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逢年过节,商家打折促销信息铺天盖地。
图片说明:五一假期,人头攒动的不仅仅是大商场,还有超市卖场。一些过去只有百货公司才使用的促销招式,如今在超市也是大行其道。
东方网5月3日报道 一件万元级的貂皮大衣,打完一折后卖到3、4千;一件千元级的夹克外套,打完一折后卖到6、7百……打完一折后,很多商品价格都降了一个等级。看着商家打出的一折折扣,不免让消费者怀疑,原价真的如商家所标注的那么高吗?谁又能还原价“本色”?
近日,国家发改委通过官方网站公布,上海置地广场卡迪娜女鞋被曝7.5折后价576元高于原价468元,欺骗、诱导消费者与其交易,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置地广场则回应称,468元的“原价”其实是商场在4月1日至7日清明期间“满199减100”促销活动后的折扣价,较真正的768元的原价已经打了近5折。但上海市发改委表示,“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因此,原价确为468元。就此,一场关乎“原价”争论开始引发人们思考。然而在采访中,东方网记者发现,几乎很少有消费者对原价的真正定义有所知晓,他们对商品原价认知,大多是商家在价格牌上的标注。
那么,对于一件打一折的商品,市民还会对商家标注的原价是否在意和看重?在随机采访的10名消费者中,有4名表示,并不在意商家标注的原价是多少,只要打折后的价格能符合他们心理的承受价,那么他们会购买此商品。有4名表示,会将商场标注的原价作为一个参考价,但不会看重,因为“打折前提高原价是一些商家惯用的手法,这时的原价往往掺着水分”。还有2名消费者表示“会在意”,毕竟打折是建立在原价的基础上,因此商家标注的原价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其中一名姓钟的女士还告诉东方网记者,像她50多岁的母亲这一辈人,就十分在意原价和折扣价的差异,通常买到一折品后,就会觉得“买到了便宜货”。
有消费者提出,如今“新品上架就打折”这一现象愈演愈烈,不免让人怀疑是否真正的原价就应该是打完折后的价格。对此,一位品牌店上海区域销售经理坦言,打折也是深谙消费者“想得便宜”的心理,的确有商家提高原价后再进行打折促销来卖。
至于商家标注的原价水分有多少,这位经理表示“并不好说”,“一件100%的纯棉T恤衫,不同商店可以卖到50至400元价格不等,你不可以说卖得贵的就是水分多,因为它卖的是品牌,消费者嫌贵,可以去买50元这种实惠型。毕竟,市场很大,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