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 资讯报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国皇帝的帝号漫谈: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news.xixik.com   2017/6/11 13:05:36 资讯来源:嘻嘻网   字号控制:[ ]  
核心提示: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帝号,比如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等。关于皇帝的年号、庙号、尊号、谥号这些你能分清楚么?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庙号。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

众所周知,除了名字之外,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帝号,比如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等。一则在封建社会,帝王乃“九五之尊”,因此,他们的名字是不准直“呼”或直“书”的,必须找个替代词,这即是所谓的“避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号是“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为他自己起的。二则皇帝名字多用冷僻字不好称呼年号庙号谥号联系在一起。但庙号谥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大约在还没有皇帝的先秦时代,庙号谥号就已经开始正式使用了。从汉朝开始,庙号和谥号就成为皇帝最重要的称号,也是除了姓名之外最常使用的。比如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武则天就是尊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汉文帝、汉武帝),后来庙号多(唐太宗、唐玄宗),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嘉靖皇帝、皇帝皇帝)。谥号庙号是帝王死后给加的,而年号当朝就可以用。庙号简单来说就是“某某祖”或者“某某宗”,比如唐太宗或者明成祖等等。谥号来历。那么后人对皇帝的称呼,有用谥号的,有用庙号的,还有用年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讲究?

先简述“谥号”、“庙号”、“年号”的简单区别

一、谥号

汉文帝,魏武帝,隋炀帝。

这都是下一任皇帝以及大臣们对其一生作为的评价。

注:也有特殊的比如秦始皇比较任性自信的表示:儿子评价父亲,大臣评价皇帝,这太不合适了,以后我的谥号就叫“始”(皇帝),儿子叫二世,孙子三世……..可是秦朝二世而亡。

二、庙号

唐太宗,宋太祖,宋高宗。

这些都是皇帝称呼自己祖宗的特定称谓,所以,不是叫祖,就是称宗,因为是放在太庙祭祀用的,所以叫庙号

注:庙号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在秦汉以及之前,是有特大贡献,作为很大的皇帝才配有庙号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汉武帝,他死了之后竟然没有上庙号,直到汉宣帝继位以后,为了自己的正统性,要大力宣扬汉武帝功绩,才上了庙号:汉世宗。

三、年号

永乐,万历,崇祯,康熙,乾隆。

这个大家更熟悉。

这是由汉武帝首创的纪年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公元xxxx年一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注:明清以前,皇帝经常更换年号,就像现在人偶尔换个网名一样……年号包含了皇帝的美好期盼和愿望。到明朝两朝,除了明英宗因为两次登基用了两个年号,其他皇帝均是一个年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史书以及我们称呼汉文帝的时候不说汉太宗?称呼唐太宗的时候不说唐文帝?称呼乾隆的时候不说清高宗?

一、汉至隋

这个时期,尤其的西汉,开了一个好头,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年号,为了统一称谓,都叫谥号

二、唐至宋

这个时期的皇帝都有庙号,毕竟南北朝大量皇帝都有庙号,唐朝皇帝觉得自己也得有吧?年号都有,但是经常更换,不容易记忆。那谥号为什么不叫了?因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这两个人为了自己起名字炫酷,把谥号玩坏了,都变得特别长……动辄几十个字,史官们看着这么长的谥号,叹息一声,选择了用庙号称谓皇帝……

三、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皇帝都是一个年号谥号太长没法叫,庙号虽然都有,但不如年号实在、简单,更容易纪年。所以这一时期,都叫年号

下面详细讲解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拿个熟悉的皇帝来举例子,比如:李世民。说说他的年号,尊号,谥号,庙号。我们一般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李世民,其中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唐是国号,李世民执政的时候是贞观年,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而谥号评价李世民的是非功过,在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的一个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李世民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到了唐玄宗又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直到天宝十三年最终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当然这个称呼世人没法叫,也记不住,就不流行了。清高宗是谁?大清纯皇帝又是谁?乾隆皇帝呢?哦,知道了,知道了,不就是爱新觉罗·弘历嘛!可见不同时期,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的知名度是不一样的。

年号谥号、庙号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从唐朝开始,绝大部分皇帝都有庙号,庙号也是皇帝最主要的称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成祖、清圣祖(康熙)等等。可是在两汉二十余位皇帝中只有七位皇帝有正式庙号,连著名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庙号的朝代是商朝。不过在商朝的时候,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商朝天子中只有六个有庙号(太祖汤、太宗太甲、中宗太戊、世祖盘庚、高宗武丁、世宗祖甲)。

周朝和秦朝都没有继承使用商朝的庙号礼法,庙号直到汉朝才重新使用,汉朝也是第一个同时使用庙号和谥号的朝代。与商朝一样,汉朝皇帝追加庙号的标准也是“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汉朝皇帝只有七位(汉光武帝和汉献帝取消了八位皇帝的庙号)有庙号。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庙号开始泛滥。除了特别倒霉的亡国或者短命皇帝之外,基本上是个皇帝就有庙号。到了唐朝时期,皇帝谥号变得越来越长,唐朝皇帝的谥号一般是七个字,清朝皇帝的谥号更是多达二十七个字,如此长的谥号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因如此,从唐朝开始,字数少、又每个都有的庙号基本上成为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称号。

电视剧《精忠岳飞》靖康之难后,赵佶和赵桓献俘礼,被金朝皇帝完颜晟(女真名 完颜吴乞买)降为昏徳公,重昏侯,两人叩谢高呼:谢太宗皇帝——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活着的就诅咒人家?真的是预言家,且不要命了。

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帝王驾崩后,子孙在太庙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除了秦始皇时期,庙号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沿用,和谥号最显著的区别是庙号只属于君主。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庙号有“祖”、“宗”之分,一般来说“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祖”通常指开国之君或者王朝的奠基人,例如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为王朝奠基人。关于选定庙号的依据,《礼记》云:“祖有功,宗有德。”无功无德之皇帝,是不可以有庙号的。汉应劭注:“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汉刘邦庙号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

第三任皇帝朱棣的庙号就十分特殊,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乃是从侄子建文帝手里抢来的。朱棣原先的庙号叫做太宗,太祖朱元璋之后,尊太宗庙号没毛病。在但是朱棣的六代孙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时候被改为成祖,以此赞扬朱棣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一方面确实是朱棣在位期间征战四方,确实立下开疆扩土之功。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为献皇帝。绝非标新立异,喜欢挑战祖制这么简单。成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庙号。嘉靖皇帝本人的庙号是世宗,因为他也是藩王宗室继承大统的开创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后无子,嘉靖皇帝是他的堂弟)。

庙号早期都是一、两个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天下动乱、礼乐败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在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故而唐刘知几《史通·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意思是庙号“祖”的泛滥始于曹魏。曹操被追封为太祖武皇帝,曹丕被封为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被后世嘲笑。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比如后赵的石勒称高祖,石虎称太祖。清人顾炎武《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亦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更批评道:“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则有“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之讽。

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庙号。其实汉代之前,庙号是很难得的,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无功无德之皇帝,是不可以有庙号的。起初一些皇帝有庙号,比如汉安帝刘枯、汉和帝刘肇,但是后来汉献帝刘协认为他们不够资格,所以取消了庙号。但是到曹魏时期,庙号就滥觞了,曹操、曹丕和曹叡居然都是祖,分别是太祖、高祖和烈祖,后来皇帝们便都有了庙号

西汉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皇帝里真正有庙号的只有四个:太祖高皇帝刘邦(汉高祖属于讹传)、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像刘启都没庙号,刘启是谁?大名鼎鼎的汉景帝啊,可见早期庙号的严格。刘秀庙号世祖,通常开国的才能叫祖。光武帝刘秀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实至名归。所以整个汉朝,24位皇帝之中,只有7位皇帝有庙号。有些皇帝没有庙号但是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刘邦庙号为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汉高祖是两者的组合。

唐朝以前对过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宣帝、汉明帝,而不称庙号。从唐开始皇帝都有庙号了,加上谥号开始变长,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时至唐代,某些皇帝由于某种原因亦无庙号,如武则天等。故而刘知几云:“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

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开国皇帝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刘邦(汉高祖属于讹传)、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史上只有六位仁宗皇帝,为何这个庙号那么少?),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如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最早是太宗),“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成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庙号。

清朝入关前创建后金基业的努尔哈赤已经是太祖了,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极是太宗,按理后面的也应该是“宗”。然而满清却称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福临(顺治皇帝)为世祖,复称做皇帝“成绩太过出类拔萃”的玄烨(康熙皇帝)为圣祖宗,这是雍正皇帝对其父一生功绩之肯定,“硬生生”以收台湾和平三藩等事迹为开疆扩土之功,硬尊了一个“祖”庙,由此构成满清奇葩的一朝三世,其实康熙不过是守成之君。其实满清入主中原功劳最大是多尔衮,顺治何德何能敢于称圣祖?比起汉朝对庙号的谨慎和严控,后世却搞批发般令人感慨,怎么越发不要脸?这都是哪来的自信?

太庙,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亦有例外。如明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朱由检以亡国之君,却有三个庙号:毅宗、怀宗和思宗。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盖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图等尊之为思宗,亦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再改毅宗。而综上可知,得庙号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

有些生前没做皇帝的,死后给追尊为皇帝的,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到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得庙号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

庙号也有褒贬之分,高祖、太祖代表开国之功;圣祖和太宗代表发扬光大;世宗多不是平稳入继皇位的,不少是武力夺来的;世祖代表着中兴;仁宗、孝宗、圣宗、睿宗代表贤明;宪宗、宣宗有功有过;哲宗、兴宗、成宗是守成之君;宁宗说明这个帝王过于懦弱;德宗是战乱被迫逃亡;高宗代表着这个朝代由盛转衰;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为过渡君主;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庙号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在时下热播的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由于编剧的无知,常常出现帝号、谥号庙号混淆乱乎的现象。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唐太宗竟然高呼:“我唐太宗乃一代名君。”真是贻笑大方。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吴承恩也在《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出现了这样的“笔误”:“(唐太宗)正朦胧睡间,又见那泾河龙王,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首级,高叫:‘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殊不知,唐太宗乃李世民死后的庙号,生前何来此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既令人啼笑皆非,又误导了观众。如此低级错误实在是太不应该。

谥号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是君王死后,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行,给予他的一个特殊称号——谥号是死后的盖棺定论。简言之,就是帝王死后,继任的帝王或者下一个朝代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一个称号。这在先秦时代很常见。如周文王、秦穆公、齐桓公等。另外,古代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有身份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也称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中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之所以有“谥号”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古人对死人的忌讳,为了避免直呼其名;其次是为了体现等级,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有谥号的;再者,大概就是为了维护礼法统治,以警示后来者,生前行为端正,死后才能有好的名声,否则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正如《五经通义》所言: “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劝善戒恶也”。 

谥号不是无根据乱起的,它也有一定规则。谥号带有一定的评判性,所以有褒贬之分。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尊贤贵义称‘恭’;刚强直理称‘武;’温柔贤善称‘懿’;由义而济称‘景’;柔质慈民称‘惠’;除残去虐称‘汤’;悯民会椅称‘文’……”所以不同的皇帝会有同样的谥号,如汉惠帝、晋惠帝、明惠帝等。

《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迹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依据生平业绩,根据 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逸周书·谥法解》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谥号可分为为上谥或者说是美谥,带有赞美的性质,如文、武、景、烈等,如果前任的皇帝慈惠爱民,就可以被谥“文”,如汉文帝;其次是中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如平、惠等,

谥号的应用就比较广泛了,首先他并不是帝王独有,有爵位之人和身居高位的士大夫都有资格在身后得到谥号,只是不同层级的人物有不同的谥法。帝王的谥号最为特殊,也是很有来由和讲究的。谥号起源于商朝,庙号不是每位君王都有,但是谥号是都有的,而这谥号是对这位生前显赫之人的盖棺定论性评定。既然是评定,就会有好坏之分,所以谥号是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个层次。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谥法解》说聪明而富于哲理或者心性通达事理的谥号就是“献”,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给曹家,曹丕的儿子魏明帝大概觉得他很“明事理”,所以在他死后给他用了个“献”——汉孝献帝,简直是在讽刺他把祖宗基业拱手相让给外姓。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献帝”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而刘备在刘协禅让后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谥号为“愍”,《谥法解》说在位期间遭遇外患,或者使百姓死伤,或者在位期间连续发生水旱疫灾,或者灾害与暴乱同时发生的谥号为“愍”,刘备应该是按照最后一项取得此字,这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可历史上公认的谥号还是汉献帝而不是汉愍帝,也证明了刘备并非正朔。

到了宋朝之后,就基本取消恶谥了,只保留美谥和平谥,因为恶谥实在是还不如不谥,对于那些必须要谥还表现确实不咋地的帝王将相们,多少还是要留些面子,给个平谥大伙也就心知肚明了。

谥号”一般在葬礼上颁布,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以后追谥,如果已经给了谥号,以后发现这个死人生前有污点,还可以改谥或者夺谥。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之后,被朝廷赐予了“忠献”的美谥、赠予了申王的爵位。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算是符合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骂、石像还跪在西湖边风波亭中的历史地位,后来秦桧的后人到此还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之名、连累后人,让人唏嘘不已。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身边人都很诧异,这时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朝廷已经为他定了“文正”的谥号,听到这个消息后,李东阳激动的要跪下来给杨一清磕头,可想而知“文正”这一谥号对士大夫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得谥号为“文正”,从此以后这个谥号成了文人士大夫毕生最高的追求)。

等到了明清时期,那就连平谥都很少见了,尤其是针对皇帝谥号,那就全是美谥,而且明清时期皇帝的谥号真是拖沓冗长,明朝皇帝谥号是十六字,清朝皇帝更是达到二十几字,以乾隆皇帝谥号为例“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这么多字不方便记忆也不方便书写,怎么办呢?就将谥号的重点落在“皇帝”之前的最后一个字上(下文均称最后一字),乾隆皇帝的谥号最后一个字为“纯”,因此他就有了大清纯皇帝之称,但是嘻嘻网认为他“蠢”更适合。

清朝时期,谥号的拟定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被定谥号为“文正”(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之后,对其他人说,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我死后看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结果是,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看来人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还真不能太良好!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比如隋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很短,一般称谥号。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史称“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多是“文”或者“武”,这个字基本代表了他一生。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如: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史称“唐太宗”;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清朝鞑子皇帝在谥号上不要脸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因为谥号太长了,所以唐朝起一般称呼皇帝庙号。

值得玩味的是,绵延几千年的谥号制度没有在最后一个皇帝身上终结,而是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来收尾。因为是废帝溥仪没有谥号,但他却给王国维御赐了“忠悫”二字的谥号。从此,中国古代的谥号制度沉入历史。

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的每个字都有规定的含义,要根据生前的表现,参考《谥法解》而定。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景、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

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思、怀、愍、悼等。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白痴,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

《谥法解》说治理政事而没犯错,照着规章办事,就可以谥号为平,如东周第一任君主周平王,虽然东迁有功,但当时的贵族们已经做大,他在位期间,不能加强王室的权威,驾驭不了贵族们,表现只是平平,所以谥号为“平”;

下谥,或者说谥号就是“厉”,我们熟悉的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因为暴戾专断,“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而被谥为“厉”。 “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朝杨广最知名的称呼是“隋炀帝”,这个炀在谥法里是: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是他被弑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其控制的义宁朝廷加的恶谥。而当年杨广送给亡国君陈叔宝的,绝对想不到历史会出现这样幽默的巧合。其实,杨广还有其他两个意义完全不同不同的谥号。留守东都洛阳被王世充拥立的越王杨侗的皇泰朝廷,却给他上了美谥,谥号明皇帝,庙号世祖,即世祖明皇帝,隋明帝,完全是成功二世祖的待遇。巧合的是,王世充篡位建郑,杀害杨侗后,给他的谥号和李渊给杨侑的一样,都是“恭”,也就是隋恭帝。而夏王窦建德听说王世充篡位后,与他关系断绝,给杨广上谥号“闵”,也就是隋闵帝。“炀——重昏暴”、“明——重功业”、“闵——重悲哀”、这三个谥号贯穿了杨广的一生,或许能盖棺定论。这位罄竹难书的暴君生前励精图治搞“大业”,开凿大运河,却不曾为自己建造陵墓;被称为荒淫奢侈,而他的正室萧后始终被宠爱,被尊重他被弑后,是萧后将其安葬,自己死后,又与其合葬。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在中国诸多帝王中,恐怕并不多见。

历史是如此的幽默的一面。开皇九年(589)南陈被年轻统帅晋王杨广灭掉之后,将陈后主陈叔宝等被俘虏押回了长安,隋朝廷对这位亡国之君以礼相待,把他养了起来。陈叔宝在隋朝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于洛阳。这年隋文帝死,杨广即位,追封陈叔宝为长城县公,赠大将军的虚衔,赐谥号曰“炀”。陈叔宝荒淫无度,昏庸不堪,这个“炀”字对他是适合的。杨广万万没有想到,死后也会得到这个同样的谥号,和陈叔宝相提并论,并且比陈叔宝叫得响,这是巧合,是误会,还是嘲讽,留待后人去体味了。杨广继承时的大隋王朝,强盛繁荣、威震四方,到他临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义军的风起云涌下,已经是落日余晖,离灭亡不远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谥号为“炀”,得以与南齐东昏侯、陈后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这位文采绝佳、风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这么个谥号之后有什么感想。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因此像赵佶这样的昏君,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史称“宋徽宗”。

赵匡胤最初的谥号是“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来宋真宗追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由于明代之前,皇帝谥号最多16字(清朝22字),所以宋朝后来的皇帝便不再追谥。

清朝皇后的谥号同样极其冗长但比皇帝还是要短了很多,一般在17字左右,但是有一位除外,那就是慈禧太后,她的谥号长达25字,什么意思?乾隆皇帝谥号也就是25字,不言而喻了吧。但是无论是哪位皇后的谥号都要以“孝”字起首,以同列皇帝谥号最后一字相同为尾。

另外,皇后谥号也有重点字,那就是“孝”后面的第一个字,如此一来皇后谥号简称一般为五个字,例如慈禧太后,她的谥号简称为“孝钦显皇后”,这个“钦”为她谥号的重点字,“显”字则同咸丰皇帝谥号的最后一字。再多举一个例子,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她的谥号简称为“孝贤纯皇后”,她的谥号“贤”可是乾隆皇帝亲赐,这是整个大清王朝唯一一位得到夫君皇帝亲谥的皇后,可见乾隆皇帝对结发之妻的爱慕与不舍。

当然,谥号是皇帝死后的“盖棺定论”,他的功绩再小,品德再差,他的子孙也不会对他进行贬低,以至于唐代以后,歌功颂德的谥号越来越长。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显然,这么繁复加长的谥号,叫起来肯定困难多了。所以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庙号称皇帝。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年号

年号和前面的谥号庙号相比,起源则最晚,是汉武帝时候创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这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建元”叫起来貌似并不是那么响亮。不过这是追加的。事实上第一个年号应该是“元狩”。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一次打猎时候捕获了一只一角兽,因此改元为“元狩”,一方面为了纪念这次打猎活动,另一方面昭示着要对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狩,有对外征伐之意)。帝王选取年号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此后的皇帝登基,一般会下诏书从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开始改元,并且更换年号一位帝王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因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决定年号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最起码一点,以前人家用过的,就不应该用,首创性是第一要务。至少来说,以前使用这个年号的皇帝早就完蛋了,你再用,不吉利。有的皇帝是继位了就改,有的皇帝是等明年再改,有的皇帝频繁换年号,搞得纪年很是混乱,和历史事件对照起来很是麻烦。

年号在中国民国建立时候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所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至于袁世凯称帝用的那个年号“洪宪”则不被后世所承认。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不是唯一的,使用年号最多的不是别人,正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她使用了十七个年号(女人善变),创下纪录。之前她的老公李治用了14个(永徽、显庆、麟德、总章等等,这么能换年号估计是武则天教的),加上自己摄政时的2个,至少一共32个年号和她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不是我不会算数,至少要减去唐高宗第一个年号“永徽”,因为武则天当时在出家)。明清皇帝除了明英宗,皇太极都只有一个年号,而且年号作为纪年名号,应用最为广泛也容易被人记住,所以我们后人就有了以年号称呼皇帝的习惯,所谓的永乐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等等。

所以,看历史典籍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儿就是记年号,不然你搞不清楚时间先后顺序。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比如明清皇帝绝大部分是一人一个年号,“从一而终”,多则十几个,“见异思迁”,例如汉武帝有十一个年号,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有十八个年号。还好到了明朝,年号少了,通常一位皇帝就一个年号,所谓一帝一元,清朝则沿用这一帝一元的制度。为什么用“通常”呢?因为有一位皇帝有两个年号,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这老兄因为“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俘虏了,于是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取而代之。再后来朱祁钰驾崩,英宗又来了个“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这一前一后就有了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

 反复使用的是“建兴”,历史上被各种政权用了11次。

字数最多的是,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和他孙子夏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

通常大一统时期,年号相对都有规律可寻,而类似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时期,政权众多,各有各的年号,非常混乱。

光武帝刘秀从登基开始,年号定为“建武”,由于当时天下割据政权众多,代表着他开始马不停蹄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意思。

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于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亦名龙陂之称)的水井中有青龙出现。二月六日,魏明帝亲自到摩陂观龙,并改年号为“青龙。”

公元280年四月,晋武帝消灭吴国,一统天下,改年号为“太康”,以纪念天下的一统。

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肆灭佛之后,在亲信大臣崔浩的建议下,信仰道教,又在首都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将年号改为“大业”,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他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隋朝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巡视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最终自己也被滚滚的农民起义浪潮所吞没,年号也成了他讽刺。

女皇帝武则天是个年号控,遇到点事情就想换个年号,用过的著名年号有:“天授”(刚登基时候的年号)、“长寿”(表达自己期望长寿的愿望),“万岁通天”( 纪念洛阳新明堂建成)、“长安”(纪念自己从洛阳返回长安大明宫)。

宋太祖起初命令宰相赵普选一个过去从未采用过的年号,替换当今所用的年号(建隆),就选“乾德”为年号。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灭掉后蜀后,一批宫女被送入宫中,宋太祖偶然看到一名宫女用的铜镜上面刻有“乾德四年铸”的字样,他很纳闷,因为刚用这个年号不久,怎么一下子出来一个几年后造的铜镜呢?召集大臣询问,赵普等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士窦仪这时候告诉宋太祖,前蜀后主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六年,引得宋太祖感慨道宰相必须用读书人来当,臊的那位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抬不起头来。自此定下重用儒臣之策。 

南宋高宗赵构为金人所逼,在江浙一带到处逃窜。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燃起了光复江山的雄心壮志,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年号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

从明朝开始,除了兵败被瓦剌俘虏过的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即“正统”和“天顺”,果然历经波折、后来复位的明英宗老实了很多,从年号中就能看的出来,做事情要顺着天意,不再像着年轻时候那般轻狂随意了)。

到了有明一朝,年号使用的历史已经超过1500年,就算平均十年一个,之前使用过的年号也要一百多个,再加上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时期同时存在数个年号,重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确定年号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

于是,老朱家中招了,而且中了三次,大明朝一共有三个年号是以前用过的。这三个年号是:永乐、天顺、正德。

永乐为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使用周期长达二十二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永乐年间。这一时期,明朝国力达到鼎盛,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但是,永乐这个年号早就被人用过,还不止一次。早在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就用过永乐这个年号,五代南汉时广东循州农民起义领袖张遇贤、北宋时期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都用过永乐这个年号。虽说,不是地方割据政权,就是不被正统承认的农民起义政权,而且使用的年限也没有我们熟知的永乐那么长,但毕竟是二手货了。明成祖朱棣为人极为刚愎,特别有主见,很少听得进别人的话,一般人跟他说话都战战兢兢,加上皓首穷经对年号有研究的家伙基本上都在敌对阵营,杀的杀,降的降,都战战兢兢,根本不敢提什么反对意见。甚至有些家伙明知这个年号重复,也不说,抱着看戏的心态。

天顺是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第二次登基之后使用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八年。这个年号也是被人家用过的。越南李朝神宗李阳焕用过十一年的天顺纪年,元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也用过一年。外国人用过的东西,老朱家又拿来用了。而且,根据罗振玉的《校增纪元编》,唐玄宗时期,李隆基的侄子岐王李珍阴谋造反,自立为帝,年号用的也是天顺。这个口彩就不好了。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手下倚重的不是武将,就是太监,就没什么文化人,糊里糊涂就决定了。

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明朝使用正德这个年号一共十六年。北宋时期的西夏崇宗李乾顺用过正德这个年号,大理国皇帝段思廉也用过。

使用最久的是康熙,用了61年,比现在很多人的寿命都长,康熙皇帝本人也是在位最长的皇帝。这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哀。

使用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的“盛昌”,仅用了一天,金朝就灭亡了。

古代年号的主要来源:

一、吉祥美好的词语,即俗称的“吉祥话儿”。

北宋宋祁《年号谱》曾总结过历朝历代选取年号时的常用字:

建元承大宝,太上始真王。

武定开乾统,文明应国光。

弘仁洪至治,崇德本淳阳。

天地初熙泰,神人正普康。

晏安同庆久,延寿保隆长。

宁靖成更化,中和启顺章。

清平河汉景,孝义雀龙祥。

嘉会兴贞永,丰豋广显昌。

凤麟重赤白,玉露绍青黄。

通道咸宣意,端居拱圣皇。 ????

二、祥瑞事件:

公元前122年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白麟,群臣认为这是祥瑞之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定年号为“元狩”,称该年为元狩元年。过了六年,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祥瑞之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

武则天笃信佛教,并自视为金轮法王(弥勒)的降世化身,久视二年正月初三,成州(甘肃成县)地方官员报告说发现佛足的大脚印,因此改年号为“大足”。

宋真宗景德五年正月初三,皇宫左承天门鸱吻上发现一条黄帛,号称是“天书”,因此在正月初六宣布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左承天门改名左承天祥符门,还把开封府附廓县浚仪县改名祥符县。

类似的还有东吴孙皓天册二年六月,在吴郡临平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上有“皇帝”字样,因此当年便把年号改为“天玺”。后来孙皓还因为西苑有凤凰集结而把年号改为“凤凰”。

“甘露”也是历代喜欢用的一个与祥瑞有关的年号,某年某月,某地降甘露,因此改元为甘露。历史上有西汉、曹魏、东吴、前秦、高昌国和东丹国使用过这个年号。最直截了当的是南诏国,780年说有龙出现,因此把年号改为“见龙”。

三、古文经籍

元朝国号“大元”来自易经“大哉乾元”一句,年号“至元”来自易经“至哉坤元”。元成宗年号“元贞”来自“元亨利贞”一句。明朝嘉靖年号来自《尚书》“嘉靖殷邦”一句。

实际上日本和越南以中国古书取年号的现象更常见,比如大正年号来自《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年号来自《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平成年号来自《尚书·禹谟》“地平天成”。

越南阮朝明命帝年号取自《尚书》“克享天心,受天明命”;协和帝年号取自《尚书》“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咸宜帝年号取自《诗经》“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维新帝年号取自《尚书》“咸与维新”;保大帝年号取自《左传》“绥万邦,屡丰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

四、禳祈、厌胜

魏文帝曹丕的第一个年号是“黄初”,吴大帝孙权的头两个年号是“黄武”、“黄龙”,都有宣布自己是土德,取代火德的汉朝的意思。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认为亡国原因是赵宋王朝的火德不盛,因此最初取年号“建炎”。但后来南宋不断出现民变,还出现了苗刘兵变及金兵南侵,当时人们纷纷议论,“炎”字乃两火,故多盗,因此赵构在建炎四年改元为“绍兴”。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被元兵追击,流落于海上,取年号“景炎”,也有祈祷宋运中兴的意思在里头。

五、备选年号

宋神宗熙宁末年准备改元,大臣拟定了平成、美成、丰亨三个年号。神宗说成字是“一人负戈”,美成是“犬羊负戈”,亨是“为字不成”,最后定新年号为元丰。

明初“洪武”年号由朱元璋亲拟。朱棣即位后礼部拟年号“永清”,朱棣改为“永乐”。之后诸帝即位时,由礼部或内阁拟几个备选年号,然后由皇帝选择。明世宗即位时内阁拟了“明良”“绍治”两个年号,但他最终从《尚书·无逸》“嘉靖殷邦”一句中选取“嘉靖”二字为年号

孙承泽《思陵典礼纪》称崇祯即位时,内阁提出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年号,朱由检点中最后一个,并改为“崇祯”。文秉《烈皇小识》则说四个备选年号是永昌、绍庆、咸宁、崇贞。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年号谥号分开,如孝明天皇就曾使用过弘化、嘉永、安政、万延、文久、元治、庆应七个年号。明治起改为一世一元,且以年号谥号。“明治”为抽签选出,此前在江户时代曾八次作为候选年号。“大正”则曾四次候选。大正天皇的候选年号包括天兴、兴化、永安、乾德、昭德。 ?

昭和天皇即位时,宫内省提出神化、元化、昭和、同和、继明、顺明、明保、宽安、元安九个备选年号;内阁提出立成、定业、光文、章明、协中五个年号。最终选定“昭和”。

昭和天皇死后,日本曾有“新年号为旭日或和光”的传言。实际上内阁拟定的备选年号为平成、修文、正化。但后两个年号的罗马字拼写都以S开头,与昭和(Showa)重复,故最终选定平成(Heisei) ?。

许宝蘅《巢云簃日记》记载,宣统即位时,最初拟定宪昌、宪治、宣统、圣宪四个备选年号。惯例必圈首列二字,临缮单时,堂官忽令改将“宣统”列为首位。李岳端《悔逸斋笔乘》:“光绪、宣统两朝年号,殆不无微意于其间。盖明谓新帝所承者,道光之绪、宣宗之统,而置文宗于不顾矣”。另外清亡后有人拆字,“日宣三德(《尚书·虞书·皋陶谟》),历算三统(天统夏,地统商,人统周)”,所以宣统年号只用了三年。

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雍正:“雍”即指雍亲王(其即位前的封号),“正”即正统、名正,表示其正当即位。

乾隆:“乾”表示“天”,“乾隆”的意思是“天道昌隆”。

一、带“正”字的年号不祥

“正”字拆字为“一止”,“一”代表天道,“一止”意为“天道至此为止”,因此年号带‘正’字不祥的说法由来已久。比如曹魏齐王的正始、高贵乡公的正元;梁朝武陵王的天正;金朝海陵王的正元、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这些皆为亡国或者失位的皇帝。明英宗的第一个年号是“正统”,土木之变被俘,险些丧命;明武宗的年号是“正德”,虽然未失国,但是为政昏聩,在位期间发生了安化王叛乱和宁王叛乱,最终“卒至乏嗣,终非吉兆”。日本雍仁天皇取年号为“大正”,也患有脑病,精神紊乱,在位期间还发生了关东大地震。

雍正:“你说啥?听不见!”

二、年号常用字

北宋宋祁撰写《年号谱》一文,总结历代年号常用字:建元承大宝,太上始真王。武定开乾统,文明应国光。弘仁洪至治,崇德本淳阳。天地初熙泰,神人正普康。晏安同庆久,延寿保隆长。宁靖成更化,中和启顺章。清平河汉景,孝义雀龙祥。嘉会兴贞永,丰豋广显昌。凤麟重赤白,玉露绍青黄。通道咸宣意,端居拱圣皇。

中国历代年号多为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年号。三字年号如王莽“始建国”,南朝梁武帝的“中大通”、“中大同”。四字年号如西汉哀帝“太初元将”,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武则天“万岁通天”、“万岁登封”、“天册万岁”;北宋太宗“太平兴国”、真宗 “大中祥符” 、徽宗“建中靖国”;西夏的天仪治平、天安礼定、天佑民安、天佑垂圣、天赐国庆、延嗣宁国、福圣承道。六字年号有西夏的天授礼法延祚、天赐礼盛国庆。另外王莽时期的一些年号如果认真说起来应该是七字年号,比如“地皇”应为“ 始建国地皇上戊”( 王莽自比土德,用戊子代替甲子为六旬之首,岁用戊子为元日,故每年都有“上戊”之称)

选取年号时,有时会根据年号的字形或者拆字来决定年号吉凶。比如北宋神宗熙宁末年准备改元,大臣拟定了平成、美成、丰亨三个年号。神宗说“成”字拆字是“一人负戈”,“美成”两字是“犬羊负戈”,“亨”是“为字不成”,最后自定新年号为“元丰”。   

三、圈定备选年号

明初“洪武”年号由朱元璋亲拟,之后明代诸帝即位时,则是由礼部或内阁拟几个备选年号,然后由皇帝“落点”(即俗称的“钦点”)。朱棣即位后礼部拟年号“永清”,朱棣钦定改为“永乐”。但是高句丽、五代十国时南汉张遇贤、以及宋代方腊都曾使用过此年号。明世宗即位时,内阁拟了“明良”、“嘉靖“(出自《尚书·无逸》“嘉靖殷邦”)、”绍治“(即”绍“明孝宗弘治之”治“)三个年号,最终选择“嘉靖”。

孙承泽《思陵典礼纪》说明思宗即位时, 内阁提出了4个年号供其选择:“乾圣”、“兴福”、“咸嘉”、“崇贞”。最终选择 “崇贞”年号,并钦定改为“崇祯”。 文秉《烈皇小识》则说四个备选年号是“永昌”、“绍庆”、“咸宁”、“崇贞”。 

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年号“宣统”的来历,许宝蘅《巢云簃日记》说:“……又拟进纪元年号,圈出宣统二字。初拟四号,一宪昌,二宪治,三宣统,四圣宪……盖向例必圈首列之二字,临缮单时堂官忽令改将宣统列首,凡事有定,可谓奇极”。

另外在袁世凯筹备帝制时,年号有“洪宪”、“宪武”两个备选方案。“宪”字取君主立宪制之意,而另外两字则合为明太祖“洪武”年号

关于年号合称问题,顾炎武《日知录》里说,唐朝一帝连换十几个年号,史书中都记载其年号全称,没有各取一字的。宋朝时开始各割取一字,出现熙丰(熙宁、元丰)、政宣(政和、宣和)、建绍(建炎、绍兴)、乾淳(乾道、淳熙)之类的叫法,然而也是同一位皇帝的不同年号。到明朝开始把不同皇帝的年号连起来,称呼两个连续的朝代,比如永宣(永乐、宣德)、成弘(成化、弘治)、嘉隆(嘉靖、隆庆),明末清初甚至去掉年号的上一字,而称“庆历”(隆庆、万历)、“启祯”(天启、崇祯),则尤为不通。天启六年甚至有公文上疏把正统、正德两朝合称为“二正”的,被天启皇帝臭骂一顿:“列圣年号昭然,如何说二正?”不过到了清代,像康雍、康雍乾、乾嘉、嘉道、道咸、咸同、同光之类的叫法就开始越来越普遍了。

四、清朝年号的满语发音:

天命abkai fulingga,天聪abkai sure,崇德wesihun erdemungge,顺治ijishuun dasan,康熙elhe taifin,雍正huuwaliyasun tob,乾隆abkai wehiyehe,嘉庆saicungga fengshen,道光doro eldengge,咸丰gubci elgiyengge,同治yooningga dasan,光绪badarangga doro,宣统gehungge yoso

道光的光是eldengge,是“光明”、“光亮”的形容词态,名词是elden。光绪的光是badarangga,是“发展”之意。另外乾隆的“乾”和天聪的“天”在满语里都是abkai。一些西方传教士留下的史料里管皇太极叫阿巴亥汗,也是取“天聪”年号的前半部Abkai的音译。

关于清朝末年的两个年号,李岳端《悔逸斋笔乘》曾经评论说:“光绪、宣统两朝年号,殆不无微意于其间。盖明谓新帝所承者,道光之绪、宣宗之统,而置文宗于不顾矣”。清亡之后有人拆字,“日宣三德(《尚书·虞书·皋陶谟》),历算三统(天统夏,地统商,人统周)”,所以宣统朝只有三年,大清就亡了。

五、明清一世一元

明朝之前,皇帝往往使用多个年号。唐高宗在位时换过十四个年号,武则天称帝后也换过十四个年号,光是这两口子就前后用了二十八个年号。此外北宋皇帝换年号换得也比较勤快,宋仁宗换了九个年号,宋徽宗换了六个年号,太宗、真宗各换了五个年号。南宋理宗换了八个年号。元朝诸帝也多有使用两个三个年号的。

明朝“一世一元”是朱元璋带的头:皇帝不受尊号,不封禅,不受祥瑞,这三件事一废,皇帝改元换新年号的借口就少了九成。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有示范作用,后世子孙也就全都仿效了。另外频繁改元于公于私都不方便,大概皇帝发现改个年号没什么实际用处,也就懒的改了。

“哼……”

明朝唯一使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是明英宗。他复辟后,曾经召高榖、商辂至文华殿,问该不该改年号。高榖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宜改新元年”,最后用了徐有贞推荐的“天顺”年号。有阁臣建议仍用正统年号,英宗不听。

清朝十二帝基本上为一世一元,只有皇太极曾用过两个年号。第一个年号叫天聪,当时的国号叫后金,君主的头衔是汗。 1634年蒙古林丹汗病死于甘肃大草滩,翌年皇太极迎娶囊囊福晋,得到“传国玺”(实为元朝的“制诰之宝”玉玺),于是在1636年宣布改国号为“大清”,年号为“崇德”,由汗称帝。

同治即位之初曾定年号为“祺祥”,但随后发生“祺祥政变”,慈禧联手小叔子恭亲王废掉了顾命八大臣,改新年号为“同治”。1899年慈禧及端亲王载漪密谋废黜光绪帝、立大阿哥溥儁,曾内定“保庆”为新年号

外国公使:“我们只认光绪皇帝,不认什么保庆皇帝”

五、日本的年号

日本在明治时代前,天皇的年号(元号)与谥号是分开的,比如孝明天皇就曾用过弘化、嘉永、安政、万延、文久、元治、庆应七个年号。明治时代改为一世一元,并且以年号谥号。“明治”年号是抽签选出的,此前在江户时代曾经八次作为候选年号。“大正”年号则曾四次作为候选方案。大正天皇即位的候选年号包括大正、天兴、兴化、永安、乾德、昭德。大正年号出自《易·彖传·临卦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天皇即位时,宫内省提出了神化、元化、昭和、同和、继明、顺明、明保、宽安、元安九个备选年号;内阁提出立成、定业、光文、章明、协中五个年号。从这十四个方案中,遴选出昭和、元化、同和三个备选方案,最终选定昭和。 “昭和”年号出自四书五经中的《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句。江户时代的“明和”年号(1764-1771)也出自同一句。 《东京日日新闻》曾在大正天皇死后三小时印出“新元号为光文”的号外,即“光文事件”,是日本新闻史上著名的乌龙事件之一。

“昭和”为东亚文化圈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共64年,超过了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清宫中另有乾隆六十一至六十四年皇历)。昭和天皇死后,曾有“新年号为旭日或和光”的传言。实际上内阁拟定的新年号为平成、修文、正化三者。但后两个年号的罗马字拼写都以S开头,与昭和(Showa)重复,故最终选定平成(Heisei) 为新年号。 “平成”年号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内平外成”及《书·大禹谟》“地平天成”一句。江户幕府末年改元“庆应”时,“平成”也是备选年号之一。 

 日本战败后废除明治时代的《皇室典范》,元号(年号)的存在失去法律依据。众议院议长尾崎行雄提出废除昭和年号,以1946年为“新日本元年”。还有议员提议废除年号、改用公历。后来日本虽继续沿用昭和年号,但实际上 直至1979年制订《元号法》之前,并无相关的法律依据。

六、有明朝鲜国,崇祯后纪元

朝鲜王朝(1392-1910)前期尊明朝为正朔,使用明朝年号。1636年“丙子胡乱”之后,被迫对清朝称臣纳贡,在对清朝的官方文书中使用清朝年号,朝鲜王朝自己的实录和官方文书则使用干支纪年或君主在位纪年,至于民间,则多有使用“崇祯后”纪元者。比如“崇祯后百三十八年”(1765)、“崇祯纪元后四乙丑”(1865)等。  朝鲜士族偶有使用清朝年号者,则被同僚、族人群起而攻之,视为逆臣、家贼。 比如朝鲜肃宗元年,护军金寿弘祭祀祖父用康熙年号,被视为家贼;纯组四年怀德知县姜世靖主持乡校祭祀,将“崇祯”读成“嘉庆”,导致727名儒生联名上疏抗议。

总的来说,明亡之后, 用明朝国号年号被秉承儒教传统的朝鲜视为“尊周”大义。孝宗、肃宗陵碑都书“有明朝鲜国某某大王”。而 所谓(崇祯纪元)的年号甚至在朝鲜私下用了两百多年,直至20世纪初被日本吞并为止。

甲午战争后日本胁迫朝鲜“独立”,1896年定年号为“建阳”。另外也有用李朝开国纪年的,以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登基的1392年为元年,年号体例为“大朝鲜国□百□十年”。1897年宣布成立“大韩帝国”,先后使用了“光武”(高宗)、“隆熙”(纯宗)两个年号。与此同时,随着朝鲜半岛民族主义兴起,出现了与清末汉民族主义者使用的“黄帝纪年”相类似的“檀君纪年”, 以公元前2333年为元年。二战后大韩民国宣布独立,在李承晚时期使用 檀君纪年 ,1962年朴正熙下令改用公历。

建立自己的年号,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视为与中原政权平起平坐的标志之一。比如五代十国期间,前蜀、后蜀、南唐、闽、南汉等政权就曾称帝、建年号;吴越国虽然未称帝,但太祖钱镠也曾自定“天宝”、“宝大”、“宝正”三个年号。至于岭南的交趾-安南政权,自五代乱世脱离中原自立后,更是以与北方地位平等的“南帝”自居,从丁朝、前黎朝、李朝开始,到后面的陈朝、胡朝、后黎朝、莫朝、西山朝和阮朝,越南所有的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并且称帝。

比如越南最后一个王朝阮朝的开国皇帝阮福映,登基称帝后定年号为“嘉隆”(Gia Long),这并非当时清朝嘉庆、乾隆的合称,而是其南方根据地嘉定(西贡)和北方越南千年古都 升 龙(升隆,即河内)的合称,象征越南南北的统一。之后的明命帝年号取自《尚书》“克享天心,受天明命”;协和帝年号取自《尚书》“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咸宜帝年号取自《诗经》“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维新帝年号取自《尚书》“咸与维新”。阮朝末代皇帝的年号是“保大”(Bao Dai),这也是南唐元宗李璟和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用过的年号,取自《左传》“绥万邦,屡丰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一句。

尊号

尊号也叫徽号,是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是指对帝王、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呼。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有的,尊号是可以生前使用的,尊号这种称呼大多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场合。帝王的尊号是不需要“避讳”的,高官、百姓都可以叫。尊号多是些褒义的词语,因此读起来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实际上就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实际意义。

尊号起源于秦朝,秦始皇始称“皇帝”,“皇帝”就是尊号,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在早期,帝后妃前面再加尊号基本是在死了以后。尊号真正开始盛行是到了唐代,皇帝们已经觉得“皇帝”两个字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伟大,趁着活着就得往上加字。尊号始于唐高宗时期,而真正的发明者是武则天。她为扩大影响自己的政治影响,实现自己皇帝梦想,开创了为在位帝后上“尊号”的先例。武则天的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世人称则天皇帝,这就是后世叫她武则天的原因。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几次,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七十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的谥号。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于乾德元年(963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如果说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懿贵妃,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生母大家肯定不熟悉,但是说起“慈禧太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慈禧太后生前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这就是后世称“慈禧太后”的来历。死后朝廷追其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字计共23字之多,加皇后两字共25字,谥号长度为清代皇后中之最。所以尊号最大的客户端在帝后妃当中。根据史记记载,皇帝这个称呼就是尊号(抬杠的人去看秦始皇本纪和高祖本纪)。

慈禧照片中,她头顶上的一串小子就是她的尊号,“大清国当今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这是活着就能用的。

陵号——简言之,就是为死去的帝王之陵墓所起的尊号。如唐太宗的陵墓称做“昭陵”,唐高宗李治的陵墓称为“乾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称为“孝陵”等。元朝的皇帝多埋骨于草原,陵墓不设明显标志,所以也就没有陵号。

国号——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名称。开国之君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确立国号。国号名称的由来大体上有五种情况:一是根据开国之君发迹的地方来定国号。比如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曾在宋州任节度使,因此建国后便称为“宋”。二是根据开国之君所封爵名定国号。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故称帝后便以“汉”为国号。三是根据开国之君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如辽国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的发迹地产铁(“辽”契丹语为“镔铁”),于是建国后即以“辽”为国号。四是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如元朝的国号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而由蒙改称为元的。五是以其他原因确立国号。如后周太祖郭威自认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后裔,便以“周”为国号。王莽篡汉时,自认为“天下一新”,即以“新”为国号。

那怎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不光是皇帝,嫔妃、大臣、诸侯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以在死后追加谥号。唐朝以后,唐之后谥号的字数增加,每个皇帝都开始有庙号,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清朝时为了避讳玄烨(康熙帝)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

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明清之后,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嫌庙号各个朝代容易记混。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帝”,“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尊号我们一般不说,因为它太过繁缛,也记不住,但是像武则天和慈禧这样的人物,我们总要称呼点什么,唐代的武则天没有庙号,而以高宗皇后的名义下葬,慈禧不是皇帝,所以没有年号,我们才称她们的尊号。

其实这些对皇帝称谓,庙号和谥号才是对先前皇帝的敬称,也就是书面称谓。例如,皇帝的实录都是以庙号命名,而在大臣的奏折提到前朝皇帝都会以庙号+谥号来称谓,如高宗纯皇帝,指的就是乾隆皇帝了。而我们习惯以年号为皇帝称谓的方式,也只是适用于民间和后人们方便记忆罢了,现代的书籍中出现的以年号称谓皇帝,只是为了附和人们的习惯,在正式的历史典籍中是不会看到的。

弄明白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之后,对于我们平时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类影视作品都有一定的帮助,也能够让我们在脑海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忆更加的明确化、条理化。

中国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大全

以下是各王朝部分庙号列表,可能一人有两个以上庙号,或同一朝代里从这一皇帝身上改换到另一皇帝身上,并不是编写错误

中国庙号(太祖)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商太祖 太武王 前1600年—前1589年
刘邦 汉太祖 高皇帝 前206年—前195年
曹操 魏太祖 武皇帝 (魏世祖追尊)
孙权 吴太祖 大皇帝 222年—252年
司马昭 晋太祖 文皇帝 (晋世祖追尊)
桓温 楚太祖 宣武皇帝 (楚武悼帝追尊)
刘渊 前赵太祖(高祖) 光文皇帝 304年-310年
慕容皝 前燕太祖 文明皇帝 333年-348年
冯跋 北燕太祖 文成皇帝 409年-430年
张轨 前凉太祖 武穆王 (前凉高祖追尊)
苻洪 前秦太祖 惠武皇帝 (前秦高祖追尊)
姚苌 后秦太祖 武昭皇帝 384年-393年
石虎 后赵太祖 武皇帝 334年-349年
吕光 后凉太祖 懿武皇帝 386年-399年
李暠 西凉太祖 武昭王 400年-417年
乞伏炽磐 西秦太祖 文昭王 412年-428年
沮渠蒙逊 北凉太祖 武宣王 401年-433年
刘卫辰 夏太祖 桓皇帝 359年-391年
拓跋力微 北魏始祖 神元皇帝 220年-277年
拓跋郁律 北魏太祖 平文皇帝 316年-321年
刘义隆 南朝宋太祖 文皇帝 424年—453年
萧道成 南齐太祖 高皇帝 479年—482年
萧顺之 南梁太祖 文皇帝 (南梁高祖追尊)
陈文赞 陈太祖 景皇帝 (陈高祖追尊)
拓跋珪 北魏太祖 道武皇帝 386年—409年
高欢 北齐太祖(高祖) 献武皇帝 (北齐显祖追尊)
宇文泰 北周太祖 文皇帝 (北周世宗追尊)
杨忠 隋太祖 武元皇帝 (隋高祖追尊)
李虎 唐太祖 景皇帝 (唐高祖追尊)
武士彠 武周太祖 无上孝明高皇帝 (武曌追尊)
朱温 后梁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907年—912年
李克用 后唐太祖 武皇帝 (后唐庄宗追尊)
郭威 后周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951年—954年
王审知 闽太祖 昭武孝皇帝 (闽太宗追尊)
杨行密 南吴太祖 武皇帝 (南吴睿帝追尊)
徐温 徐齐太祖 忠武皇帝 (徐知诰追尊)
刘安仁 南汉太祖 文皇帝 (南汉高祖追尊)
孟佚 后蜀太祖 孝元皇帝 (后蜀高祖追尊)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907年—926年
段思平 大理太祖 神圣文武皇帝 937年—944年
高智陞 大中太祖 文戎天佑安邦皇帝 (高陞泰追尊)
赵匡胤 宋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960年—976年
李继迁 夏太祖 神武皇帝 (夏景宗追尊)
完颜阿骨打 金太祖 应干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1115年—1123年
铁木真 元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1162年—1227年
明玉珍 明夏太祖 钦文昭武皇帝 1363年—1366年
朱元璋 明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368年—1398年
吴三桂 吴周太祖 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 1678年三月—1678年八月
努尔哈赤 清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1583年—1626年
中国庙号(高祖)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商高祖 —— (商太祖追尊)
曹丕 魏高祖(世祖) 文皇帝 220年-226年
司马懿 晋高祖 宣皇帝 (晋世祖追尊)
刘渊 汉高祖 光文皇帝 304年-310年
慕容廆 前燕高祖 武宣皇帝 (前燕太祖追尊)
张寔 前凉高祖 成烈王 314年-320年
苻健 前秦高祖 景明皇帝 350年-355年
姚兴 后秦高祖 文桓皇帝 393年-416年
石勒 后赵高祖 明皇帝 319年-333年
乞伏干归 西秦高祖 武元王 388年-400年
409年-412年
刘裕 南朝宋高祖 武皇帝 420年-422年
萧衍 南梁高祖 武皇帝 502年-549年
陈霸先 陈高祖 武皇帝 557年-559年
元宏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471年-499年
高欢 北齐高祖(太祖) 神武皇帝 (北齐后主追尊)
宇文邕 北周高祖 武皇帝 561年-578年
杨坚 隋高祖 文皇帝 581年-604年
李渊 唐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618年-626年
蒙细奴逻 大蒙高祖 奇嘉王 649年-674年
石敬瑭 后晋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年-942年
刘知远 后汉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947年-948年
王建 前蜀高祖 神武圣孝明德惠皇帝 902年-918年
杨隆演 南吴高祖 宣皇帝 919年-920年
孟知祥 后蜀高祖 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934年
刘岩 南汉高祖 天皇大帝 917年-941年
陈友谅 陈汉高祖 圣文德敬宁昭武皇帝 1360年-1363年
中国庙号(世祖)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旬(盘庚) 商世祖 文成王 前1314年—前1287年
刘秀 汉世祖 光武皇帝 25年—57年
曹丕 魏世祖(高祖) 文皇帝 220年—226年
司马炎 晋世祖 武皇帝 266年—290年
张骏 前凉世祖 文王 324年—346年
苻坚 前秦世祖 宣昭皇帝 338年—385年
慕容垂 后燕世祖 成武皇帝 384年—396年
赫连勃勃 夏世祖 武烈皇帝 407年—425年
刘骏 南朝宋世祖 孝武皇帝 453年—464年
萧赜 齐世祖 武皇帝 483年—493年
萧绎 南梁世祖 孝元皇帝 552年—554年
拓跋焘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409年—452年
高湛 北齐世祖 武成皇帝 561年—565年
陈蒨 陈世祖 文皇帝 560年—566年
杨广 隋世祖 明皇帝(唐谥炀皇帝) 604年—617年
李昞 唐世祖 元皇帝 (唐高祖追尊)
刘旻 北汉世祖 神武皇帝 951年—954年
孟察 后蜀世祖 孝景皇帝 (后蜀高祖追尊)
完颜劾里鉢 金世祖 神武圣肃皇帝 (金太祖追尊)
忽必烈 元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可汗) 1279年—1294年
福临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1644年—1661年
中国庙号(烈祖)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刘备 汉烈祖 昭烈皇帝 221年—223年
曹叡 魏烈祖 明皇帝 226年—239年
慕容俊 前燕烈祖 景昭皇帝 348年—360年
乞伏国仁 西秦烈祖 宣烈王 385年—388年
秃发乌孤 南凉烈祖 武王 397年—399年
武俭 武周烈祖 昭安皇帝 (武曌追尊)
杨渥 南吴烈祖 景皇帝 905年—908年
李昪 南唐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937年—943年
朱诚 后梁烈祖 文穆皇帝 (后梁太祖追尊)
李琰 后唐烈祖 孝靖皇帝 (后唐明宗追尊)
孛儿只斤也速该 元烈祖 神元皇帝 (元世祖追尊)
中国庙号(圣祖)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李耳 唐圣祖 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唐玄宗追尊)
王子晋 前蜀圣祖 至道玉宸皇帝 (王衍追尊)
郑买嗣 大长和圣祖 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902年—910年
赵玄朗 宋圣祖 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宋真宗追尊)
玄烨 清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1661年—1722年
中国庙号(成祖)列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份
朱棣 明成祖
(初为:明太宗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初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1402年—1424年
中国庙号(太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太甲 商太宗   前1582年—前1571年
刘恒 汉太宗 孝文皇帝 前180年—前157年
司马昱 晋太宗 简文皇帝 371年—372年
李雄 成太宗 武皇帝 304年—334年
张茂 前凉太宗 成王 320年—324年
苻登 前秦太宗 高皇帝 386年-394年
石寇觅 后赵太宗 孝皇帝 (后赵太祖追尊)
刘彧 刘宋太宗 明皇帝 465年—472年
萧纲 南梁太宗 简文皇帝 549年—551年
拓跋嗣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409年—423年
李世民 唐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626年—649年
蒙盛逻皮 南诏太宗 威成王 (皮逻阁追尊)
赵光义 宋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976年—997年
李德明 夏太宗 光圣皇帝 (夏景宗追尊)
耶律德光 辽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927年—947年
段思良 大理太宗 圣慈文武皇帝 946年—951年
完颜吴乞买 金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1123年—1135年
窝阔台 元太宗 英文皇帝 1229年—1241年
朱棣 明太宗
(后改:明成祖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后改: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1402年—1424年
吴应熊 周太宗 孝恭皇帝 (吴世璠追尊)
皇太极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1627年—1643年
中国庙号(世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子载 商世宗 定王 前1148年
刘彻 汉世宗 孝武皇帝 前141年—前87年
司马师 晋世宗 景皇帝 (晋世祖追尊)
石周曷朱 后赵世宗 元皇帝 (后赵高祖追尊)
慕容德 南燕世宗 献武皇帝 398年—405年
张重华 前凉世宗 桓王 346年-353年
苻健 前秦世宗(高祖) 景明皇帝 350年—355年
萧长懋 南齐世宗 文皇帝 (萧昭业追尊)
萧岿 西梁世宗 孝明皇帝 562年—585年
元恪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499年—515年
宇文毓 北周世宗 明皇帝 557年—560年
高澄 北齐世宗 文襄皇帝 (北齐显祖追尊)
杨昭 隋世宗 成皇帝 (隋恭帝追尊)
蒙逻盛炎 南诏世宗 兴宗王 (皮逻阁追尊)
柴荣 后周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954年—959年
钱元瓘 吴越世宗 文穆王 932年—941年
耶律阮 辽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947年—951年
完颜乌禄 金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1161年—1189年
朱厚熜 明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1521年—1567年
胤禛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1722年—1735年
中国庙号(高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子昭 商高宗 襄王 前1250年—前1192年
刘奭 汉高宗 孝元皇帝 前49年—前33年
张祚 前凉高宗 威皇帝 354年—355年
慕容冲 西燕高宗 威皇帝 384年
苻崇 前秦高宗 宣文皇帝 394年
萧鸾 南齐高宗 明皇帝 494年—498年
萧纲 南梁高宗(太宗) 明皇帝 549年—550年
萧统 南梁高宗 昭明皇帝 (萧栋追尊)
陈顼 陈高宗 宣皇帝 568年—582年
拓跋濬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452年—465年
李治 唐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649年—683年
赵构 宋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1127年—1162年
弘历 清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735年—1795年
中国庙号(中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子伷/子滕 商中宗 景王 前1486年—前1422年
刘询 汉中宗 孝宣皇帝 前74年—前49年
司马睿 晋中宗 元皇帝 317年—322年
李寿 汉中宗 昭文皇帝 338年—343年
慕容盛 后燕中宗 昭武皇帝 398年—401年
刘义隆 宋中宗(太祖) 景皇帝 424年—453年
萧詧 西梁中宗 宣皇帝 555年—562年
李显 唐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684年
705年—710年
刘晟 南汉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943年—958年
段正淳 大理中宗 文安皇帝 1096年—1108年
中国庙号(宪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李纯 唐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805年—820年
段正严 大理宪宗 宣仁皇帝 1108年—1147年
蒙哥 元宪宗 桓肃皇帝 1251年—1259年
朱见深 明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1464年—1487年
中国庙号(兴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耶律只骨 辽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1031年—1055年
段思廉 大理兴宗 孝德皇帝 1044年—1074年
朱标 明兴宗 孝康皇帝 (明惠宗追尊)
中国庙号(仁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赵祯 宋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1022年—1063年
李仁孝 夏仁宗 圣德皇帝 1139年—1193年
耶律夷列 辽仁宗 正德皇帝 1151年—1163年
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1311年—1320年
朱高炽 明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1424年—1425年
顒琰 清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1795年—1820年
中国庙号(文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李昂 唐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826年—840年
图帖睦尔 元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1323年—1332年
朱聿𨮁 明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 1646年12月—1647年1月
奕詝 清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1850年—1861年
中国庙号(武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李瀍 唐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840年—846年
海山 元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1307年—1311年
朱厚照 明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1505年—1521年
中国庙号(神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份
赵顼 宋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1067年—1085年
朱翊钧 明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1572年—1620年
中国庙号(穆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份
李恒 唐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820年—824年
朱载垕 明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1567年—1572年
载淳 清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1861年—1874年
中国庙号(哲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赵煦 宋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1085年—1100年
中国庙号(熹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朱由校 明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1620年—1627年
中国庙号(怀宗)列表
姓名 庙号 謚号 在位年份
赵昺 宋怀宗   1278年—1279年
朱由检 明怀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1627年—1644年
其他
显祖、宣祖、仁祖、英祖、始祖、献祖、懿祖、睿祖、肃祖、宪祖、惠祖、毅祖、德祖、文祖、翼祖、僖祖、义祖、玄祖、景祖、元祖、熙祖、肇祖、兴祖、穆祖、弘祖、昭祖、裕祖、严祖、敬祖、靖祖、信祖、庆祖、代祖、顺祖、国祖、度祖、桓祖、宁祖、禧祖、神祖、光祖、庄祖、正祖、纯祖、渊祖
元宗、显宗、肃宗、恭宗、敬宗、孝宗、烈宗、威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顺宗、昭宗、宣宗、懿宗、景宗、庄宗、明宗、闵宗、成宗、真宗、英宗、徽宗、钦宗、光宗、宁宗、端宗、义宗、圣宗、毅宗、襄宗、献宗、熙宗、哀宗、惠宗、康宗、定宗、裕宗、安宗、翼宗、纯宗、正宗、统宗、僖宗、理宗、度宗、道宗、崇宗、桓宗、章宗、怀宗、绍宗、靖宗、愍宗、戴宗、艺宗、嘉宗、贞宗、弘宗、佑宗、愍宗、简宗、庆宗、干宗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o Right Holders: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Xixik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Mailto:xiaoxi(at)xixik.com.
热门资讯»
历史朝代顺序表 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 二十四节气 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任总统 美国50州 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各国首都 各国旗大全 中国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旅行证过期更换 美国护照免签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