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民国风云多。在那段波云诡谲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太多人物、故事需要我们慢慢回味、反复推敲。蒋介石和宋美龄就是其中之一。
1927年,宋美龄和蒋介石在上海成婚。他们的婚姻堪称20世纪中国最瞩目的婚姻,流传于各种传记文学及研究文章之中,被世人称为传奇。也因为蒋介石后来一路的发展和成就,他们二人的婚姻多被认为是政治联姻。
宋美龄更是被认为得益于蒋介石,才能在政治上一展拳脚。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治疗无效于宝岛逝世,享年88岁。这一年,是他退居宝岛的第26个年头,这26年中的坎坷荆棘,有一个人始终看在眼里,那就是夫人宋美龄。
蒋经国一手操办为父亲隆重举行了葬礼,同时整个宝岛政府人员在蒋介石逝世当天宣布要为他守丧一个月。在此期间不允许举行任何娱乐活动等,所有公职人员全部身着黑衣并佩戴黑纱。而蒋介石的逝世对于宋美龄而言无疑是一次大的打击,一向以高傲姿态示人的他,心中悲痛万分,但是表面上却强忍着悲痛招待着来宾。丝毫没有看出半点难受,所有人见状都一脸疑惑。可是就在棺木盖上的那一瞬间,他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伤,崩溃大哭起来。险些晕了过去,给人的感觉极其悲痛。那么这一幕究竟如何会发生?那这究竟是为何?两人的婚姻究竟是不是政治联姻?蒋介石与宋美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晚年都相守相伴,所以感情也是毋庸置疑的。
宋美龄
一、穷途末路身先死——蒋介石去世及两岸反响
在近代历史上,蒋介石曾挑起军阀混战、消极抗日、残害同胞,对祖国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恶。然而,在那个年代,他也大致维系了祖国的统一,在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他更是成了名义上的“全国共主”,亦不失为一代枭雄。
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枭雄亦有幻灭之日。1975年,88岁高龄的蒋介石,带着他的那个“蒋家王朝”,在祖国宝岛台湾寿终正寝。他的去世,引发了国共两党,海峡两岸的巨大反响。
在台湾岛内。这位国民党“总裁”蒋委员长去世的第二天,台湾当地各大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和报道,报纸的背景颜色也都从红色,换成的哀痛的黑色。记者们与蒋介石的身后评价也是极尽赞美之词,甚至将其吹捧为“民族救星”。
蒋介石
他的死亡被称作“崩殂”,他的墓穴则被叫做“陵寝”,颇有古代中国“太祖高皇帝”去世的场面。更有甚者,满脑子充斥着封建帝王思想的国民党还玩起了“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可笑伎俩。
一份台湾报纸宣称:“蒋公病史时,淡水海外东北角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金红色的巨球,四周围绕着五彩祥云,迤逦划过天空,不旋踵电光闪闪,巨雷惊蛰,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
蒋经国在日记中也说道“(蒋介石去世后)天发雷电,继之以倾盆大雨,正是所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在祖国大陆。社会层面的反应却是出奇的平静。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在右下角刊登了一条当代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一言新闻”:“蒋介石死了。”
只有新华社发布了一套对蒋介石的“盖棺评论”:“蒋介石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他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是死有余辜。我们的党和政府并未作出任何公开声明。
那么,与蒋介石的恶行斗争了半辈子的毛主席是什么反应?根据一些知情者的回忆录,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场景。毛主席得知这位“老朋友”走了之后,一脸凝重地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伟人的心情当然是复杂的:他与蒋介石缠斗了大半辈子,但阅尽沧桑的伟人,想必已经释怀;但蒋介石对人民犯下的罪恶,他又不能原谅。
毛主席还为这位“老朋友”办了一场简单的追悼会,他把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播放了一遍又一遍。数日之后,毛主席还把这首词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不须顾”,一切的恩恩怨怨就此了断。
二、枭雄也有幻灭时——蒋介石葬礼之剖析回顾
蒋介石去世后,台湾岛内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和葬礼。在正式的葬礼前,曾有一个国民党高层参与的小规模吊唁活动,却因为宋美龄的迟到而推迟半小时。1999年宋美龄在自传中道出了此事真相。
原来,当时宋美龄去了张学良处,希望让张学良出来参加悼念,并借此机会恢复他的自由之身。宋美龄对张学良说道:“蒋公去世后,你作为他生前的朋友,希望你能够参加他的葬礼。”
可惜的是蒋介石早做了安排,而且张学良也对于二人数十年的恩怨情仇一时难以释怀,宋美龄无可奈何。但是在蒋介石停灵期间,张学良还是和夫人赵一荻一同前往吊唁,还专门写了一幅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宋美龄阅之,瞬间泪流满面。
这里面饱含着张学良对蒋介石那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感情。起初是友,后来为敌,现在故人也去新仇旧恨也就灰飞烟灭了,留下的唯有一声叹息。
张学良的挽联虽然寥寥数语,却如泣如诉。两个人开始的时候就像兄弟一样,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但是性格的巨大差异造成两人兄弟关系最终分崩离析。张学良宅心仁厚,蒋介石不择手段,有点像刘备与曹操。
即便有西安事变和囚禁大半生这两件事,蒋介石还是牵挂着张学良的。否则也不会再去台湾的时候还要带着张学良,没有对他不管不顾,听之任之。
有人说蒋介石其实并不仇恨张学良,否则以他狠辣的性格和雷霆的手段,完全可以不露痕迹的除掉张学良,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且在软禁张学良的期间给他以最优厚的物质保障。
也有人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优待完全是因为宋美龄在其中的斡旋,两个人有君子协定,蒋介石忌惮的不是张学良,而是他的夫人。
究竟真相是什么只有当事人才知道,随着他们的故去这个谜团将永远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了。不过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就是无论多么无情的人都有他重情义的一面,普通人如此,这些政治人物也是如此。
张学良
蒋介石去世7小时候,严家淦宣誓就任“总统”。其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组建由倪文亚等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与此同时,“行政院”宣布三件事:
第一,自4月6日起,历时一个月为“国丧”期,“国丧”期间停止娱乐、宴会及各项庆祝集会(后改为4月6日至17日);
第二,军、公、教人员一律着素色服饰,并佩带2.5寸宽的黑纱;
第三,蒋介石遗体停放国父纪念馆五天,供民众瞻吊。蒋介石的灵堂上,摆放着他的巨幅肖像和遗嘱。灵前有五个用索菊缀成的十字架,宋美龄所献的,上款书“介兄夫君”,下款书“美龄敬挽”摆在正中央。
4月16日,是蒋介石的大殓之日,我们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无论是非善恶,盖上棺材那一刻,万世皆休!然而,就是在蒋介石盖上棺材那一刻,宋美龄瞬时脸色苍白,痛苦不已。
一个尽阅历史沧桑,品尽人间百态,蹚过大风大浪的老人,本应处事波澜不惊,喜怒哀乐无显于色。但在风云激荡中走过来的宋美龄,却在那一刻失声痛哭。为何如此?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判断,她的内心必然是五味杂陈。
其中既有伴侣之间的恩怨情仇:他为相伴一生的爱人去世而悲哀;也有对自己日后境遇的担忧:没有蒋介石的庇护,他将难以立足台湾;更多的是家国天下的是非曲折:他为自己传奇而不幸的一生丛生哀怨。
三、作为夫妻,她失去了相爱一生的伴侣
蒋介石的婚姻颇具戏剧色彩。在蒋宋二人成婚前,蒋其实已有三位妻妾。但对这几段婚姻感情,他一直处于悲观和消极情绪之中。
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直接表露,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因为他对原配妻子除了怜悯毫无其他感情,对于其他两位妻妾更是爱恨交织。直到遇见宋美龄,他才对自己的婚姻看法有了180度的大转变,真正享受到了婚姻和爱情带来的乐趣。
世人多传蒋宋二人为政治联姻,但如果我们翻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二人之间的绵长情愫。
宋美龄学成回到上海,此时大姐宋霭龄受父母之命嫁给了山西权势之家孔祥熙,二姐宋庆龄嫁给了革命现行者孙中山,这时性格有些叛逆的宋美龄心中开始有些担忧,生怕自己的感情也受到父母的干涉。于是从美国乘船回国时就在游轮上与一位英俊的外国建筑师邂逅,在与之交谈的过程中,20岁的宋美龄对眼前这位男子心动不已。这名外国建筑师也极为直接,当场便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可是在回到上海后,果然遭到父母的严厉阻挠,最终宋美龄与外国建筑师的这段感情便无疾而终。从那以后有不少年纪相仿的男子追求宋美龄,但他均听从自己的内心,婉言拒绝。面对爱情婚姻宋美龄一向追求自由恋爱,想要寻找自己崇拜之人。可想而知,蒋介石并不是他的最佳人选,加之蒋介石比他大十岁,但是就是这样两个道路不同的人突然在1927年传出结为夫妻,那这其中是政治联姻还是自由恋爱?
不少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格外震惊,纷纷猜测两人一定是政治婚姻,还有不少人推测这段婚姻可能与宋美龄姐姐宋霭龄有关。宋霭龄看上了蒋介石的军事实力,再加上丈夫孔祥熙一家的财力,到头来一定会是中国最大的家族。不久之后,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婚礼。不过回头想想人们的这些猜测并无道理,当时已经40岁的蒋介石在家乡已有夫人毛福梅,可是宋美龄明门望族有权有势,妥妥的是蒋介石高攀了。可是感情这种事情只有两个人才能懂。可以说除了政治联姻外,两人之间还是有感情的。虽然是经过大姐宋霭龄的撮合,但是二人在相处之后宋美龄也有所动心。他们订婚当天晚上,蒋介石的喜悦之情久久无法掩盖,还曾将这份真情写于日记中,可是两人的这份感情虽然大姐十分同意,但是母亲哥哥宋子文与二姐宋庆龄都极力反对,那为何宋美龄还是执意嫁给蒋介石呢?
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1922年春节期间,宋美玲来到姐姐宋庆龄家,一进门刚好看见孙中山与客人蒋介石在沙发上聊天,两人相视一笑,也正是这一笑令蒋介石平静的心极速跳动起来。宋美龄不仅长相俏丽有气质,而且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教养,所以,自从宋美龄走入房门,蒋介石的目光就一直从未离开。但真正让蒋介石产生爱慕之情之时,是1926年在广州两人再次见面。蒋介石看到宋美龄后,心头再次泛起阵阵涟漪,眼看着爱情即将来临,可是事业上却开始几经波折。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这时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政府,经过双方和谈蒋介石被迫下野事业受到重创,可是爱情却甜蜜无比。在老家期间蒋介石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并将心中所想与宋家人明确表达。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因为宋美龄家信奉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所以家人在得知蒋介石之前的婚姻状况后,便坚决不同意。
蒋介石对此陷入了困境中,然而与此同时,阻挠者更加增多。大哥宋子文与母亲倪桂珍纷纷持反对态度,全家上下只有宋霭龄一人表示支持,并承担了说服全家人的任务。而另一边的蒋介石为了达成此事,回到老家一纸休书结束了与毛福梅的婚姻。小妾姚冶城在看到声明后转而离开了蒋介石,而另一个小妾陈洁如则被蒋介石送至美国留学。就这样蒋介石在料理完所有事以后,以崭新的面貌走到宋家,向宋母再次提起与宋美龄的婚姻之事。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说道:“从今天起,我也改信基督教,每天早起读经照顾宋美龄。现如今我已料理完家事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宋母这才点头予以答应。所以同年12月,蒋介石在报纸上公开宣告了自己与宋美龄的婚事,而且还在上海最奢华的大华饭店隆重举行了结婚仪式。
当场参加的人数大约2000余人,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纷纷前来参加,整个婚礼均是按照基督教的方式进行的,而证婚人正是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长的蔡元培。据统计这场世纪婚礼共花费白银30万,而所受到的礼品更是琳琅满目。但蒋宋在结婚前便宣布,婚礼最后所收的全部礼钱都会用作慈善事业。就这样苦苦追寻许久,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圆满,两人婚后生活幸福甜美。就连吵架都是幸福的,因为宋美龄从小留洋美国,生活方式也早已西化,但蒋介石对此极为不习惯,因为这个两人经常吵架。虽然是场吵架,但是两人的感情并未因此发生极大改变,渐渐的彼此开始互相理解。宋美龄也开始学习与政治相关的知识,支持蒋介石,宋美龄经常来到哥哥宋子文家中请教,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此时宋子文也早已不再记恨蒋介石,毕竟现在是一家人,甚至还成为了蒋介石的最大支持者。
他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一职,负责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包括购买武器装备及打仗经费等,遇到经济困难的情况,宋美龄也会亲力亲为帮助蒋介石筹款。正是因为宋美龄的一次次援助,蒋介石才得以渡过难关,至此宋美龄的政治才能也随之逐渐凸显出来,真正成为了蒋介石背后的女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序幕。看着日军大肆侵入我国领土,虽然我军战士誓死抵抗,但是最终上海还是沦陷。此时身在上海的宋美龄召集他的姐妹一同加入战斗,积极为前线运送粮食等所需物品。1940年,宋美龄辗转数公里来到重庆。在当地积极号召并带领妇女们加入战斗中,同时还通过电台向美国人发起演说,争取得到国际力量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国内不少妇女在他的带领下积极加入战斗中,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战争最艰难之时,我国的物资装备一度难以维持,蒋介石为此陷入深深的愁苦中,看着日日辗转难眠的丈夫,宋美龄于是便丝毫不停歇,四处奔走募捐。宋美龄只身前往美国进行公开演讲,不仅得到台下如雷般的掌声,而且还因此成为了首个在美国国会上演讲的中国人。他曾反复提到,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合作,建立一个理性的国际社会,同时美国应该将目光投向日本侵略我国的问题上。经过一场演讲,美国向我国提供了军事支援,所以在1945年我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宋美龄功不可没。但是后来蒋介石野心膨胀,开始大肆挑起内战,百姓流离失所,但好在经过我军战士的顽强拼搏,最终于1949年取得解放战争的完美胜利。蒋介石节节败退至宝岛,宋美龄也随之前往宝岛居住,为了自己的安全,蒋介石先后做了不少保卫工作,但仍旧百密一疏。
1969年9月16日,蒋介石和宋美龄照往常一样,在台北近郊兜风。下午5点的时候,二人兜风完毕,朝着阳明山官邸驶去。当天,山上恰好刚结束一场会议,很多车从山上开往山下。
那时,有一辆“客运班车”停在路边,等候行人上车。正当蒋介石的“开道车”,快要驶到附近之时。客运班车后突然蹿出一辆吉普车,朝着“开道车”撞来。还好司机反应迅速,及时踩了刹车,两辆车才擦身而过。
但蒋介石和宋美龄乘坐的车,就在“开道车”后面。由于司机徐达生过于紧张,竟然将刹车误踩成了加油。登时,蒋介石所在的凯迪拉克轿车,与“开道车”撞出了很大的窟窿。
当时,蒋介石还在车上闭目养神。还未等他反应过来,整个人就撞在了驾驶后座的隔板上,嘴唇立刻就出了血,胸部也产生了剧痛。一旁的宋美龄也遭到殃及,颈部和双腿受到了剧烈的创伤,疼得她哇哇大叫。
虽然此次事故蒋介石与宋美龄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却因为这次蒋介石身上留下后遗症。
这场“阳明山车祸事件”,被誉为蒋介石警卫工作最离谱的一次。除了司机徐达生的责任外,轿车的配置也有一定原因。为了让蒋介石和宋美龄坐着舒服,大家将多余的车座都进行了拆除。
这样一来,蒋介石的座位,距离前座就有1米多长。车祸一旦发生,碰撞就会更加严重。况且那时的台湾,还没有系安全带的规矩。种种因素结合起来,才发生了这场严重的“事故”。
车祸过后,荣民总医院对蒋介石,进行了紧急诊治。但检查结果显示,蒋介石除了下体红肿,嘴唇有些撕裂外,并无太大的问题。虽然他胸腔遭到了撞击,但当时并没有不适的感觉,医生也就没当回事。
但几周过后,车祸的“后遗症”就开始显现出来。蒋介石起先身体不错,但自从车祸过后,就总感觉气力不如从前,大小病痛也接连不断。几周过后,蒋介石再去荣民总医院检查,这才发现一个惊人的问题。
原来,当时车祸造成的创伤,已经伤及了蒋介石的主动脉瓣膜。“御用医生”熊丸也解释:“人体的主动脉瓣膜受伤,血液流通就会受阻,流上去的血又会倒流回来。”长此以往,蒋介石的身体自然越来越差,也为他日后心脏衰竭埋下了伏笔。
蒋介石曾颇为遗憾地对薛岳将军说:“阳明山车祸之后,我身体大不如前。”后来“副总统”严家淦前来探望,蒋介石更是愤恨地说道:“永福车祸,让我少活了20年。”蒋介石只对凯迪拉克情有独钟 车祸减寿了20年?
这场车祸所造成的阴霾,一直笼罩在蒋介石的心里。
到了1972年夏天,蒋介石的身体愈加恶化。睡觉不仅盗汗,走路时也步履不稳,大喘粗气。7月22日,蒋介石直接昏厥了过去,不得不在中山宾馆静养。一个月后,蒋介石又住到了荣民总医院。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蒋介石的病情得到了稳定,但又引起了摄护腺炎。肺炎还没有完全恢复,又出现了新的炎症,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直到注射了一支“新型抗生素”后,他的身体才开始恢复起来。
但前列腺炎频繁发生,蒋介石不得不经常注射抗生素。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一段时间过后,抗生素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了。医疗小组只能在探寻他法的同时,让蒋介石慢慢静养。
在这一期间,蒋介石由于长期卧床,肌肉和关节都发生了萎缩。好好休养,理应是头等大事重。但宋美龄却并不愿意,也许是害怕大权落入旁人之手,在蒋介石身体没有恢复的时候,她就极力想要丈夫重新工作。
宋美龄的做法虽然危险,但好在没出现什么大事。蒋介石住院之后,很少与外界联系。岛上甚至传出,他已经身亡的谣言。为了振奋人心、消除人们的猜疑,宋美龄特意,给蒋介石安排了三次“露脸”的机会。人们这才知道:“原来蒋介石还活着。”
从住院开始,蒋介石的病痛时起时伏,大小政务几乎都交给了宋美龄与蒋经国。到了1974年底,蒋介石的身体终于有所起色,不但能自己洗澡,体重也上升了不少。
剩下唯一的问题,就是蒋介石的肺部积水。医疗小组经过讨论,虽然他肺部存在积水,但并未危及生命。如果强行抽出积水,也许会有性命之忧。不如采取谨慎的办法,随机应变。
就在这时,孔二小姐从美国请来了一位名医,并大肆夸耀他的医术高明。宋美龄一向“崇美”,何况孔二小姐又是她的外甥女,宋美龄当然愿意相信。
这位美医看了蒋介石的病情后,打算实施“抽水手术”。但这个办法,显然与医疗小组背道而驰。若是能够进行“抽水”,他们早就为蒋介石做手术了。问题就在于,若是中间有了差池,谁能承担这个责任呢?
起初,蒋经国也不同意这个决定。但碍于宋美龄的坚持,最终还是实施了“抽水手术”。但医疗小组的担忧,却不幸被言中。手术过后,蒋介石就高烧不退,所有人都慌了手脚。而那位美医,在收取了巨额报酬之后,人早就“飞走了……”
从那以后,蒋介石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宋美龄和孔二小姐的责任,但谁又敢去追究呢?
1975年4月5日晚上11点50分,蒋介石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当晚8点多,蒋介石刚刚入睡,脉搏就开始急剧变化。等蒋经国赶到之时,蒋介石的血压下降,脉搏依然不正常。在医生多番电击失败之后,蒋介石就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
关于二者具体的相遇时间,坊间传闻诸多,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说,二人于1922年12月初在上海孙公的寓所邂逅。
蒋介石对美丽温柔的宋美龄一见倾心,随后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最终,在多年努力下,蒋介石于1927年抱得美人归。当时,在宋家要求下,两人还接连举行了两场婚礼,一场西式,一场中国式,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精神。
婚礼当天,看着盛装出席的宋美龄,蒋介石发出了“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至何处矣”的感慨。婚后二人之间更是如胶似漆,幸福甜蜜。
宋美龄不仅一直跟随丈夫前往前线作战,将他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时常劝诫丈夫要勤于国事,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抱负。可以说,蒋介石对这位爱妻是又爱又敬,甚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依恋之情出于天性,吾惟于爱妻,人见之也。”
抛开冷冰冰的政治外壳,蒋介石对宋美龄一直宠爱有加,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丈夫。作为上海宋家最小的女儿,宋美龄可以说,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的“白富美”。他的父亲是上海有名的商界大佬,母亲则是明末大学士徐光启的后裔。
良好的家庭条件,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那个女性地位颇为低微、教育还不够到位的年代,宋美龄自小就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她的父母不信孔子的妇道之言,反倒时常教导女儿们,莫因女儿之身妨碍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
因此,5岁时宋美龄就被送入当地的教会学校就读,9岁时又与姐姐宋庆龄一道赴美求学。从童年、少年再到青年成长时期,宋美龄性格成熟最关键的10年,都是在美国,接受着系统和正规的美式教育、经历着最纯正的美国生活方式。
可以说,她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都被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她自己当时也说,“我已经不大会说中国话,不习惯吃中国饭菜,不像一个中国人了,只有我的脸还像个东方人。”
同时她还精通中国古典文化。小时候,父母除了会送他们去外国教师家中学习英语和拉丁语,还会请老先生来家中为孩子们讲授中国古典知识。后来,她进入教会学校读书。
学校为更好进行文化传播,除了引进国外的图书和现今设备,还会提倡师生多多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这种自小就浸润在中西方文化共同熏陶下的经历,使宋美龄的观念形态在最初形成阶段就打下了”中西合璧“的烙印。
虽然后来在外留学数十年,但她从未失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她会研究中国辉煌的历史,并对世人漠视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而扼腕叹息,同时也越发为中国文化感到自豪。如果我们整理她之后的演讲,就会发现,她言必引古论今、旁征博引,极富感染力。
比如,在抗战时期,为了说明恪守诚信的意义,她就曾引用战国齐桓公因遵守诺言而“诸侯闻此莫不归服,一直推尊齐公为他们盟主”的故事。对着这样一位好妻子,贤内助,蒋介石自然是十分珍惜。见微知著,我们不妨通过一件生活小事,了解二人的爱情世界。
作为军阀头子的蒋介石一生污点恶习甚多,但却是烟酒不沾,甚至连茶也不喝。不仅如此,他还极端厌恶别人在他面前吞云吐雾。但唯独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夫人宋美龄。宋美龄烟瘾极大,但自制力一般,只要烟瘾犯了,即便在美国白宫也照抽不误。
蒋介石不仅不反感,还表示理解和尊重,1946年,国内战争四起,老蒋忙得像一只无头苍蝇,却依旧不忘给身在美国的宋美龄送香烟,害怕她抽不惯美国烟,甚至特意派自己的专机飞往华盛顿万里送烟。
在那个女性地位普遍低微的年代,蒋介石对宋美龄的爱,包含着尊重和忍让。宋美龄对蒋介石的爱,则像舒婷有一首诗写得一样:“我爱你,但我绝不做一株攀缘的凌霄花,而要做一棵独立的木棉,与你并肩而立,面对这个世界的狂风暴雨。”
宋美龄的人生无论如何传奇,身份如何高贵。但曾经的她也是翩翩少女,雍容贵妇,骨子里也渴望一份知冷知热,相伴一生的爱情。对于这位陪伴和包容自己一生的老伴儿的溘然长逝,宋美龄放声大哭也是人之常情。
四、作为政客,她失去了“靠山”
蒋介石在刚刚攫取国民党政权的时候,身边反对者甚多,对他的刺杀活动也非常多。有一次,一场激烈的刺杀枪战吓到了身怀有孕的宋美龄,并导致其丧失了生育能力。
虽然蒋介石一再宽慰并细心照料,但在那个“母以子贵”的年代,没有子嗣就意味着,“蒋家王朝”的继承者将与自己无缘。除了蒋介石,宋美龄在国民党政权中再无可以依靠的人。
所以,对于权力欲望极强的宋美龄而言,蒋介石的“崩殂”,就是自己“政治靠山”的崩塌,其心中的惶恐可想而知。虽然蒋介石一生深爱宋美龄,但对于为政者而言,个人情感永远要让位于政治现实。
蒋介石一直把蒋经国当做接班人培养,蒋经国虽然表面上对宋美龄客客气气。但从小在生母毛福梅身身边长大的他,对于这个后妈成见颇深,把她当做破坏自己家庭和谐的“第三者”,只是碍于父亲颜面,只得恭敬地称其为“母亲”。
老谋深算的宋美龄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与蒋经国的权力争斗贯穿蒋介石政权始终,并一度白热化。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宋美龄逐渐认识到,无论自己如何争权,蒋家接班人的位置迟早是蒋经国的。
蒋介石去世前夕,曾于病榻中紧握蒋经国的手道:“孝顺汝母,则余可安心于地下矣!”蒋经国敬答道:“儿当谨遵父命,过去如此,今日如此,日后亦永远如此。”
然而,在权力的巨大诱惑面前,亲情的纽带总是不牢固的。在蒋介石的追悼会上,蒋经国当众宣布,待到“光复大陆”之后,将会把蒋介石的灵柩与其生母毛福梅夫妻合葬。
在场的宋美龄听到这句话瞬时明白了,自己的政治靠山彻底失去了,眼前的这位叫自己母亲的“太子”是否会善待自己?一切未知。所以,他在丈夫盖棺那一刻痛哭,也是对自己前路的担忧。1975年9月17号,在十余辆小车的护送下,宋美龄一行人到达台湾松山机场。至此,宋美龄乘坐“中美号”飞机,飞往美国定居。此后,除了蒋介石百年诞辰等大事外,再也没回过台湾。在美国之后,因为距离的遥远,此时没有了政治矛盾的宋美龄与蒋经国,为了完成生前答应蒋介石会像亲生母子一般相处的承诺,尽管隔阂颇深,却也偶有书信往来。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在美国去世,享年106岁。
五、作为中国人,她哀叹国家“命运多舛”
除了还算甜蜜的爱情之外,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一生交往,从始至终都没有脱离政治。蒋介石临终前还对宋美龄说了八个字:“痛恨政治,痛恨政治!”宋美龄听完也是潸然泪下。宋美龄一生虽犯下了种种错误,但不可谓不爱国。
宋美龄曾在自己写的《我的宗教观》一文中,明确透露过这样的信息。她说:“我极度的热心与爱国,也就是渴望为国家做些事情。我的机会很好,我与丈夫合作,就不难对国家有所贡献了。”
而著名的历史学家张宪文先生,在研究宋美龄一生成就时,也曾这样讲到,“宋美龄的作为不能离开蒋介石的军事行为而独立存在,正是通过这场联姻,宋美龄才得以施展她的才干和影响力。”
从宋美龄的角度而言,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她,本可以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她之所以选择蒋介石共度一生,除了爱情,除了对权力的渴望,或许其中也包括浓烈的爱国之情。宋美龄一直把“中华民国”看做是自己的家,她曾经说过:“我就是中华民国!”
的确,在宋美龄那儿,国就是家,家也是国,家国是绝对不可分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危难来临的时候,宋美龄甘愿放弃个人安逸的生活,为抗战救国奔走呼号。她一直对妇女、儿童工作很关注,是战时全国妇女领袖;
由她创建的中国空军和开展的民航工作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西安事变”中,她挫败了挑动内战的亲日派,促进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民族存亡之际,她又投入到全面抗战中,并且多次出入前线慰问伤员、运送物资;之后,她还担负起了“战时广播员”的职责,在国内外报刊上撰写文章,并在1943年先后到了美国和加拿大进行活动,争取美援。
在民族统一大业上,宋美龄也一直坚决反对美国某些人分裂中国的企图,坚决反对“台独”,心系两岸,期望国家统一。这些都充分说明宋美龄是爱国的,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
即便后来,蒋介石逝世,对宋美龄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她也没有忘记政治。1975年5月15日,她在写给好友埃玛的信中,就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于蒋介石去世这一事实的难以接受。
她甚至说道,“我时时能感到蒋仍在眼前,宁愿相信蒋只是去某地旅行而已。但我自己仍要努力强打精神,恢复正常生活。”因为,只要还活着,她还要一如既往地为蒋家、为国家继续服务。
事实也确实如此。去美国之后,她始终坚决反对美国某些人分裂中国的企图,反对“台独”势力,成为了台湾岛内反“台独”力量的重要精神领袖。在美国,一些国民党元老去看她,宋美龄是热情接待,但“台独”分子去看她,她一个也不会见。
宋美龄还在1995年海峡两岸关系“山雨欲来”的时刻,在一份书面发言中向台湾当局呼吁海峡两岸“最后的和平统一”,不要由于一时的不虞匮乏,而忘了复兴民族的重责大任。
宋美龄她这一生的爱国情感和行为确实不容我们质疑的。
甚至,在2003年宋美龄与世长辞之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贾庆林还发表谈话说,“宋美龄女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她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也致唁电称,宋美龄一生经历世事沧桑,晚年“萦怀两岸关系,期望国家统一”。这些都可见大陆方面对宋美龄的官方看法颇为正面。
出生书香门第和政治家族的宋美龄,一生都渴望“得一英才良人而辅佐之”,成就一代霸业,万世佳话。然而,蒋介石却带着她的这个梦想走了,还使得泱泱中华,分割两岸。她哀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也为国家恸哭!
六、结束语
一言蔽之,宋美龄是渴望跟随着蒋介石,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的。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宋美龄的家国天下梦彻底幻灭,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怎能不令人心酸流泪?
七、参考文献
[1]陈鹏仁编:《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言论选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丁蕙原编:《蒋夫人与中国》,台北:历史文化1981年版。
[3]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
[4]范燕秋:《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5]黄伯平编:《蒋夫人与中国》,台北:东南出版社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