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汉太祖(汉高帝)刘邦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开创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朝代汉朝,并为其奠基,使它存续了数百年,也为如今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赋予了姓名。
有说,刘邦的父亲是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时候当上太上皇帝。哪个太上皇不是活着的时候当的?死了能当太上皇么?应该说刘邦的父亲是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或第一位没当皇帝直接当太上皇。简洁点说刘邦的父亲是第一个活着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活着当太上皇的人。
秦始皇是一个使用太上皇这个称呼来追封自己父亲的皇帝,但是他的父亲秦庄襄王早在公元前247年就去世了,所以秦庄襄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也是第一个被追封为太上皇的人,秦庄襄王活着的时候只是个秦王,当时正处于战国的晚期。
刘邦的父亲叫刘煓(tuān)(前271年~前197年),名昂,字执嘉,号显初,又号太平。剩余周赧王三十三年(前282)八月十五日午时,一说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卒于汉1653高祖刘邦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五月,崩年七十五岁。
刘邦的父亲刘煓出生在沛郡丰邑,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徐州市的丰县一带。他的名字也被写作“刘湍”、“刘昂”,后世则大多称之为“刘太公”。此外,他还有表字“执嘉”、号“显初”、“太平”等等,作为一个大部分人生都在农耕中度过的老者,刘太公的名字和称号可谓繁多。
刘邦的父亲人称“刘太公”,太公为“他人之父”的尊称。只有儿子混牛逼了,老子才能被尊称太公,如果儿子不牛逼,老子只能被称为刘叟,即刘老头。刘邦是沛县丰邑一霸,人见人怕,所以老子被尊称为太公。
刘太公本名煓,名昂,字执嘉。煓,读 tuān,意为“火炽盛”。执嘉意为手持一样美好物件。相传刘太公的母亲“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一只红色的如龙一样的鸟调戏刘邦奶奶,然后生了刘邦爸爸,可见刘太公不是一般人。
为什么刘邦没封他的父亲一官半职?
这段记述非常耐人寻味刘邦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正经八百地当了皇帝后,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妻荫子”。但奇怪是,刘邦封了他的妻子吕后为皇后,封了他的儿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封了他的母亲为昭灵夫人,就是没封他的老爹刘太公不封他爹,刘邦秉承的什么原则呢要说先封逝去的人,活着的老婆孩儿也封了;要说女士优先封吧,儿子也封了;要说先可晚辈封吧,儿封母也封了;要说先封长辈吧,妈封爹没封总之,从哪个角度讲,都叫人费解但更叫人费解的还在后头呢。
刘邦是刘煓的第三个儿子。
当上太上皇的刘邦父亲,兴趣已经不在女色上,他对美女已经提不起兴致,他有别的特殊爱好。
刘邦建立汉朝那年,刘太公已经80岁,而且此时家中还有一个妾室。
这个妾室为刘太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也就是京东刘强东的先祖。
刘太公这个妾室叫李氏,刘太公被尊为太上皇的时候,也一并被尊为太上皇后,年龄怎么也得六七十岁了。
刘邦祖上也曾经阔过
刘邦虽然说“吾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但是老刘家也是先前阔。刘家祖上为陶唐氏,陶唐就是尧帝。陶唐有个后人,名叫刘累,学的一手“扰龙术”,扰是蓄养的意思。时为夏朝,皇帝叫孔甲,喜欢祭祀鬼神,天降雌雄两条龙,孔甲不会养,刘累毛遂自荐,于是得到重用,被封为诸侯。后世几经波折,战国时,刘邦的爷爷被魏王封为丰公,丰为邑,也就是小县城。古代大县为县,小县为邑。也就是说刘邦爷爷是个小县城一把手。
刘邦的父亲刘煓实际上是个官二代,刘邦的爷爷叫刘仁,是楚国丰邑县令,曾经是楚国春申君的手下,而刘邦的曾祖父叫刘清,曾经是魏国的大夫。
到刘煓这里,刘家为了躲避秦朝的追杀,只好隐姓埋名,当起了农民。秦灭魏,刘太公回家种了地,生了三个孩子,老三刘季不事生产,只好游侠,终成大业。
一句话,刘家祖上曾经阔过,如果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的父亲刘煓,也许是个魏国或者楚国的二流公子哥。
而刘邦自然可以天天见到自己的偶像魏国信陵君了。当时有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是其中之一。刘邦对信陵君很仰慕。
说实在的,也就是刘家祖上曾经阔过,刘邦才有很开阔的眼界,否则,在那个年代,一个不读书的农民的儿子,怎么敢从楚国地界,跑到魏国地界,去追自己的心中偶像。
然而,祖上阔过归祖上阔过,到了刘邦父亲这一辈,刘煓已经是个标准的农民和市井小民。
刘邦不务正业,被刘煓批评过,他家已经是农民,刘邦就应该种地,刘邦却选择做一个社会青年。
刘邦从小仰慕的是信陵君和秦始皇这样的英雄。
刘邦十几岁的时候,跟着一帮社会青年混社会,一会跑去魏国找信陵君魏无忌,一会跑去长安,看秦始皇出游,羡慕他们的风光无限。
刘煓却对这个儿子不看好,认为刘邦不务正业,近似于社会闲杂人等。
说起来,做社会闲杂人等,最大的好处就是闲,有的是时间,四十多岁还是光棍一条,是个典型的败家玩意,刘邦跟一个姓曹的女人勾三搭四,未婚生子,这更让刘太公瞧不起了。
其实刘太公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
和他是务农种地的两个哥哥以及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个弟弟比起来,刘邦已经成为刘太公最操心和担忧的人了,可以说在刘邦年轻时,刘太公从来没有想过刘邦会有后来的成就。
刘太公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次子刘仲有自己的生意,混的很好,在刘邦还没有发迹时,刘太公常常用刘仲来和他比较,从而批评刘邦。
可是有时候命运造化就是如此弄人,刘邦在四十多岁才开始有所转变,后来却起义逐渐做大做强,居然干掉项羽,建立汉朝成为皇帝。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终于扬眉吐气,在为父亲祝寿时,他笑着问:“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刘太公当然无话可说,谁能想到当年最不争气的刘三儿,最后搞了这么大一番事业。
刘邦打江山的过程中,刘太公也没少跟着受苦,那时候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了。
当初,刘邦在沛县起义后不久,就投靠了项梁项羽叔侄,因为他们在楚国的地界,项梁项羽家是楚国的大贵族,项燕的后代。
刘邦跟着项家干了一阵子,不能久居人下不是,等到鸿门宴以后,双方有点撕破脸了。
接着,公元前206年这一年,项羽自称楚霸王,大封诸侯,刘邦被赶到偏远的四川。刘太公所在的丰邑也成为了项羽的领地。不久,刘邦以派人迎接刘太公、吕雉等亲属到自己身边为名,派出薛欧、王吸等将领前往楚境。但很快,项羽便出兵将他们阻拦在了阳夏,也就是今河南省太康县一带。
再接着,楚汉之争爆发,一年后,汉军数路大军攻打楚军,并攻破了楚的都城彭城。攻破彭城的刘邦欣喜若狂,认为天下已经收入囊中,便“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然而,项羽的部队很快就发动了反攻,并以三万士兵大破刘邦五十多万人的联军,创造了奇迹。
重新夺回主动权的项羽将刘太公、吕雉等人抓捕起来当作人质。两年后,项羽终于使出了这张底牌,他将刘太公放置在一个高大的砧板上,以此威胁刘邦道,如果他不投降的话,就会将刘太公烹杀。如果换作常人,或许就为了父亲的性命而缴械投降了,但刘邦并不一般。
面对项羽用自己亲生父亲的生命来要挟的局面,刘邦淡然回应道:“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我们曾经结义为兄弟,我的爸爸就是你的爸爸,如果你一定要烹杀自己的爸爸,那就记得分一杯羹给我。
项羽竟然威胁不了刘邦,也可见刘邦的流氓气质,六亲不认呢。看了回信,项羽勃然大怒,当即就要处死刘太公,但他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的叔父项伯苦苦相劝,这才得以保住了刘太公的性命。说起来,项伯是项羽的堂叔,却当了刘邦的奸细,如果谁有项伯那样的叔叔,真是前世造孽。也可见,刘邦这人有一股独特的气质,就是有人甘愿为他卖命,当年的战国四公子,三千门客,不过如此吧。
本来楚汉之争,项羽是占上风的,结果项羽刚愎自用,渐渐失去人心,刘邦占了上风。
项羽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跟刘邦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刘邦和项羽以鸿沟为界,互不侵犯,谈判的筹码是,项羽把刘太公和吕雉等人还给刘邦。
刘邦弄回了老爹和老婆孩子,不久就翻脸不认人,最终十面埋伏,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把刘太公和他的妾室李氏,安排在一个宫殿里,刘邦每过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刘太公。
刘邦虽然已经贵为皇帝,但见了自己的父亲,还是执行父子之礼。
刘邦不读书,所以遵循的是最质朴的民间的礼节,父子就是父子嘛。
可刘邦手下的一帮读书人,却看不下去了,他们找到刘太公,对刘太公说,你们现在不是父子了,是君臣,就算你是皇帝的亲爹,见了皇帝也得叩拜。
所以,刘邦下次再来的时候,刘太公就拿着一把笤帚,在门口跪迎刘邦。
刘邦一看,这这这怎么话说的,自己的亲爹给自己下跪,夭寿了。
刘邦一问之下,才知道有人告诉了刘太公。
刘邦在战场上为形势所逼,不顾亲爹的死活,这个时候,却怎么也忍受不了自己的八十老父给自己下跪。
于是刘邦让读书人想办法,最后,想出来一个,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地位高,再见了刘邦不用下跪了。
当时,刘太公还有个妾室李氏,一同被尊为了太上皇后。
当时,汉朝皇室没有自己的宫殿,住的是栎阳宫,而太上皇也跟着汉高祖刘邦住在这里。
住在深宫里,规矩就大,刘太公这个老头子虽然是万人之上,却闷闷不乐。
刘邦看父亲很不开心,就起了孝心,一番询问之下,才知道父亲怀念以前的乡村市井生活。
刘太公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
说白了,深宫里太寂寞了,而且,老年人喜欢热闹。
于是,刘邦一声令下,给自己的父亲盖了一座新的丰城——刘太公的父亲不是当过丰城县令吗?
盖好以后,把刘太公的老邻居、村里人、镇上的人,全都接到了新丰城。
那些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的人全都来了,热闹了,刘太公也高兴了,乡亲们每天陪着刘太公喝酒解闷。
也可以看出,刘太公当上太上皇以后,已经八十多岁了,早就对女色提不起兴致了,况且身边还有一个太上皇后管着。
所以,刘太公没有再纳妾,就算给他纳了妾,他这个年龄,也不中用了,看着心急啊。
你以为人人都是宋朝的张子野,八十五岁买妾,一树梨花压海棠啊?
刘太公最后那几年,估计日子过得也不错,直到八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一生圆满没有留下遗憾。
两年后,他的儿子刘邦也去世了。
刘太公的四个儿子
刘太公,原名刘煓,根据其家族情况来看,刘煓的祖上也曾辉煌过,不过到了刘煓这一代,早已经没落了,所以刘煓只能在丰邑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安稳平淡的日子,后来娶了一个妻子,生下刘元(字伯,武哀王)、刘喜(字仲,公元前201年,刘邦下诏将刘喜和刘肥一同封为王。刘喜被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兵败匈奴贬为合阳侯)以及刘邦(字季)三个儿子。
由于家里比较贫穷,所以三个儿子并没有什么文化,只能继续在家中帮助刘煓务农,以谋求生存,随着老大刘伯以及老二刘喜逐渐长大,并且成家立业之后,刘煓的生活也有所好转了,让他比较担心的唯一就是老三刘邦整天无所事事,俨然成为了村里的小混混,成天游手好闲。
生下三个儿子后不久,刘煓的第一任老婆就去世了,后来他续弦了第二任老婆,并且生下一个儿子刘交(字游,楚元王),当时刘家生活条件稍微有所改善,所以刘交便能够乖乖读书,肩负着一家人的希望。
虽然刘邦成天游手好闲,可是与弟弟刘交之间的关系倒是挺好,所以后来刘邦起义之后,刘交是第一个跟随刘邦举事之人,后来刘邦对他也从未亏待过,封为楚王,比起刘邦与两位哥哥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他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之间感情更深。
这里存在一个争议,就是刘交的母亲到底是妾还是续弦的问题,史料中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根据刘交能够读书的待遇以及后来刘邦对刘交母亲的册封来看,应该是续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要是仅仅是个小妾,可能刘交就没有机会读书了。
刘太公没有再纳妾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诗中的故事是说,比苏轼年龄大出四十岁左右的张先,这人有点老不正经,岁数都耄耋之年了,愣是要娶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当小老婆,俩人一个还有大好的年华,另一个则今日睁开眼都不晓得明天还能不能看到太阳。
再加上张先早年做官、晚年当员外郎外加研究婉约派词的经历,也算跟苏轼略有重合。
苏轼瞧不上张先糟蹋年轻姑娘的举动,就大笔一挥留下了这首传世绝句,顺带手也将张先的行为刻在了每一个读诗人的心中。
由此可见,即使各朝各代的条律是各不相同的,但基本三观上的喜恶却是高度重合的。
刘邦的父亲刘煓,在刘邦一路混到汉朝开国皇帝时,岁数已有七十八岁。
那会儿的人纳妾,总得找一个让他人不要说闲话议论的说辞,通常就是以‘绵延后嗣“为理由。
可刘煓年事已高,又不可能天赋异禀还有强大的生育能力,并且他也不缺儿子,所以在刘邦登基后当太上皇的十年里,并没有再纳妾室,自然也就没有再生孩子。
除了实际生理角度这个理由以外,刘煓也怕万一纳妾,会有人调侃说闲话。
毕竟天子家的事情,民间老百姓可是十分喜欢探究一番的,田间地头都会有民妇对皇后娘娘是不是也吃柿饼感到好奇。
更别提刘邦刚建立汉朝,时局还未从战国、秦末这兵荒马乱的动荡中走出来,若刘煓一把年龄还纳妾的事情传到民间,相信不仅会成为茶馆闲谈的话资,还会有很多文人也得写点歌谣大加调戏。
刘煓的性格
从刘煓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留下的事迹来看,他跟三儿子刘邦的性格可大不一样。
刘邦的性格那可太有名了,嘴甜圆滑善钻营,若不是因缘际会闯下了亘古未见的传奇大业,他就是很普通的一个爱交友、胆子大有野心、不喜欢日复一日劳作的小混混。
刘煓在四个儿子里,一向最看不惯刘邦,觉得他不务正业,整日就是找猫逗狗,既不像他的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喜这么踏实勤快,也没有妾室李氏所生的小儿子刘交那么讨喜听话。
比起来的话,刘煓看重吃苦耐劳的儿媳吕雉,都要比对刘邦的喜爱多。
这也就能看出刘煓是一个兢兢业业,很务实本分的农民,他不像刘邦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贯彻的很彻底,总是喜欢放手一搏,单车摩托。
刘煓很识时务,生于战国,长于严苛的秦朝和紧跟着的大乱局势下,在如此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刘煓安居一方,守着薄田踏实耕种,养大了四子一女,还过上了不愁温饱的小康生活。
刘煓一生娶过两任妻子,发妻刘媪生了三子一女,生下三儿子刘邦后病逝,所以刘煓又娶了李氏,俩人共度后半生。
李氏虽然是继妻,但却没有一般后母的苛刻,对刘邦几个孩子十分的疼爱,尤其因为刘邦年龄较小,更是对他跟对亲生儿子刘交没什么区别。
刘邦登基后给父母封号,甚至一度将李氏排在了亲生母亲刘媪的前面,把李氏封为太皇太后,刘媪仅仅是昭灵夫人。那么李氏德行服人,刘煓于情于理也不会再娶小妾,另生孩子,落一个不仁不义的名声。
哪怕有这个想法,刘伯跟刘喜可能无所谓,谁当后母不是当,但刘邦与刘交估计就不太愿意了。
刘邦对刘交这个弟弟十分疼爱,他欣赏弟弟的一腔才华,觉得跟他们其他兄弟都不一样,所以自然也不会存心膈应刘交和李氏,非得给父亲弄几个小妾来徒增矛盾。
刘煓在当上太上皇之后,前几年在宫里开辟菜地,找寻种地的感觉,后几年更是思念故土,刘邦为了宽慰父亲,将故乡的邻居都移居到新修建的新丰城里,刘煓又回到可以跟乡人喝酒斗鸡的日子中后,每日都过得十分开心,更是半点都没了纳妾的想头。
从刘煓的做法来看,老话所说到了知天命之年,人就会追逐内心最想要的事物,是很有道理的。
有如张先一般,觉得岁数不多,要及时行乐,赶紧娶个小老婆开心一下的,也有像刘煓这样喜欢落叶归根的,更何况自己儿子已经当了皇帝,再没什么能阻挡达成夙愿的壁垒。
所以不想纳妾,就是真的不想要。
估计对于刘煓来说,与其纳妾从年轻人身上找那么点徒劳无功的活力,还不如跟老友和老妻聊聊过往,来得舒心和感慨万千呢!
神话出身 让爹戴绿帽
从小小的农户,成为一国帝王,刘邦的生平经历堪称传奇。对于这个君主,想必大多数人都有着一定的认识。但是否有人知道是谁生下如此优秀之人,刘邦父母是谁呢?
刘邦的父亲是刘湍。
生母刘媪(ǎo),姓名有争议,生卒年已不可考,大梁人。
媪是“他人之母”的尊称,与太公相对。孟康曰:“媪,母尊称也。左师谓太后曰‘媪爱燕后贤长安君’。”当然这里是特指,正常情况下,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谓老妪为媪。”韦昭云:“媪,妇人长老之称。”就是说,那些身份尊贵的老太太被称为老媪。由于刘邦混的牛逼,所以母以子贵,母亲也跟着沾了光。刘邦初起兵时不利,遭到老乡雍齿的背叛,仓皇逃离家乡,母亲年老体衰,惊吓过度,不幸去世,后被刘邦追封为“昭灵皇后”。
庶母李氏。
中国古代帝王常干的一件事儿,就是给自己找个不凡的身世。像刘邦这种微末起义之辈,更需要传奇的身世来增强自己的统治和权利。
在刘邦的出生传奇中,父亲不是刘湍,而是天神。说的是有一次刘母在大泽休息,不小心睡了过去。梦中刘母与神交合,外界电闪雷鸣,等到刘父赶去的时候,正看见一只神龙趴在刘母的身上,过后不久就有了刘邦,刘邦的爹眼睁睁看着被绿帽。
刘湍和刘母都是普通之辈,一介小民对于刘邦的天下大业并无帮助。甚至有些时候,会成为刘邦的拖累。
公元前205年,楚汉之争,汉军大败,刘邦仓促逃跑。妻子吕雉和父亲刘湍等人,与刘邦分开跑,后来被楚军追上,随后抓了起来。
公元前203年的时候,楚军对峙,双方不相上下。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迫使刘邦投降,项羽将刘湍放在高大的砧板上,威胁刘邦要是他不投降,就把刘湍给煮了。
面对老爸可能会被煮的情景,刘邦竟然面色不变,直接对项羽说:“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意思是你我二人都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真要将父亲给煮了,那就分一碗汤给我吧!
刘邦不受威胁,项羽大怒,准备将刘湍给杀了,若不是项伯及时劝阻,刘邦可能就没有老爸了。
等到刘邦登基之后,刘湍被尊为太上皇,成为第一位没有当过皇帝直接坐上太上皇位置的人。第一个太上皇!往往最闹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啊。
总有些人老是拿刘邦说“分一杯羹”来证明刘邦道德品质低下。却又把项羽捧得高高的,可笑的是他们忽略了是项羽要烹刘太公的,用别人的父亲来威胁别人,这品质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再者刘邦项羽是拜了把子的,那么从江湖义气上说那刘太公也得是项羽的“半个爹”吧?其实项羽刘邦在争夺天下的决斗中两人的人品也只能说半斤八两罢了。项羽坑杀章邯20万降军,火烧阿旁宫这样心肠就做不了天下之主。
刘邦逐渐做大做强
刘邦出身普通农户,秦统一天下之后成为一个小小的泗水县的亭长。后来因为押解人到骊山之时,半道上跑了不少人,害怕被治罪而逃跑。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他也带着三千子弟兵起兵,后投靠项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势力发展壮大,又经楚汉之争最终奠定天下共主的地位。
刘邦的成功离不开吕雉以及自己在沛县时期的一帮朋友,诸如萧何、樊哙、张良等人,都是刘邦在沛县就认识的了,想当初刘邦和村里寡妇混在一起,并且生下长子刘肥之际,大家和他就已经厮混在一起了。
刘邦最大的能力就是拉拢人心以及知人善用,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是什么,也很清楚自己能干什么,缺少什么,正是这种特殊的能力,促使这些当时的人才能够追随刘邦,并且建立一番事业。
在刘邦举事的最开始阶段,刘太公提心吊胆,生怕因此会牵连一家人,不过后来看着刘邦一天天做大做强了,刘太公也就放心一些。在刘邦离开丰邑,事业越干越大之后,家里的父亲基本上都是吕雉在照顾。
等到刘邦好不容易稳定下来,打算接刘太公到城里去享享福,结果刘太公与吕雉还在半路上,刘邦就又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命了,就这样,刘太公在去找刘邦享福的路上,被项羽给俘虏了。
项羽打算利用刘太公逼迫刘邦出来单挑,刘邦深知自己不是项羽对手,坚决不愿意出来,就算是项羽说要把刘太公给煮了,刘邦也依旧不出面,还隔空喊话:“你我曾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要是你把他煮了,记得分我一杯羹”。
想必当时刘太公的内心一定是绝望的,可当时刘邦处境危险,要是不这样说和这样做,恐怕就真的没有任何机会了,一旦出来,不仅刘邦要死,刘太公等人也活不长。好在后来项羽并没有真的煮了刘太公,而是让他们好吃好住的在项羽大营中待了两年。
刘邦后来有了韩信,再也不用害怕项羽了,从前屡战屡败的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突然就屡战屡胜了,什么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很快项羽就被刘邦一伙人打败,在乌江边上自刎而去,刘邦终于成为楚汉争霸的最后胜利者。
谁也没有想到从前那个小混混,如今居然成为了建立汉朝的开国皇帝,刘太公估计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能有这般能耐,不过这已经成为现实了,刘太公在大家的拥护下从项羽大营去到刘邦身边。
已经成为皇帝的刘邦对父亲恭敬有加,十分孝顺,每天都会去看望刘太公,让刘太公的内心也算有了一些温暖,只是生活在皇宫中,自己多少还是有些不自在和孤独的,那么刘太公是不是真的就纳妾了呢?
刘太公的晚年生活
最开始刘邦和刘太公两人相处也算比较融洽,可是毕竟刘邦已经成为皇帝,在地位上和父亲存在一些差距,再加上刘邦没有给父亲一个什么封号,所以两人之间的相处就更是尴尬了,刘太公身边的人告诉他:“刘邦是皇帝,你是百姓,理应对皇帝行礼”。
刘太公听完之后也觉得有些道理,在第二天刘邦来见他的时候,就故意躲在一旁,让刘邦心里很不是滋味,仔细一问,才明白事情缘由,刘邦恍然大悟,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成为太上皇之后,刘太公的生活待遇更好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服侍他,这让他感觉很不习惯,越来越想念曾经和丰邑的老乡们饮酒打牌的日子,刘邦也看出了父亲的不开心,就去询问刘太公内心想法。
刘太公说自己想要回家去,想念老家的生活了,说完之后,刘邦大手一挥,说这个很简单,自己有办法解决。刘太公云里雾里,不明白刘邦想干什么,不久后,只听有人说刘邦在京城盖了一座新的丰邑城,所有构造都是按照丰邑的样子设计的。
刘太公明白这一切肯定和自己有关,只是他当时还不明白刘邦究竟要干什么,一直到丰邑的所有百姓前来,按照在丰邑的房子格局入住之后,刘太公才恍然大悟,刘邦安排他住进新丰都之中,和周围的老乡一起打牌喝酒。
从此以后,刘太公又过上了开心的生活,很少进宫去找刘邦了,因为他明白,皇宫中的生活,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再加上自己尴尬的身份,不太适合经常到皇宫中去,就这样,刘太公安然在新丰都中度过了自己晚年,一直活到85岁高龄。
刘太公在成为太上皇之后,并没有纳妾,也没有生下过孩子了,毕竟他成为太上皇的时候,已经接近八十岁,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而言,刘太公都不可能纳妾了,再加上他太上皇这个身份的尴尬性,自己也不能纳妾,要不然生下一个儿子和刘邦抢皇位怎么办呢?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总体而言,刘太公是一个比较有智慧的人,在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刘太公特别听刘邦的安排,基本上没有过任何过分的举动,也没有让刘邦为难过,他的晚年住在刘邦为他建造的新丰都中,不仅安稳幸福,还怡然自得,可以说他是在幸福和周围人的敬仰中寿终正寝的,一生圆满,没有任何遗憾!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病逝于栎阳城,在劳碌大半生后得以在高龄善终。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流氓儿子,会走到这一步,那该多幸福,刘太公才是人生赢家!
刘邦和父亲的关系如何?
刘邦的父亲,《史记》叫作刘太公。这不是什么正经名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刘家老大爷”的意思。
而《史记索隐》里,则记载了他的名字:名叫刘煓,字执嘉。但这不是正史,是真是假,难以考证。
刘太公和刘邦之间的父子关系是好是坏,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从这3件事中可以推断,他们的关系,多少有些尴尬。
1、宴会事件
刘太公是一个农民,而刘邦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混混。因此,农民刘太公,对不能置办家产的混混刘邦,非常不满。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还在宴会上对刘太公说:以前您老人家觉得我挣不到钱,不如我二哥。现在您看看,我的产业,和我二哥的产业,谁更多呢?
想必,当时的刘太公,也是非常尴尬的。
《史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分一杯羹事件
刘邦起义之后,刘太公吃了很多苦头。他当了项羽的俘虏,项羽还扬言,如果刘邦不投降,就把刘太公炖成肉羹吃。
刘邦却说:我和你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把父亲炖了,记得分给我一杯羹。
这就是成语“分一杯羹”的由来。
不晓得刘太公听了这番话,心里是什么滋味。
《史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3、“赤帝之子”事件
史记这么描述刘邦的出生:刘邦的母亲在大泽的岸边休息,睡着了,在梦中见到了神。
这个时候,电闪雷鸣,天色昏暗,刘太公去找妻子,结果捡到一条蛟龙覆在妻子身上。
刘邦的母亲就这么怀孕了,生下了刘邦。
《史记》: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而这,是刘邦的造势。刘邦起义之后,为了宣传造势,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号称自己是赤帝的儿子,斩杀了白帝之子。
就连起义的旗子,都按照这个造势的说法,选择了红色。
《史记》: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虽然是为了起义,但是这种给亲爹“戴绿帽子”的行为,想来刘太公也不会好受。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亲爹,就这么让了位。人在家中坐,绿帽天上来。还是被自己儿子弄个绿帽。
虽然这么一看,刘太公和刘邦的父子关系,相当尴尬。刘邦登基之后,有时也会用言语挤兑刘太公。但是,汉朝是很重视孝道的,刘邦也一直很尊敬刘太公。
登基6年,刘邦对刘太公恭恭敬敬,每隔5天去朝见一次刘太公,按照父子的规律向刘太公行礼。
时间一长,就有人觉得不对劲:刘邦可是皇帝啊!皇帝,是天下的主人。刘太公即便是皇帝的亲生父亲,但也是皇帝的臣子。按照规矩,刘太公应该向皇帝跪拜,怎么能让刘邦给皇帝磕头呢?
这个人,是刘太公的家令。他对刘太公说的这番话,刘太公听进去了。
《史记》: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的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引,则威重不行。
后来,刘邦再来朝见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按照臣子的礼仪,拿着扫把,在门口迎接,并倒退着行走。
刘邦一看,吓了一跳。他赶紧跳下车,扶着刘太公说,问这是怎么回事,老爹怎么突然对自己这个态度。
刘太公回答:皇帝,是天下的主人,怎么能为了我,乱了规矩呢?
《史记》: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下问题可就麻烦了。
于情,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怎么能让父亲跪拜儿子呢?
于理,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臣怎么能不跪拜君呢?
最终,刘邦想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两难的问题:把刘太公封为太上皇。
皇帝是君,太上皇也是君。这么一来,刘邦和刘太公,就不是君臣名分了,刘邦以儿子的名义,跪拜刘太公,天经地义。
解决问题之后,就该处理提出问题的人了。
要不是那个家令指出问题所在,可能刘邦还在稀里糊涂地违反规矩,皇帝给臣子行礼呢。所以,家令也得到了500斤黄金的赏赐。
《史记》: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赐金五百斤。
写在最后
刘邦是皇帝,是君,刘太公是臣,即便是刘邦的父亲,按理说,也应该向自己的儿子跪拜。
但是刘邦通过封父亲为太上皇,化解了这个尴尬。
但是有些皇帝,自己登基的时候,父亲还在人世。却因为条件限制,不能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
这么一来,问题就变得很尴尬了。
周世宗柴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柴荣的生父,名叫柴守礼。但柴荣的皇位,不是继承自柴守礼,也不是自己打下来的,而是郭威传给他的。
郭威,是柴荣的姑父,也是五代后周的开国皇帝。
郭威的儿子全部夭折,于是把皇位传给了继子柴荣。按照古代的礼仪,柴荣已经是郭威的儿子,而不是柴守礼的儿子了。
因此,柴守礼见到当了皇帝的儿子,是要下跪的。
而由于郭威的关系,柴荣也不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做太上皇。
虽然柴荣和柴守礼,名义上不是父子,但父子的血缘关系是砍不掉的。父亲跪拜儿子,实在是太尴尬了。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自从柴荣登基之后,柴守礼就一直在洛阳安享晚年,再也没有去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
刘邦是开国皇帝,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所以可以名正言顺地封自己的父亲做太上皇,好让父亲不用跪拜自己。
柴荣的皇位是郭威传给他的,只能父子永不相见,来化解这种尴尬。