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3月,寒朔的北京城冰封万里,漫天沙尘卷起的残枝败叶席卷苍穹,此时,矗立在煤山之巅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刺骨的寒风,眼含热泪慨然陈词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言毕,以发覆面自缢于歪脖子树,命绝三十有三,享国276年的大明王朝黯然谢幕。明朝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体制积弊,气数已尽!
崇祯自缢殉国后,北京城三易其主,满清据天下龙脉之地,欲挟荡平寰宇之势克定中原,而也就在同年五月份,福王朱由崧于留都南京称帝,国号续之曰“大明”,史称“南明”。
大一统的明朝虽然灭亡了,但由明朝遗臣们建立的“南明政权”依然存在。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南明”自弘光政权草创伊始至永历帝被戮于云南。所谓的“四帝”即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邵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一监国”指的是鲁王朱以海。由于“四帝一监国”由不同的大臣拥立,为了争夺正统地位,他们之间的相互攻伐比清军更加猛烈(南明不是来抗清的是来争帝位的 曾二帝势不两立),这也是南明失败的原因之一。然而南明仅仅坚持了18年,算上此后盘踞于台湾岛的明郑政权,南明纵向跨度也仅此39年。
南明历四帝坚持十八载
南明的首位皇帝是朱由崧,其是万历帝朱翊钧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李自成克洛阳后,朱由崧缒城而逃,辗转避难于淮安。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即帝位,改元弘光,定策拥立者为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江北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等。但朱由崧继承了其父的心宽体胖,却没有继承其祖的雄才武略,弘光朝刚刚建立便露败亡之相。内部,掌握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只知官场倾轧,致使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军东下;外部,拥兵将领纷纷观望自保,致使坚决抗战的史可法孤掌难鸣,在扬州誓死抵抗七日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英勇就义。1645年五月初八,清军自瓜州渡长江,十六日入南京,朱由崧逃至芜湖时被俘,弘光朝历时一载而亡。随后朱聿键在福建开创的隆武政权走向前台。
朱聿键是朱元璋第23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按族谱是崇祯皇帝的爷爷辈。崇祯自缢时,朱聿键正被圈禁在凤阳的皇室监狱,罪名是公然违背“藩王不掌兵”的国制,率兵北上勤王。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获释,然在南下广西平乐府就藩的途中听闻南京陷落,遂避居浙江等地。1645年闰六月二十七日,在南安伯郑芝龙、礼部尚书黄道周的拥戴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锐意进取,颇有中兴之主的气概,招纳大顺军李过、郝摇旗所部联合抗清,针对剃发民众遭杀害一事,曾严厉制止:“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
但胸怀大志的隆武帝却受制于嚣张跋扈的郑氏集团,郑芝龙是横行在江浙沿海地区亦盗亦商的军阀头子。1646年,大清征南将军博洛率军自浙江衢州、江西上饶分两路夹攻福建,因已决意降清,故平国公郑芝龙“撤守仙霞关,施福等还安平”,施福是郑芝龙的精锐家将,驻扎在自江西进入福建的咽喉要道分水关。关隘尽失,清军如入无人之境,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俘,后绝食而亡(亦有记载是被戕害在汀州的府堂)。朱聿键在南明诸帝中,虽是以远藩子孙承继大统的,但最具帝王象,可惜的是常遭掣肘,最终大志难成,含恨而终。
隆武帝死后,其亲弟朱聿鐭yù在广州被大学士苏观生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拥立为帝,年号邵武,时间是十一月初五。而十一月十八日,监国朱由榔在原两广总督丁魁楚的支持下,于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就这样,在两广地区出现了两帝并立的局面。十一月二十九日,南明内战爆发,结果邵武军大获全胜,全歼了永历政权兵部右侍郎林佳鼎所率领的数万士卒,捷报传来,广州城张灯结彩粉饰太平。但危险已骤然降临,清军李成栋所部趁邵武军布置在肇庆一线的良机,以乔装混入的方式出其不意的占领广州,首辅苏观生和朱聿鐭均自缢殉国。邵武政权仅存活了一月有余,朱由榔成为了南明唯一的皇帝。
永历帝朱由榔是万历帝朱翊钧之孙,桂王朱常瀛之子,其联合李定国、孙可望等大西军余部共同抗清。李定国堪称南明脊梁,永历六年(1652)率八万精兵东出,先在广西桂林迫使大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后在湖南衡州斩杀清廷的敬谨亲王尼堪。尼勘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第三子,其统率十五万精兵南下救援时,顺治帝亲赐御服、佩刀和鞍马,并送至南苑。李定国连战连捷,收复湘桂两省,且两厥名王,天下震动,极大提振了南明军民的抗清斗志,更被黄宗羲称赞为是万历戊午年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但后来孙可望以武力挟持永历朝廷而导致内讧,永历十年(1656)李定国将朱由榔自贵州安隆所迁至云南昆明,孙可望于怨愤中发动内战,失败后降清,尽数供出西南军事情报。尽知虚实的清军遂发兵三路直指云贵,李定国全军设伏磨盘山,因光禄寺少卿卢桂生临阵投敌而未能全歼已进入伏击区的吴三桂所部,虽然也取得了击毙固山额真祖泽润(祖大寿长子)和辅国公扎喀纳(舒尔哈齐之孙)的战果,但南明军的最后精锐亦被消耗殆尽。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入缅索获朱由榔,绞杀于昆明,南明永历政权宣告终结。
南明四个政权介绍
“四帝一监国”即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邵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一监国”指的是鲁王朱以海。
弘光政权 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国破家亡遭遇不爱国的皇上:不靠谱的南明弘光帝。
隆武政权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政权建立之初,俨然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实际并无建树。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鲁王监国 清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永历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顺治五年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顺治九年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但永历朝政腐败,统兵将帅专横跋扈,朝廷中宦官专权,朋比为奸,内讧激烈。顺治十五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3路进攻贵州,年底进入云南。大西军精锐损失殆尽。十六年正月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十八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同年十二月永历帝被俘。次年四月与其子等被吴三桂缢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1、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十一月,隆武帝被清军俘获,自缢。其弟唐王朱聿鐭称帝,预定改次年为绍武元年,然同年十二月(公历已是1647年初)即兵败自缢,“绍武”年号从未使用。
2、绍武帝死后,郑成功不知道永历帝已即位,于永历二年在南澳岛拥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次年,永历帝使者抵达南澳,宣读诏书,朱常清主动取消监国之位,东武年号也没用过。
3、朱亨嘉表面监国实际称帝,将他之前除朱元璋以外所有明朝皇帝的帝号、庙号、年号全部废除,称洪武278年。
4、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由榔出逃缅甸,这实际已标志着南明灭亡,此时南明在大陆境内已无寸土。
5、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缅甸国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害永历帝侍从和官员,扣押永历帝及其家眷,将其交予已攻入缅甸的吴三桂,明朝彻底宣告结束。但台湾的东宁王国(明郑)一直使用永历年号直到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降清为止。其实东宁王国此时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政权。
6、关于“定武帝”是否真实存在,究竟是谁,一直有争议。此人最早出现于清朝查继佐所著野史《罪惟录》,该书称其本为明朝韩王朱本铉,被李自成部将郝永忠(郝摇旗)拥立为皇帝,年号“定武”,活动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直到定武十九年/清康熙三年才被吴三桂剿灭,是南明诸小朝廷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但这种说法破绽太多,可信度不高,当代史学家顾诚所著《南明史》倾向为以讹传讹之虚构人物。现代学者钱海岳《南明史》认为定武帝是宗室朱璟溧,而孟森则认为定武帝是第十五代韩王朱亶塉,但证据也不充分。
但南明覆亡于哪里?永历皇帝葬身何处,则成了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至今众说纷纭。南明永历皇帝究竟覆亡于哪里?
说法一:据《南明史》中的记载,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处死与云南昆明绞死于金蝉寺,其小骨葬于金蝉寺后山,此为一说。其二说为朱由榔的大骨由吴三桂的下属带往北京作证,但这些大骨究竟葬于何地,至今也未发现。
说法二:《贵州史》云:“十三年(1460年)永历奔缅甸”,但以后下落未作说明。故宫的一份史料称:“永历帝在从贵州去云南的途中,在黑羊箐(今贵阳)河边遭清人杀害,那条河,自此称为‘南明河’”。没有文物作证,难以信服。
说法三:《中国姓氏通书吴姓》记载:“吴三桂出征缅甸,俘获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旋即将其绞死”。但葬于何处没有交代。
说法四:黔南州政协刘泽渊先生2005年在贵州省政协主办的《文史天地》杂志上发表了“都匀永历皇帝陵”之说。由于没有出土重要的文物予以证实,可信度几乎为零。有许多文本记载关于永历帝被吴三桂等清人杀害还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首先,从常理上推想,永历皇帝是亡国之君,不可能像普通人那样一杀了之或者顺顺便便就可宰杀。更何况在我国古代社会,杀人尤其是斩杀乱臣贼子或者亡国之君等都须得验明正身(至少也得在死后验明正身)。
其次,就算吴三桂早有谋反之心,先斩后奏,但绞死永历皇帝的时间与南明灭亡的时间不吻合。吴三桂绞死永历帝是清朝顺治皇帝十八年(公元1661年),而南明则亡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两者相差一年的时间,这就说明在永历帝死去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南明朝廷还是继续存在的,这显然也不合常理。
相较于偏安江左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王朝,南明国势何其衰也!也就是南明在这39年的垂死泣血地抗争中,多次力图重整山河之时,满清却以席卷八荒之势暴力碾压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成为叫多少后世之人读来无不令人扼腕叹息的满腔愤懑。朱由崧的牌比赵构好 为何南明撑十几年就挂了
东晋和南明同为异族入华时代背景下的“正统余留”,两者皆在内部风云飘摇的处境下退守江南,为何前者偏安江东长达103载,而后者不到40年便灰飞烟灭?
东晋的无奈
公元291年,西晋皇后一代丑女贾南风擅权干政,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旋即爆发,此后,匈奴贵族刘渊起兵造反,内附异族趁势揭竿而起,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并峙,祸乱中原,中原士民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在“衣冠南渡”的浪潮中,琅琊王司马睿亦随王导等人南下,然而,就当时的情况看来,南方的江表之地对于西晋皇室来说并非是块天堂乐土。
首先,吴姓世族力量过于强大。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造就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而孙吴统治的江东地区由于历经四帝六代的经营民殷国富,江东逐渐衍生出了以“周、沈、朱、张、顾、陆”为主体的江东吴姓六大世家,特别是吴地的义兴周氏,先后在西晋末年三次西晋平定吴郡叛乱后,吴姓世族的政治话语权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西晋中央政府由于过于忌惮吴姓世族,因此在政治上始终采取弹压吴地豪强势力的态势。
而伴随着西晋灭亡和琅琊王司马睿的到来,显然,吴姓世族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况且,相较于西晋王朝对吴地世族36年的排斥和打压,孙吴政权在吴地的60年的深厚根基更让土生土长的吴地世族坚定了搞“本土化”独立割据的念想,再从西晋灭亡前的永嘉元年司马睿移镇建业时遭遇吴地世家大族的千般冷落,吴姓世族根本就没有把琅琊王司马睿放在眼里,面对处处遭人白眼挤兑的司马睿,这种如坐针毡的滋味确实让人痛不欲生。
其次,北方世族让东晋惊魂未定。如果说江东世家大族是令东晋创立者司马睿暂时头痛的顽疾,那么,北方的门阀大族足以让整个东晋噩梦缠身。毕竟,司马睿启用王导后,精明的王导采取了“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晋书》)谋略,先招抚了吴地名士顾荣、贺循觐见初登即位的晋元帝司马睿,江南大族须臾之间尽皆归附,而北方世族更是见风转舵投入了司马睿的门下,这样东晋门阀立国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东晋政权的构成是脱胎于汉魏以来的门阀政治,成形于三国孙吴时期的皇室与豪门权力组合。豪门大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权利因为曹丕九品中正制度就地合法以后,各大家族一个个冠冕堂皇的把控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
然而,在北方出身的晋元帝司马睿的认识里,似乎只有北方世族靠得住,无论是情感还是能力,首当其冲应以推崇北方世族为先。在这种思维的导向下,东晋立国后不久,司马睿大肆引入北方侨姓世族压抑吴地江南吴姓世族,后吴姓世族在司马睿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但继之而起的“王、庾、桓、谢”四大北方家族先后把控东晋朝局,甚至,当时一度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一代英主司马睿为了摆脱尴尬的傀儡身份,启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王氏家族王敦旋即起兵造反杀入建康,史载“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开国皇帝当成了“光杆司令”,这在历朝历代是极其罕见的。
而从此后东晋庾亮、桓温、桓玄等世家大族图谋造反的举动来看,东晋政局始终处于“王、庾、桓、谢”轮流把控的状态,皇帝对于四大门阀来说,仅仅只是各大门阀得以存续的“平衡木”而已,东晋正是由于在各大门阀政治势力此消彼长中艰难衣冠正统的103年国祚。
衣冠南渡之后,东晋为何偏安一偶,无心恢复中原?
三国乱世之后中原大地很快就重新回到了统一的局面,司马家族成了国家的主人,但是在此之后,中原并没有历经一个安稳强大的朝代,相反,中原地区反而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的时期。来自北方胡人的侵略,致使西晋别灭亡,就在这个时间中,北方的很多士族开始南迁,这次事件被后世称为衣冠南渡。并且在南方建立了一个东晋政权。
为什么东晋就像当年的东吴一样一直只是偏安不想着恢复中原呐?其中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东晋虽然明面上还是认可司马家作为皇帝,但是国家的权力和政府中的官员基本都是被南方的四大家族所把持着,也就是说这四大士族如果能够联合起来,那么国家就会有很大的凝聚力。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这四大姓氏轮流把持朝政,大家的心思都在如何挤下对方,而不是想着如何去应对北方的威胁。另一方面,北方也是不争气,一直都处于各个军阀部落政权的更迭中,就没有一个相对比较长久的一个朝代,对南方集中进攻,仅有的一个前秦八十万大军还败得一塌糊涂。
当时北方大量的贵族来到南方之后,在南方没有太大的根基,所以南方原来的士族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东晋之后成功的成为了政治的中心。而这些家族就成了大家族。由于当时的皇帝不管是在对外战争,还是朝廷治理、税收等方面都需要仰仗南方士族。所以导致这些士族一直把持着东晋的朝廷,特别是王、庾、桓、谢四个豪门大家族。整个过阿基上上下下都被他们控制着,司马家族为了继续自己的统治,不得不依靠他们。同时还要通过联姻的形式来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所以这个时候的皇权并不是很高,而且皇帝也不能随意的杀死官员,因为这些官员有些人的家里比皇帝的势力还强大。虽然这些大家族中也出现过像谢安、王导这样的贤臣良相。也有一些很平庸的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像王敦、桓温这样的权臣,时刻都想要谋取东晋江山。所以在东晋时期,南方的士族不仅在国家中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到后期时候都想着自己当皇帝。所以大家都不想北伐,毕竟北伐这种事情必须内部团结的情况下才行。
我们再来看北方的情况,北方一直处于一个政权更迭的状况中,在北方的汉人与胡人之间有矛盾,胡人与胡人之间也有矛盾,胡人政权被汉人政权取代,汉人政权又被胡人消灭。一直就处于一个混乱的状况,一直到前秦建立东晋才有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但是在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战。当时东晋面对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前秦部队,只能派出地方上的八万北府军,我们就知道东晋朝廷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有多么弱,毕竟国家灭亡之后,士族还是士族,只是皇帝不是皇帝而言。
另外,虽然北方侨姓把控了中央,但是南方旧姓牢牢的把握着地方的权力,于中央形成掣肘,所以,一旦北方侨姓希望北伐收复失地时候,南方的豪门总能以各种理由阻挠,当然很多北伐着也都希望以北伐的名义给自己增加名望,并没有多少真的回复中原的决心。
整个东晋时代,多次北伐,两次占领关中最后都功亏一篑,导致北伐只是成了政治口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喊一声。
既然北伐不行,那么,游牧部落南征呢?为啥没有成功,原因还是一样,豪门大族的阻拦。北方五胡多次希望南下都折戟长江江边。原因就是只要骑兵南下,那么江难的各豪门大族就完全齐心的抵抗,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家园。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南朝陈,甚至隋唐,都一直这样。
南明的悲哀
较之于东晋皇室的傀儡可哀,东晋苟延残喘的103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皇权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力量却可以平衡着各方门阀世家的此消彼长,甚至当遭遇北方强敌南下,强大的门阀力量也能起到保卫皇权国祚的“挡箭牌”,譬如,谢氏家族的淝水之战就是这样堪称化解灭国之祸的实锤案例。
而放眼占据半壁江山的南明,无论是从起初的弘光政权还是到此后殒命云南的永历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的南明话事人,除了彻头彻尾沦为武将藩镇们的傀儡,更重要的是,大明享国276年的时间中形成的一套由内阁、宦官、武将相互制约构建的平衡机制,到了南明这茬儿,完全是武将“老子一人独大”的专横局面。
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当年五月份,留都南京的大臣在对于拥立何人为帝的情况下争吵不休,史可法和东林党人主张立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为帝,而此时的福王坐卧不安,为了及早稳固到手的皇位,福王朱由崧勾结江北三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和刘良佐等人,在三镇总兵的进驻下,各怀鬼胎的势力迎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史称“弘光帝”。
按理说,得到了藩镇武将的支持,弘光帝应把握取舍尺度,将分散的各部藩镇武装进行改编整合拧成一股绳,以共同抗击清军,然而,即位后的弘光帝朱由崧纵情声色,朝政在奸臣马士英等人的操控下迅速堕落不堪,藩镇武装势力由此离心离德,而此后即位的隆武帝朱聿键虽堪称南明皇帝中的佼佼者,甚至也曾短暂地发起了北伐和制定了“联寇抗清”策略,南明一度在隆武帝朱聿键似乎也有回光返照的迹象。
但即便天纵雄武的隆武帝朱聿键却始终受制于海盗头子郑氏家族的摆布,而隆武朝廷在郑氏家族的把控下百姓饱受荼毒,以至于坊间谣唱:“清兵如蟹,曷迟其来”(《明季南略》)。
也正是在武将藩镇的独家操控下,南明朝廷成为了各大“仙家斗法”的演兵场,南明内部“多元政治”的频起不断,各派武装力量轮流掌控朝廷,失去中和各派力量的南明皇帝,在不同力量的裹挟下不得不亡命天涯。
最终,对比于东晋103年皇帝的“平衡杂耍”,南明皇室却在18年的丧家之犬生涯中轰然崩塌。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南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