首辅申时行就曾建议万历早立太子,以固国本。但万历皇帝不喜欢王恭妃,自然也不愿意将朱常洛立为太子,于是借口皇长子年龄尚小,推托过去。郑氏受封为皇贵妃,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对,户科给事中姜应麟上疏,请求先册封恭妃王氏为皇贵妃,理由是恭妃诞下了皇长子,希望万历能收回成命。由于言辞尖锐,导致万历皇帝大怒,将姜应麟及求情者一律下狱。此后南北两京数十人接连上疏申救,万历对此皆置之不理。
他们内心的不平
→
万历皇帝的内心无疑是愤懑的:天子富有四海,册立谁为皇贵妃,是朕的家事,满朝文武居然合起伙来干涉天子的家事,实在是非常无礼。
皇后王喜姐的内心无疑是非常难堪的:皇后名义上主管后宫,但是郑氏这个贵妃的待遇居然已经超越了自己这个正宫皇后,如果再晋升为皇贵妃,那么自己的皇后位置,怕是也会早晚不保。
恭妃王氏的内心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自己被天子临幸,皇帝过后居然翻脸不认账,自己已经为大明诞下皇长子,可是却迟迟没有被皇帝立为太子,自己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封赏。
贵妃郑氏的内心无疑也是非常不平的:自己了解皇帝,皇帝宠爱自己,双方都将对方视作自己的知己,过去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自己做个皇贵妃有什么不对吗?
整个大明文官群体的内心无疑也是非常困惑的:贵为天子,怎好如常人那样感情用事、为所欲为呢?可以说,因为郑氏的出现,尤其是郑氏诞下的皇子朱常洵的出现,大明的中央政坛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并为帝国的衰落揭开了序幕。
明朝的衰落从此开始
当年迈的礼部尚书洪乃春依据太祖朱元璋当年立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和“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的继承法,建言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被万历帝下令廷杖六十,褫夺官职,勒令回乡反省之后,朝野大惊,各地要求册立朱常洛的章奏却如繁星一般递交到了通政司。尽管朱翊钧一怒之下廷杖、贬斥、流放了一百余位大臣,但前仆后继的批评者依然络绎不绝。慈圣李太后为了拯救自己这不成器的儿子,拯救自己出身卑微的皇长孙,暗中出面给万历皇帝施加压力。当万历帝到慈宁宫给李太后请安时,李太后便问他不册立太子的原因。万历帝回答:“常洛是都人之子。”李太后大怒道:“你也是都人之子。”万历听后惶恐不已,跪伏在地上不敢起来。原来后宫中叫宫女为“都人”,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所以她才会这么恼怒。朱常洛因此才得以立为太子,至此“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闺范》于万历十八年(1590)刊行后,风行一时,成为“闺门至宝”。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神宗宠妃郑贵妃得到此书,命其伯父郑承恩、兄长郑国泰新添“后妃”一门,增加了包括她本人在内的万历时妇女十七人,出自重新刊刻此书,亲自撰写序言,即《重刊<闺范>序》。当时,正值“争国本”的关键时刻,郑贵妃重刊《闺范》之举的意图引起了朝野的议论与猜测。
朱常洵虽然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但是被册封为“福王”,封国为繁华的洛阳,同时郑贵妃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的儿子就藩。明制,皇子成年,受封王爵,就必须离开京师,到藩国居住。郑贵妃为了留住儿子,开出了天价的就藩条件,“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但是廷臣请王之藩者依旧数十百奏。同时睿智的慈圣李太后再次将了郑贵妃一军。她先是召问郑贵妃:“福王何未赴封国?”郑氏小心谨慎地回答:“太后明年七十寿诞,福王留下为您祝寿。”慈圣太后毕竟饱经风霜阅历过人,她冷冷地反问:“我二儿子潞王朱翊镠就藩卫辉,试问他可以回来祝寿否?”郑贵妃无言以对,只得答应督促福王速去封国就藩。
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就藩。郑贵妃和儿子面面相对,泪如泉涌,万历帝也哭成了泪人儿。但是经此一事,万历帝内心对朝臣充满了难以化解的仇恨,贵为天子却不能立自己心爱的儿子为太子,至尊的权力却受制于廷臣,于是避居深宫,整日与郑贵妃享乐,不与朝臣见面。之后万历长期不临朝就成为了一种政治常态,即使内阁辅臣也轻易不能与之见面,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朝闹得不可开交。不仅朝政顿滞,而且两京十三布政司的官员大量短缺,同时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向明军发动进攻。虽然不接见阁臣,但是万历帝放手使用宦官,派出大量的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将太祖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抛向云霄,且派出的税监陈奉、马堂、梁永等人都是郑贵妃的心腹宦官,这些宦官也称郑贵妃为“内廷之主”,无视王皇后的存在。
公元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男子,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欲刺杀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该男子。太子乃是储君,现在有人居然敢刺杀当朝储君,无疑是太岁头上动土,万历帝当即命令法司提审问罪,巡视御史刘廷元按律审讯。男子供出自己叫张差,蓟州人,自己之所以能顺利混进东宫,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提供的便利。至此,案情已经非常明了,郑贵妃想谋杀太子,然后召回福王,重新册立储君。但皇帝不愿深究,太子朱常洛也不敢追究,于是内廷传旨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凌迟处死,庞保、刘成二太监也在宫中被秘密处决,以了此案。王皇后之后多方回护太子常洛,对于在宫中嚣张跋扈的郑贵妃,则不与之计较,当此之时,或许王皇后就成为太子朱常洛在内宫之中唯一的盟友兼守护者了,这种守护关系一直持续到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王皇后驾崩。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心力憔悴的朱翊钧驾崩,长子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是为明光宗。虽说万历帝在临终之前,遗命阁臣册封郑贵妃为皇后,但是这个诏令没有得到执行。曾经得宠的郑贵妃在失去神宗这位靠山后,在紫禁城这座寂寞的宫殿里又苟延残喘了10年,饱尝了世态炎凉。
明朝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明朝经济政治都一般,但是整体中等偏上,明朝又是怎么衰落的?
虽然历史学对明朝灭亡的总结是明亡于万历,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历朝不过是彻底表现出来而已,实际上明朝衰落得时间节点要大大提前。我个人的观点,明朝灭亡的时间节点要向前推到洪武年间。
对于王朝兴衰的原因,我认为经济原因是占了较大的比重的,因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有时候王朝兴衰更替我们可以从经济上看出一些端倪。
明朝的总体经济水平并不高,从货币发行量就能看出,明朝货币发行量并不大,很多地区都出现过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只要学过经济学的都应该知道,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才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才会刺激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朝廷税收。而且,发展经济也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其实我上面说的就是元朝曾经玩过的,因此元朝工商业十分发达,因为元朝是古典王朝当中唯一一个幺蛾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社会管控并不严厉。相反,明朝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也许是朱元璋小农出身决定的,朱元璋心目中得理想社会是这样的,天下一切臣民,朝出暮入,务必从容验丁,市村人民舍客之际,辨人生理,验人引目生理是其本业引目相符而无异。如果总结一下,朱元璋的理想社会是这样,即:没有人口流动、没有商品流通、没有货币、没有工商业、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不好听的,这是原始社会。
所以,你就可以为什么明朝要打击工商业并实施海禁、以朝贡贸易取代宋元就已繁盛的海外贸易,因为朱元璋小农出身限制了其视野,他认为元朝灭亡就是建立在社会氛围宽容、政府对基层管控不强的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蒲寿庚,其献泉州投降不仅保证了泉州的繁荣,还保证了其家族的经济利益并获得了相当大的地方自主权,但是元朝逐步收回地方自主权的时候,蒲寿庚家族又选择了背叛元朝。这不得不让朱元璋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就是治理国家不能太宽松,因为元亡以宽,所以我朱元璋要以刚猛治之。所以,朱元璋给明朝奠定的基调就是内敛,而非富于进取精神的开拓性王朝,这也算是大一统王朝当中的异类。
所以,你就可以朱元璋为什么要定立户籍制度了。因为朱元璋的心目中,一个王朝想要维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一切资源必须要由朝廷控制,尤其是人力资源。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老百姓只能被局限在户籍地之内不许流动,工匠、军士变成了国家奴隶,工商业也陷于衰落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天文历算以及数学两百多年没有任何进步可言,甚至连宋元数学、天文学都被忘却;回回炮这种配重投石机元末还能被城市民兵用来和各路军头谈笑风生,到了明朝就迅速失传,倒退回原始的手拉投石机;火器方面也没有多少发展,总体上处于欧洲中世纪的水平。
再者,除了利用户籍制度来加强对老百姓的人身控制以及固化阶级,明朝还逐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元两朝地方都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尤其是元朝,因为元朝把一些封建制的内容带到了中原,因此很多权力被下放到了地方,比如说赋税、考试、户籍以及地方军等,甚至元朝还把一部分权力下放到了基层,比如说社长协助官府收税以及代替官府监督被放回家供养父母的罪犯。但是,到了明朝,地方的权力被朱元璋、朱棣父子逐步收回,地方彻底变成了中央的派出机构,也没有什么自主性可言了。这就是内敛给明朝带来的恶果,这也是为什么宋元尚能欣欣向荣的古典社会到了明朝就万马齐喑了。
说到这里得说一下西方,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在古典时期得到持续发展,并发展出资本主义以及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得益于欧洲的封建制度赋予了地方大量的自主权,甚至地方大自主权可以强大到个国王抗衡,如果国王想要强抢地方的资源,那么必然会使得地方为了捍卫自由而像国王宣战,而且欧洲很多君主都曾经因为被打的灰头土脸而不得不向地方妥协。
所以,国王为了维系对资源的控制,就不得不通过契约的方式来决定国王和自治城市以及封建领主的利益分配,这也是现代文明权利和义务的开端。也正因如此,欧洲尤其是西欧才能保证社会不会丧失发展的活力。
而且,总体国运方面,由于元朝消灭了周边可能存在的强权,以及北元因为经济问题而四分五裂,明朝周边并没有能够威胁到明朝国家安全的强权,所以明朝的地缘环境可以用超级好来形容。历史上的大汉、大唐、大元、大清这五个大一统王朝,其周边都存在着强权,这四个王朝都是在消灭周边的强权之后才达到了鼎盛,因此这些王朝也是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开拓性王朝。而明朝在五个大一统王朝当中,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周边没有强权,反而给了明朝一种不可名状的优越感,没有危机意识,并把全世界当两脚的野兽。
这反而加速了明朝的衰落,也正因明朝过早的衰落,才有之后的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由于土木堡之变这一次战役损失了大量军队和武将,导致文臣集团一家独大。在这之后,明朝皇帝只能越来越倚重宦官和其他势力来对抗文臣集团这一庞然大物,文臣集团为了利益越来越膨胀,皇权越来越旁落。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以及肆虐沿海的海盗,庚戍之变俺答汗在北京城下武装大游行,以及后来得满洲人崛起,彻底撕掉了明朝强大的伪装,而明朝也最终被满洲人所征服。
总的来说,明朝衰落的源头,要追溯到朱元璋头上——农民土老帽治国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