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等国民是不是也能够对历史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甚至可以指出说习焉不查的这些所谓常识其实是有问题的呢?
中国人讲究说“名者实之宾”,就是名称是事实的宾客,从属。词与物之间,它有一个密切的对应关系。
比如说当年契丹人建立王朝的时候,一开始叫契丹,后来就改名叫辽,再后来又改名叫契丹,又改名叫辽。这个名称的转换当中,其实是反映了一种不同的历史心态。
集中地研究一下中国的国号,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这个历史朝代歌,我想你一定听过,我先念一遍: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首歌我确实是从小就学习,而且一直记得。我还用这个这首歌来教我的儿子……一直以来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作者却说:“在这首短短的朝代歌当中,各样问题实在不少。”
他说了六点:
一是统称。
比如说“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这都是对一段时代或者一批国家的统称,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
第二是习称,就是习惯的称谓。
“西周、东周是后人的习惯称呼,因为都城分别在今天的西安、洛阳,一在西,一在东,所以习称为西周和东周。其实这是一个连续的朝代,国号就是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国号。当然作为朝代的周经历时间大概有800年,而作为国号的周时间还要长一些,超过了900年。经历了从商朝西部的邦属小国,到灭商以后的天下共号的转变过程。
跟西周东周类似的情况,还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等等。在当时无论是朝代还是国号,都称之为晋或者宋。然而现在颇多的影视剧当中,君臣于朝堂之上,子民在交往之间,往往说我们西周啊我朝西晋我们北宋王朝的说来说去,真是令人哑然失笑。”
第三点是合称。
“像两汉,指的是前汉和后汉或西汉和东汉。二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这前后西东字样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朝代或者国号本来就称为汉或者晋。”
第四点是简称。
“元、明、清,其实是大元、大明、大清的简称。在某些场合,比如专门讲朝代情况的朝代,歌里面,这个‘大字‘是不宜省略的。”
第五是误称。
“比如‘三分魏蜀吴’这句,实在应该是‘三分魏汉吴’……因为正确地认识刘备、刘禅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关系到其政权的立国依据,实为非同小可的问题。”
第六是漏称。
“如此简单的朝代歌,是概括不了中国复杂的历史朝代的。仅以作为中国历史纪年使用的统一皇朝来说,这首朝代歌里面就漏掉了王莽的新朝,武曌(就是武则天)的周朝。而由此导致的更加严重的‘常识’错误,则是诸多版本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当中,刘邦始建的汉朝错成了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5年,李渊始建的唐朝错成了连续不断的公元618年到907年,又于是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和平’改朝换代之首例的王莽新朝,中国传统帝制时代里面,男权社会中唯一的、真正的女皇武曌的周朝,皆因此而消失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作者感叹道:“甚矣,史学之不讲也!”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说,这个朝代歌就是为了让小孩便于记诵,其实没有必要挖得这么深。
我觉得呢,这首歌对于大家记诵大致的中国朝代顺序还是有帮助的。但是等到我们已经成年了,那么如果完全不了解历史的这些细节,其实是一种常识的缺乏。
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接待我的日本学者正在参与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改革。日本教科书的问题反而是过于细,就是细节太多,让学生看不到,比如日本在整个东亚或者世界当中的位置和发展。
但是反过来说,中国的历史教育很多时候又过于大而化之,我们中学教材很多时候像是政治课本,它讲的是历史应该怎么样,而不是历史本来是怎么样。
所以就中国人的普遍历史常识教育来说,历史应该是怎么样?其实是缺了很大一块的。
我在参观明治天皇纪念馆的时候,陪同我的日本学者看到“日俄战争”的说明,说日本当时是被迫参与战争的,他就会说:这是说谎,日本绝对不是被迫参与的。
吾等国民是不是也能够对历史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甚至可以指出说习焉不查的这些所谓常识其实是有问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